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与服务者
当今时代,更多企业在致力于向服务化转型,满足消费者日趋丰富的个性化服务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
特别是,餐饮业的高质量、个性化服务,与互联网、软件产品不同,它是直接通过服务者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要取决于服务者有热情、有意愿去提供这样的“服务”——这就是海底捞“成长飞轮”的启动点——海底捞一切机制和制度的设计都是由此出发的。
那么,员工如何才能发自内心地服务呢?用海底捞的话说,“员工比顾客重要”——认识到这一点,这个小企业开始变得“伟大”起来了!
因此,海底捞的“商业模式”、至少在快速成长期,是从“提供极致服务”开始的——从“服务”延申到服务员、培训、激励与考核机制,等等,形成了全链路的管理组织模式——这也丰富了我们对“服务业商业模式”的理解,因为在海底捞,它的管理组织模式直接就是它的“商业模式”。
而在这一模式中,服务人员的培养与考核机制是关键点。
对此,有研究专门总结到:
1、只做直营——保证门店质量,使服务可控;
2、门店抱团小组——相同区域的几家门店组成抱团小组,通常包括5—18家火锅店。这些火锅店通常是师徒制,小组内资源共享,减少门店竞争带来内耗,提高管理效率;
3、员工采取“计件工资”——工资和工作量、服务顾客数量、清洗餐具数量等挂钩;
4、建立“师徒制”——师傅所在门店为小组组长,各门店的绩效与小组内其他门店挂钩。对徒弟的考核也与师傅的门店挂钩,徒弟能不能开新店或成为店长,都会影响师傅的绩效。
店长收入与火锅店的利润挂钩,按月营收500万,净利润9.7%的店来算,按选项A的薪酬制度,店长一个月薪酬达到1.3万。如果按选项B来算,分成比例高得多,在这种制度下,店长就会积极地去培养徒弟。[1]
张勇的“人性假设”
向下授权。海底捞一线的普通员工有给客人先斩后奏的打折和免单权。
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一个菜或加一个菜,甚至免一餐——这等于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是经理,因为这种权力在所有餐馆都是经理才有的。[2]
为此,在《海底捞你学不会》的黄老师访谈餐馆老板时,大家都认为海底捞的这一条是最难学的。
黄老师指出,这是源于张勇“对人性乐观的假设”——他认为大多数人是有道德自律的,滥用权力的是少数;如果监控得法,滥用的人就更少。因此,授权就利大于弊。[3]
如果把员工的心留下,再把权力交给员工,员工的脑袋就开始创造了。这就是海底捞创造出那样多“变态”服务的根本原因。
也因此,海底捞的管理是“自下而上式管理”:
张勇说,“创新在海底捞不是刻意推行的,我们只是努力创造让员工愿意工作的环境,结果创新就不断涌出来了”,[4]包括海底捞每年能开多少家新店,也首先是看能训练出多少合格的干部和骨干员工……。
海底捞的选人标准
“不怕吃苦的好人”[5]
因为“海底捞就是这样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学历、没有背景、没有专长的农民工,只要能肯干、能吃苦、忠于企业和不断进步,就能成为海底捞的干部和骨干,他们就能在城里买得起房子,他们就能改变命运。
海底捞员工入职培训第一天的第一句话就是:双手改变命运——这是海底捞的文化、核心价值观。
在海底捞,把培养合格员工的工作称为“造人”,张勇更是将“造人”视为海底捞发展战略的基石。
因此,海底捞是典型的靠员工成长、推动企业成长的案例。
建立完善的“成长链条”
价值观确立后,海底捞的制度体系就依此设计,其中的核心是“给员工向上的阶梯”。
海底捞的员工一般分为初、中、高三级,职业发展一定要从基层一级一级往上走。待升到储备店长后,店和店长又分为A、B、C三级,其中只有A级店长才可以带徒弟。
张勇说,“这种分级方式看起来有些多余,但是对基层的员工来讲,如果不分级别,那么他就失去了向上走的动力”[6] 。
在海底捞,能培养干部的干部晋升得最快。只有成为一级店的店长,才有资格培养新店长;只有成为一个能培养店长的店长,你才有可能成为小区经理;只有成为小区经理,你才有可能成为大区经理……[7]
海底捞采取“谁培养的人由谁管理”的独特方式……有的小区经理培养人的速度快,可以管6个店;有的小区经理培养人的速度慢,可能只管3个店。能管6个店以上的小区经理,就是一级的小区经理……。[8]
张勇曾经说过,海底捞的企业目标一共有三个:第一个是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第二个是致力于使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在海底捞变成现实, 第三个目标才是把海底捞开到全国。
其中,“公平公正的环境”就是其“成长链条”设计的灵魂。
而对于海底捞模式的种种探索,在原海底捞董事袁华强看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张勇充满理想主义的‘人生而平等’(平等主义)的价值观念”。
这样看来,海底捞的实践像是一场理想主义“成长型组织试验”,或许这也正是外界眼中的、海底捞的魅力所在。
但,这只是张勇“理想”的一面,仅靠理想并不能造就海底捞;体现张勇“现实”的一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西瓜芝麻理论”——这一传统智慧在我国人尽皆知,但真正能用好的不多。按照黄老师的描述:
如,关于绩效考核,张勇说“必须要懂行的人做才行,否则一定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考歪了”[9]。
如,关于顾客挂账、赖单,张勇说“我们在简阳做了这么多年,一共才有不到两万元的坏账,你为了这两万元钱,把客人都当成跑单的,这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吗?”[10]
如,对员工,黄老师评论说“聪明的张勇是个抓西瓜、丢芝麻的人,他没有像大多数企业那样,为了杜绝少数极端自私和道德不端之人的做法,而放弃对绝大多数员工的信任”[11]。
最终,按照张勇自己的说法:
太过精于算计,或者太过在营销上面逞强,把员工也算得很清楚的理性行为,实际上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理性的商业行为应该建立在所有的伙伴、供应商、股东、员工对你心悦诚服的佩服之上。如果大家对你心悦诚服,才是彰显了你的理性,而不是简单的赚钱。[1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