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孟曙光\文 马洪山\图
(一)
几天前迎着酷暑,我和一位老石油一起,给年轻员工讲述当年艰苦岁月。
这位老石油叫徐国钧,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泥浆工程师,是国内石油界泥浆调配第一人。在我们这些老钻井人心中,他就是海洋石油泥浆之父!
![]()
图片来源网络
铁人王进喜破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这一画面震撼了亿万人心,说明泥浆对于钻井是何等重要!
钻井勘探去探明地下,如同打开盲盒,你根本不知道会遭遇到什么情况。有可能地下就是一个气体大炸弹,你钻透了,它就会发生大爆炸——井喷。
这时候有两套安全防护体系,一套是在紧急情况下关闭井口的防喷井控系统,另一套就是泥浆循环系统。
泥浆循环能让井喷慢慢熄火。
泥浆又称钻井液,对于钻井来说,相当于血液对于人体,对于勘探石油,非常非常重要!
泥浆是用高岭土与水和多种化学药剂调制而成的一种浆状介质。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土,产于生产瓷器的景德镇高岭地区,故而得名,北方唐山地区也有大面积分布。
钻机配备功率强大的泥浆泵,通过管道连接于水龙头上,直接与钻杆相连,在钻头打向地层深度时可以冷却钻头,携带岩屑返出井口,把地下数公里深处的信息携带到地质师手中,随时报告地下油气信息。
同时泥浆还能保护井壁,防止井壁坍塌卡死钻具。泥浆的作用可多了!它可以通过精细的化学反应,针对不同的地层岩性进行保护,不仅能够可以控制强大的地压,还可以精确按比重保护油层缝缝洞洞的疏通,确保产油通道畅通,为第一次钻探之后的第二次下输油管道保驾护航。
地下两三千米深的石油,正是在它的保护下通过输油管被“磕头机”不断地汲取出来。
所以说泥浆工程师是石油界的灵魂人物。当年王铁人既是钻井工,又是泥浆工。
![]()
图片来源网络
中海油是中石油的一根肋骨变出来的,玩泥浆玩的更出神入化。
由于泥浆玩的好,海上石油勘探这几十年来鲜有井喷事故发生。而且创造性玩泥浆,竟然可以克服万有引力制约,让数十吨沉重的钻井工具在地下几千米深处水平位移。
钻头在数千米之下贪吃蛇般丝滑游走,把地下一块块不连接的油层串连起来,集中提取,形成产量飞跃……
泥浆对于石油业作用太大了!
徐国钧老人就是海洋石油泥浆第一人。因为他首先配制出海水泥浆——这不同于中石油的陆上泥浆,因而被称为海洋石油泥浆之父。
(二)
现在世界上70%以上的石油产自于海洋,可以说,海洋是未来人类化石能源的最大愿景。可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当世界其他国家都已经向海洋进发,并源源不断地挖出石油时,中国在海上还一文不名。
周总理焦急万分,不断催促刚刚在大庆和胜利挖出大油田,立了大功的余秋里和程世恩,赶快上马海洋石油。
海洋石油所需要的高科技、高技术要高出陆上石油十倍不止,咱们国家那时陆上石油技术都还不太成熟,遑论海上。
![]()
图片来源网络
在那种情况下,毫无国外先进技术可借鉴,基本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工具,一帮退伍兵,一帮农民子弟,竟然在惊涛骇浪的渤海上用混凝土加铁架子搭建了一座全世界独有的石油钻井平台——海一井。
那时全世界的钻井平台或者是巨型浮轮,或者是超硬钢架嵌到海下岩石上,对比之下,咱们的这座平台土的可爱…… 中国海上第一个钻井平台:海一井平台好歹弄出来了,泥浆成了大难题。
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份和钙镁元素,用于淡水泥浆的化学处理方法在海水里形成果冻状,丧失了流动性,根本无法使用。
徐国钧出手了,那时他是不到40岁的年轻人(现已近百岁)。
他在实验室里做了无数次组份实验,终于找到了海水泥桨的配方。
这位退伍兵的发明,保障了海一井的正常开钻,这一海上突破,受到当时的石油工业部的表彰,部长亲自打来电话祝贺。
国务院为此专门发来贺电,盛赞英雄的石油人“创造了我国海上打探井的先例”。由于设备简陋,海一井的产量远远没法跟大庆、胜利等油田相比,但还是被国家视为宝贝。1967年冬天,冰灾严重,巨大的冰块挤压井架,海一井岌岌可危。为了保它不在冰灾中倾覆,石油部与中央军委商量,经周总理签字,毛主席同意。空军出动轰炸机炸渤海湾的浮冰,把大如足球场的整块浮冰炸成碎冰,使海一井得以度过那个多雪的冰天。
炸冰时,我们这帮钻井工全都被撤离到岸上,远远看到火光硝烟四起。等硝烟散去时,海一井的那个黑色井架又出现在眼帘中。
就是在这个冬天,在被浮冰挤压的摇摇晃晃的平台上,我第一次见到徐国钧。
他没读过多少书,很早就到了部队,50年代转业到石油单位,经过克苦努力成为一名六级泥浆工。
![]()
图片来源网络
六级,是国家为这个工种制定的最高等级,高于其他工种的八级,工资高达二百多元(文革前几乎是工资最高等级,当时副省级八级高干,也差不多就拿这个水平)
他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干了很长时间,又在大庆会战中大显身手,后转战华北大港油田641厂,在周总理指示成立的海洋石油勘探指挥部供职。
刚认识不久,就看到他大显身手。
当时提钻时要提起三十多米立柱拆卸开来,立柱中的泥浆因粘度和密度的关系不能完全渗入井下,一但卸开丝扣,泥浆会四处喷溅,把井口工人的浑身淋湿不说还会导致大量用珍贵的化工原料调配成的泥浆流失,造成损失。
我当时是司钻,我知道,冬天,钻井工人最怕遇到这种情况。不提拉又不行,几千米钻具静止停在原地是非常危险的,平时有泵开启,靠泥浆流动可以保护井壁,停泵后要把钻头提出井口更换,就必须停止泥浆循环并及时上下活动以防止卡钻,根本没有时间等候钻杆内的泥浆下沉,只能冒着从立柱中喷出来的泥浆在井口操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渤海的寒冷,不是现在能够想象的,钻井工人受的苦太大了。
被海水和泥浆打湿的衣帽很快结冰,稍一动作冰甲嘎嘎作响,寒气侵袭仍然不能中断工作。
下班之后脱不下来裤子,只能双手扶着上铺从冰裤中跳出来,而那裤子仍然直直地立在原地……
工人们感冒的冻病的很多,体弱之人真不能干钻井工。顶不住的人就跑了,脱离“苦海”。
可是能跑到哪去?同龄人都到农村插队去了,到街道工厂糊纸盒还得托关系。海上这份工作好歹还是高工资,有粮票—— 一般工人当时都是30多元,钻井工怎么也得40往上,粮票也是每月40斤往上(当时一般城镇居民都是26斤)。
有的人就舔着脸,让父母托关系,再回到海上平台。而平台要不要他们就看心情了。钻井平台的糟糕环境,让徐国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苦思了很久,有一天我正在司钻台上忙着,他让我停止操作,开泵循环泥浆。
他猫着腰对水泥进行一番处理,加入一些增加比重的处理剂,使钻杆内的液柱随着提升稳定下沉在井口水平线下,再开始提钻,卸开丝扣之后没有一滴泥浆溢出,井口干干爽爽。
![]()
图片来源网络
免除了在严寒中淋湿衣服,不再受披挂冰甲之苦,钻工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呼:徐司令万岁!
徐司令这个绰号就这样产生了,相当长的时间里,海洋石油人不记得徐国钧本名,只知道徐司令。
(三)
曾几何时,从石油部部长到我们这些小青工都知道,渤海有个徐司令。
他是南方人,却来自新疆,闲暇时喜欢用维语和我们开玩笑,称我们:小巴朗子。管钻工叫劳保机,管男欢女爱叫抬一抬,搞的大伙在抬工件时都不好意思招呼人帮忙了。
他和炊事员切搓新疆手抓饭和拉条子,给海上单调乏味的生活带来了异域风情。
更让人难忘的是,在井下产生高压反冲现象,随时可能井喷,不巧泥浆搅拌器电机损坏了,需要紧急处理泥浆时,他指挥大家用木棍破冰搅拌泥浆。
情况太紧急,重晶石倒入泥浆池很快沉底堆集,木棍搅拌效果甚微,有人率先跳进泥浆池用手体搅拌,很快就有几个十六七岁的半大孩子(当年初中毕业就分配工作,钻井队三分之一的队员都是这个年龄)也跳进池子里,有样学样轮圆双臂,用肘部破碎液面薄冰。
泥浆罐底是海平面与平台的气隙,也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滑倒又站起来,站起来又滑倒,一拨人冷的受不了被拉上甲板,另一拨人又扑了进去,很快就把重晶石泥浆调制完成了,开泵循环控制住了井压,避免了井喷事故的发生。 说实话,王铁人最著名的动作就是跳到泥浆池里用身体来搅拌,而当年在海洋石油,这是很平常的事,不足为奇。
而且当年王铁人跳进泥浆池是在深秋,我们这经常是在隆冬跳进海水池。
![]()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说石油勘探开发的钻井施工是一项在悬崖上跳舞的极度危险的工作,那么,毫不夸张地说,泥浆工程师就是让钻井人万分信赖的能控制风险的守护神。
我们平台上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上百人,就仰仗着徐司令给保护安全了,眼巴巴盼着到时候能从平台上安全回家,与家人再团聚。
(四)
我与徐老认识了55年,从井架下分手后几十年不曾谋面,再见时他己经年届94岁。他头脑仍相当清醒,步态稳健,能在深陷的沙发里平稳坐下,对青年们讲述流光溢彩的往事,思路清晰,敍述井井有条。
看着他讲海一井首钻,讲开着卡车带人去唐山挖陶土配制第一池海水泥浆……恍如梦中。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海油率先打开封禁,与法国、英国、美国、日本在中国海进行联合作业,徐国钧拿着老外提供的高成本泥浆配方,拒不签字,拒绝采购外方的高价泥浆。
事情闹到上面,领导下来做他工作,请求他配合外方。他拿出自已的配方,以翔实的实验数据说服了领导和外藉高管。
最终,以低于外方十倍的成本,成功用国产泥浆材料代替了外国泥浆材料,性价比让外国同行诚服,把徐国钧配方列入了他们自己的技术档案。当然外方以也以严格的劳动保护法框约我们,绝对不允许我们再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了(他们不理解大庆文化,王铁人,用身体搅拌?为什么?那完全应该是公司所考虑的事情啊!)。
外方也不允许我们再跳入海中游泳,钓食总在海上平台附近徘徊的特大海鱼了——能到海上游泳,也是当年许多小青年报名加入海上石油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这条吸引力没了,还有人来吗?
当年我们这群海上石油工可是地地道道的海上老八路,游击队,不拘一格,作风豪放;现在受外来石油界的影响,平台工人都必须大学本科(含本科)以上了,一个个成了循规蹈矩的公司职员。
这次与徐司令会面,他风轻云淡,虽有口音但咬字清晰,讲事件,讲攻关、如数家珍地讲经历,却只字不提苦难。
已逾耄耋之年的他,身子板真硬朗。见他坐下时平稳轻盈,起身时不用扶手便轻松直立,我很惊讶,因为在我的见识里,年过九十之人坐下起身多有不方便。
我向他讨教原因,他只随口应我:“我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氨糖。”
回去后我上AI查询氨糖,AI给出结果是:“氨糖是氨基葡萄糖,对人体关节组织有强化关节组织液的功效,有对关节组织良好的润滑和保护作用。”
徐司令研究了一辈子钻井液,深知泥浆性能对钻井工具与地层岩石摩擦的润滑保护作用,因此他也知道关节组织液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
九十四岁徐司令和本文作者
我静心思考,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真如金子般流淌,闪光并不耀眼。回望之时,我如聆听如歌的行板,于静谧之夜仰望深邃的星空,凝视着每一颗目力所及的璀璨恒星。海洋石油中的“巨无霸”荔湾3-1平台徐司令,我青年时的伙伴,良师益友,何时再相见!
(感谢上海老知青何永根老师、赵莉菊老师荐稿)
编辑:草根作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