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我们对海底捞案例给出简要的总结和评述。
张勇时代。
成长是企业的根本,持续快速成长是企业成功的标志。
海底捞实践更说明:
企业不论从任何起点出发,只要肯努力、肯动脑都可以成长为杰出企业。
这是企业的“共性规律”。
海底捞张勇时代给人们的特别启示是:
信心、勇气是成功的根本,做企业尤其如此——做大事是张勇的信仰,他也真的做成了大事——把海底捞做成了中国餐饮的新标杆!
进一步,还应该看到:
作为“农民工成长学校”,海底捞的成功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成功,它在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中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经营者——这甚至是海底捞更大的成功,培养了社会“成长的种子”。
当今时代是“企业社会责任时代”,“促进员工成长”是企业重要的、有长久价值的社会责任,应该成为所有企业的共同追求。
后张勇时代。
海底捞矩阵化、平台生态化发展,依然是当今企业成长主流、共性规律。
但具体到海底捞、餐饮行业,又有2个根本的不同——从“低起点的成长”到“高起点的成长”——它如今已经是中国餐饮巨头;从“走向全国”到“走向世界”——这将是作为餐饮大国的中国餐饮业的必然标尺。
未来,或许海底捞一个可能的取向是:
在火锅之外,或在火锅之上,创造新的“战略性产品”——就像腾讯从“QQ”进化到“微信”一样——而目前虽然“产品矩阵”丰富,但市场、投资界并不十分看好海底捞的长期成长性,就是缺乏战略性产品。
而在餐饮业,要打造“世界级企业”,或者如米其林的顶级连锁店、或者如麦当劳、必胜客的“普适性产品”,才能有世界性的规模化发展。
但在张勇的信念里,是“高端餐饮不赚钱,顶天立地不如铺天盖地……海底捞的目标肯定不是高端,我是想做到又便宜又好,而且赚钱还又多”[1],因而海底捞就只能走“普适性”之路。
最终,无论以哪种方式突围,都要靠高技术含量的创新。
今日已经具备国际视野的海底捞应该意识到——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与欧美、日韩、新加坡、香港等比,我国餐饮业整体水平不高,餐饮业的“卷”大多是“低技术含量的卷”,中餐潜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如何依托更高视野、做更高质量的创新,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如,餐饮业内关于本土企业应做“中餐”还是做“西餐”的论争,本身就是值得反思的——当今时代是“融合时代”,如同海底捞从四川走向全国,就必然要融合各地风味一样,走向世界也必然要融合世界各地的风味。
或许,未来海底捞的另一个可能取向是:
真正地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化发展方式,而不是“准”平台化发展,同样也可以带来非线性、跨越式的持续成长。
而实现这一转变,就意味着海底捞不仅要服务自身、更要服务同业,服务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更广大的消费者、餐饮业厂家。
最终,不论做怎样的选择,海底捞都会回到其根本——那就是张勇“做大事的信仰”——能否持久地保持这样一种信仰,才是检验海底捞的关键!
因为在这个时代,任何试图“保持优势的战略”都是逐渐跌落的同义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