![]()
编者按
11月17日,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轮值主席、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在人民网发布署名文章,评述纪录片《因为长江》热播。王进先在文章中点赞《因为长江》作为长江文化传播案例的创新性,“以动态、鲜活的影像为载体,借助影像语言构建了文化概念上的‘长江博物馆’,这是一种极具创新性与前瞻性的文化传播方式。”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摘要:随着纪录片《因为长江》的热播,作为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的轮值单位,我们在此探讨打破地域界限,推动长江七大文化片区文物资源共享与区域文化联动,使长江丰富的文化得以流动。通过分析与湖南广电芒果数智合作纪录片《因为长江》这一文化传播案例,阐述合作缘由、过程及对片子的理解。在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四周年之际,展望长江文化未来的新表达与新传承方向,呈现长江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所承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态势。
一、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打破地域界限,推动文物资源共享与区域文化联动
自2021年9月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以来,联盟通过举办《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等区域联展,以及开展“首届青年学术论文征集活动”、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学术会议等学术研究,不断推动着长江流域内博物馆之间的深度合作,有效实现了区域文物资源共享,让不同地区的文物“活”起来,为长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平台支撑。其中,联合策划主题展览是联盟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为例,围绕长江水文化这一主线,首次通过博物馆展览语言全面展现长江水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鲜明特征,也是首次尝试三馆联动、分工负责、异地办展的全新展览模式。这种联合策划的方式,打破了地域与资源的限制,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江水文化世界。
因为长江,联盟曾聚于昆仑山发表《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昆仑宣言》。借助三峡博物馆首任馆长王川平的笔触,我们可以感受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对长江文化的深情与担当,也可以看到联盟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宏伟愿景。
“巍巍昆仑,浩浩长江。
公元2024年,秋,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集聚长江源头的昆仑山,饮水思源,登高望远,发此宣言。
昆仑山,中华万山之祖,龙脉之宗,神话之源,文化之渊。青海同仁力推昆仑文化公园建设,我们为这一壮举叫好。青海文化建设硕果累累,成就非凡。长江、长城、长征、黄河四大国家文化公园陆续展开,垂范全国。青海又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意义。
长江,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河。悠久深厚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一道,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体。伴随中国历史上持续的经济重心南移和世界潮流的风云激荡,长江成为世界上居住人口最多、经济和文化最活跃的大河。为报答母亲河的养育之恩,长江流域博物馆群将通力合作,为传承长江文明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倡议:忠实记录历史,认真收藏文化,努力沟通古今,积极创造未来,顺应社会需要。通力合作,当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责任段的建设者,联手联心,向世界献出一个一流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风正好,大江东去,向海洋。”
昆仑宣言的发表是长江沿线博物馆携手共进、深化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其旨在打破地域限制,为公众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长江文化展示。同时,以长江文化为核心,携手共同推动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让长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精神完美融合。
《因为长江》,让我们再一次清晰地看到了一条江的力量,她串联起羌藏、滇黔、巴蜀、荆楚、湖湘、赣皖、吴越七大文化区域,展现给我们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独特魅力。应该说,在长江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长江不止是一条母亲河,更是一条流动的博物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一滴水,从江源之地到入海口,是6300公里的不断跨越,是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的延续,更是文明的一脉相承与生生不息。它不仅促进了长江流域各地博物馆之间的紧密合作,更在无形中构建了一座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长江博物馆”。这让长江作为中华文明母亲河的深厚底蕴愈发彰显,更凸显了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在推动文化资源共享与区域文化联动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因为长江》纪录片这一载体,我们也得以更直观地向全国观众展示流域内七大文化片区各自的风采,以及因为长江这条文化纽带所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民族精神内核。
二、长江文化传播案例:纪录片《因为长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也为我们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指明了方向。长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纪录片《因为长江》在拍摄过程中,注重展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联系。从长江源头的雪山冰川到中下游的广袤湿地,从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繁衍到沿岸居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传递出生态保护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024年我曾受邀参加长江教育创新带文化大讲堂,以《探寻长江文明,追溯江源文化》为题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讲述江源文化与长江文明。青海地处三江之源、高原之巅,其因独特的地理区位与多元的自然环境而成为江源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源头,亦是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相互借鉴的关键纽带。古往今来,多民族在此开展交往、交流与交融活动,留存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高原史实。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证明,远在4.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先民就已经在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玉树活动。应该说《因为长江》纪录片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这一选题策划时正是全国文博系统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这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十四五”期间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行动,当时我们正在玉树进行该地区的文物普查工作。如吉拉扎丁都普巴遗址的考古发掘就是在这一时期,该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与动物骨骼遗存,不仅填补了青海省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考古空白,更完善了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序列,为探索古人类向高原地区扩散的迁徙路径、适应策略提供了关键实物线索。其中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和湖南广电芒果数智在资源、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互补性,以及共同传播长江文化的愿景,为此次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推进,大量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赶赴基层仔细开展文物普查,为《因为长江》的制作与拍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历史依据;而《因为长江》宣传片的播出,则以影像的力量,深入挖掘长江流域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长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成为长江文化传播的生动载体。
作为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轮值单位——青海省博物馆的馆长,我积极参与纪录片《因为长江》的前期对接、参与拍摄《羌藏》单元及担任学术策划。一路走来,深刻理解了“一部长江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她串联起了流域上下的文明脉络,用血脉联系着各民族的情感与记忆。相信观众通过镜头可以近距离感受长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不同民族在长江滋养下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与精神风貌,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与认同。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因为长江》突破了传统实体博物馆和遗址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以动态、鲜活的影像为载体,借助影像语言构建了文化概念上的“长江博物馆”,这是一种极具创新性与前瞻性的文化传播方式。每一个文化区域,如长江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展现的是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与生存观念,让流动的长江成为讲述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天然课堂。让广大观众在屏幕前认识与了解它,在时空交错中领略长江文明"一脉相承、多元共生"的独特魅力,云端完成一场长江文明之旅。
三、长江文化在未来的新表达、新传承
长江,这条奔腾不息的巨龙,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长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近年来,青海省博物馆积极参与《长江文明物语——长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展》、《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等联展、长江文化专题讲座、长江源头取水行动等等一系列活动,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提出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的理解。个人认为在未来以文化生态保护区、跨区域跨行业合作以及培育代代传承的文化理念为依托,长江文化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长江文化传承的“固本之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些保护区内,完整地保存着长江流域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独特的民俗风情等,如同繁星般闪耀在长江文化的天空。通过科学规划与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在原生环境中存续,为人们了解长江文化的根源提供了真实而生动的样本。以青海为例,自2008年以来,先后申请设立了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目标,实现了自然生态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的双向迈进。
跨领域合作与文化融合的深度推进,使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与旅游、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有机融合。文化旅游让长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以亲身感受、触摸的真实体验;寓教于游的研学旅行成为传播长江文化的重要途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科技的融入更是为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长江流域的生活场景。《因为长江》纪录片开播后的爆火,显示出跨领域合作为长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一代文化传承者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正如《因为长江》纪录片所呈现的以尕玛冈森为代表的文物工作者、摄影师、学生等群体,正是因为热爱脚下的热土,他们才一步一个脚印为古迹制作“身份证”,用每一张惊艳的照片记录江源的美好,用身体力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长江沿线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和人文故事,无不生动地呈现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正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形成长江文化在岁月变迁中生生不息的传承历程。
当我们站在长江之畔,目睹那滚滚东逝的江水,正如一座没有围墙的“长江博物馆”,既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又是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桥梁。它让长江文明不再是尘封于书本和展馆的记忆,而是成为融入人们生活、激发人们情感共鸣的生动力量。沿江各民族同饮一江水,共护一江绿,长江博物馆联盟将进一步深化跨区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让长江流域的多元文化在碰撞中激发新的活力,共同绘就“一江清水惠泽万世”的美好画卷。(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轮值主席、青海省博物馆馆长 王进先)
![]()
来源 | 人民网
作者 | 王进先
编辑 | 余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