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28日,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举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驻华高级顾问、北京办公室负责人海博(Tamas Hajba)在以“全球人才流动与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为主题的开幕圆桌上发表以下观点:
非常感谢主办方提供这样一个发言的机会。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国际交流和类似的对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在正式谈我的观点之前,我想回顾一下今天上午的讨论。大家提到了吸引人才、推动经济发展以及旅游业,这些议题看似分散,实际上却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比如,发展旅游业本身就需要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正是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所必需的。一个有吸引力的城市或国家,既能吸引游客,也能吸引人才。
我大约是在30年前来到中国,亲身见证了北京作为一座大都市的巨大转型。在这些年里,北京已经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会。我想强调的是,虽然我们在座谈中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不够好。相反,北京已经在很多方面达到了国际城市的标准和水平。
OECD及其成员国长期关注如何评估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对人才的吸引力,并据此制定政策。我们开发了“人才吸引力指标体系”,这一工具可以用于衡量各国在吸引高素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那么,哪些因素决定了一个地方是否具有吸引力?收入、税收、职业前景、生活质量、成家育儿的环境、教育与医保系统的健全程度、社会的包容性、基础设施质量,以及气候与环境等,都是我们考量的核心维度。
以德国为例,当我们对专业人士进行调查时,他们指出,教育、社会保障、环境质量、对于移民的态度、以及组建家庭的便利性,都是决定是否留在一个地方的重要原因。这些软环境因素与硬件设施一样重要,构成了一地吸引力的综合生态。
基于OECD的研究经验,我愿意分享几个主要建议,也适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希望提升人才吸引力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打造可信赖的国家品牌。向世界展示你是一个安全、有吸引力、欢迎人才的国家。这不仅是营销问题,更是制度设计问题,包括如何构建高效、透明、友好的移民体系。例如,推进电子绿卡和签证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对于吸引高端国际人才非常关键。
第二,推动技能和学历认证体系的国际接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凭和资格体系。为了真正实现人才的跨国流动,我们必须解决认证互认的问题,让人才的能力和经验能够被有效识别。
第三,重视国际学生的战略角色。他们不仅仅是学校的临时访客,更是未来的高素质劳动力和技术传播者,是国家长期竞争力的潜在储备。因此,吸引国际留学生,特别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应成为政策优先事项。
最后,我高度赞同今天诸位嘉宾关于加强国际合作的呼吁。OECD也一直致力于支持数据驱动的研究与政策制定。我们需要分享知识、技能、最佳实践,也要共享数据。没有数据,就没有评估;没有评估,就难以制定有力的政策。这不仅关乎对自身政策效果的了解,更是进行国际比较和相互学习的前提。
我坚信,这样的全球人才平台具有巨大的价值。它不仅推动了思想交流,更搭建起了合作的桥梁。我非常期待未来能够与各位共同努力,在国际人才治理领域展开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谢谢大家!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论坛-
-嘉宾发言-
开幕式
开幕圆桌
CCG 图书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苗绿
图书介绍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行走》讲述了苗绿博士作为全球化智库联合创始人,在个人成长、海内外求学、创办智库、国际交流、民间外交、为国家建言献策等过程中的诸多故事与心路历程。作为慕尼黑安全会议青年领袖代表,苗绿博士曾对话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开启 2021 慕安会第一问;她是比利时国王会见的七位全球青年领袖之一;她发起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推动了国际间青年的交流互鉴,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回信;她经常受邀参加国际高端论坛,在巴黎和平论坛、多哈论坛等重要国际场合,参与设置议程,打造国际交流新叙事,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智库人的风采。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展示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逐步转型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在贸易、投资、跨国企业崛起等方面的角色变迁,以及教育、人才和文化纽带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变化,风云激荡中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崛起的、更加一体化的亚洲中的角色。同时,还讨论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与挑战。第三部分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书中探讨了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找自由贸易的发展方向,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通过这些讨论,展示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编著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发展史”回顾了全球化的历程,从古代贸易到现代经济转型,探讨了全球化的起源与演变。通过与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韩森、《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对话,揭示了全球化的多层次发展。第二部分“弥合全球不平等与赤字”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和治理赤字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亚洲协会副所长温迪·卡特勒等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全球经济不平等、贸易体系和制度改革的看法。第三部分《权力转移与大国关系》分析了21世纪的权力转移和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通过与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等专家的对话,讨论了大国竞争、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编著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作为海内外决策层和广大公众理解中美关系时广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对全球秩序有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关系和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中国崛起、美国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全球地缘政治、核武器、朝鲜问题、新冠疫情及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全面、系统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对“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经济、金融、科技、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竞争的看法;深入而透彻地分析了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以及发生战争的风险;坦诚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议。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我向世界说中国》是由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基于“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对外叙事及话语权重塑”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据悉,该书讲述了全球化智库近年来立足芒克辩论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论坛等知名国际舞台,与各国政商学界知名人士畅谈国际时局与未来趋势,回应各方对于中国的关切和质疑,诠释中国的发展模式,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国际交流及传播,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积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生动故事。同时,本书立足国际形势变化和全球传播新格局,针对中国应当如何开展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如何创新外宣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