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自我开通主编邮箱之后,不少作者来信投稿,也有一些读者来信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生活感悟等。
近日,收到一篇颇具代表性的来信。作者是一位43岁女性,原本是一位公司高管,目前离职一年,对职场和女性群体进行了系统性思考。
正和岛新媒体作为企业家们最关注的自媒体之一,有无数优秀、有思想、热爱生活的用户,我想如果有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够承载读者的心声,聊聊对工作、生活以及人生的感悟,也是在宏大叙事的时代里,找到个人的“存在主义”,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我们准备开通《读者来信》一栏,如同一杯午后咖啡漫谈,话题可以是商业、历史、哲学、文化、社会等,我们将不定期选择优秀的内容刊发。
期待各位方家不吝赐稿。
主编信箱:
sunyunguang@zhisland.com
作 者:猫猫在生长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
来信
孙主编您好:
我是猫猫在生长,坐标杭州,曾任IT行业高管十余年。自2016年因工作所需成为正和岛忠实读者至今,岛内内容于我而言,早已超越资讯,更像是方法论的宝库与决策参考的灯塔。
张瑞敏先生的“人单合一”模型,宁高宁董事长关于战略定力的深刻判断……这些凝聚在正和岛的洞见,曾多次在我职业生涯的重要节点为我指明方向。
也正因为深度受益于这种“把真问题讲透”的岛内风格,今日我才有勇气以一篇源于亲身经历的实践稿件,来探讨一个:企业界普遍存在但尚未被充分命名的问题——中年女性的再发展困境。
我所投稿的文章是《43岁离职一年后,社会学救了我:女性撞不破的墙,叫结构性困境》。
它源于一位中年女性离职后的再出发观察,尝试用社会学视角解析中年女性“职业消声期”背后的结构性逻辑,并提出这一现象对企业组织人才管理机制的反向映照。
这篇文章不是一篇情绪化告白,而是一次组织洞察的提案。
我期待(相信)它可能为正和岛带来两方面价值:
一、从“个体困境”看见“结构之墙”,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对中年女性人才流失的系统反思框架;
二、从“社会结构”回看组织设计,在“经济+人文”交界点上补上过去略显空白的领域:女性·中年·转型·组织机制。
若有机会刊发,我也非常愿意进一步配合改稿、扩展相关企业访谈、甚至发起读者讨论。
![]()
今天杭州一直下雨,我书房窗外的月季正在开着最后并不旺盛的一茬,此刻是静心思考和写作的好景象。
感谢阅读这封邮件,祝安好。
![]()
回信
吴女士您好:
来信悉收。
特别感谢您对正和岛内容的支持,如果这些内容能鼓励到您,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些许价值,我们不胜荣幸!这也是在这个时代,我们持续更新原创高品质内容的初心与动力。
对您的经历深表理解,或许有时候我们需要经历一些低谷、磨难、无助、困惑,才能够让我们反思、清醒和审视。
苏格拉底说,不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很欣慰,您超越个人的思考,直面现实中的结构性困境,对整个群体都有价值。
正和岛公众号定位在“商界大事第一落点”,内容面向企业家群体,女性职场话题与定位稍有些偏差,但我们近期考虑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发表。
发表前会跟您做最终确认。
保持联系,顺颂时祺。
![]()
一位43岁女高管,离职一年后的深刻反思
作者:猫猫在生长
43岁,我主动离开了工作了20年的行业。
没人逼我辞职,并没有明确的危机逼我走那一步,只有一种隐隐的感觉——我再也看不到前方了。后来我才发现,企业结构有一种倾向:只要企业增长乏力,老员工就会自动被贴上“增长障碍物”的标签,没有理由也无需考证。事实证明一席老员工主动被动离职后,它照样没增加,它要的是降本。结构倾向已然形成,个人意愿便失去了意义。我的”隐隐的感觉”是这种结构倾向下的主动的被动。
离职后的这一年,我试图开启新的人生,但始终像雾中找路:试过很多方向,却都没有“起飞”的感觉。从年薪50万到零收入,从行业高管到职业空白,我曾坚信“自己的人生可以重新来过”,但现实很快把冷水一盆盆泼向我。此时,自我苛责成了唯一出口:不够果断、不够优秀、不够有资源……甚至开始悔恨:离开那个“稳定”的位置。
我深陷于自我否定的黑洞,认定这就是我个人的失败。
幸好,多年保持的阅读习惯,在人生这段至暗时刻,仿佛成了命运为我投下的一束光。我开始大量阅读,在几本社会学著作(包括《社会学的邀请》等)的过程中,一个颠覆性的认知逐渐清晰:我们长久以来被浸润在一种强大的“个人叙事”习惯中。这种思维模式,如同一个无形的模具,让你将一切遭遇——无论成功还是挫败——都习惯性地归因于“个人努力程度”或“性格特质的好坏”。它让我们执着于显微镜下的自我审视,却根本想不到退后一步,用望远镜去观察那塑造个体命运的、宏阔的社会结构图景。
正是这种社会学提供的宏观视角,如同拨云见日,让我猛然惊醒:我所深陷的迷茫、自责与无力感,这不仅仅是我的“个人困境”,也是很多中年女性共同面对的一个“群体困境”。
忽视结构的存在,其最隐蔽也最残酷的后果,就是:将系统性问题悄无声息地内化为沉重的“个人失败”。我不断苛责自己不够好、不够强、不够快,却未曾意识到,很多所谓的“失败”与“无能”,其实是整个群体正在默默承受的沉重。忽视这类结构,只会让我们把系统性问题内化为个人羞耻。于是,我们反复责怪自己,却从未正视过那堵无形的墙。
![]()
我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很多女性的困境
我开始带着这个“退后一步看全景”的视角审视过去这一年:
我以为是自己“想要改变”,其实是行业天花板已到,留给中年女性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
我以为是自己“选错方向”,其实是结构性的动荡笼罩着整个职场生态,尤其是35岁以上的女性;
我以为是自己“能力退化”,其实是整个社会系统并未为转型期的女性预留重新出发的接口。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当下的职场,中年女性普遍缺少一条真正通往“更新”的路。
为了验证这并非我的臆想,我开始搜寻数据。
智联招聘《2023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明确显示:35岁以上女性求职者平均简历回复率较同龄男性低58.6%(实际数据),且年龄每增加5岁,回复率下降幅度递增;
BOSS直聘研究院《2024中高龄人才就业趋势观察》指出:40-45岁女性在互联网/金融/教育等主流行业的岗位匹配成功率仅为18.3%(2023年Q4数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中年群体职业转型心理调查报告》揭示:76.2%的35-50岁女性在职业空窗期经历持续自我归因式焦虑(2022年样本量N=12,000)。
调查显示:超过70%的中年女性在职业转型期经历“情绪性自责”与“孤立感”。
这些数据,是值得被注意的。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一座拥有10万人口的城市中,如果只有一个人失业,那这就是他的个人困扰。但在一个有5000万就业人口的国度里,如果有1500万人失业,这就成了公共议题。”
米尔斯认为,解决之道,不能仅仅归咎于个体,也应该审视系统性问题。
过去,我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将结构性压力内化为我的个人叙事,关起门来自我审判。
我真是太委屈自己了。抱抱自己,也抱抱和我一样正在被这堵墙挡住的女性。
![]()
需进一步关注女性群体的职业路径
后来,我明白:核心困境也许不是“个人能力不够”,而是我们当下社会,确实需要更进一步关注女性群体的职业路径。
我依然没有找到理想的职业方向,但我终于不再恐慌。
我开始三件事:
1.停止对自己的“人格拷问”,启动结构性视角:理解自身处境是更大系统图景的一部分。
2.重建信息输入系统,从宏观层面理解中年女性的社会定位与发展困境;
3.开始写作,用自己的语言,为这个群体发声。用写作打破沉默,让共同的困境被看见。
我们这一代女性,正走在这样的悖论之路上:认清了不自由,方是争取自由的开始。
![]()
致35+正在撞墙的你,3条建议
这篇文章,写给每一位曾在中年,40或更早更晚的年纪,对自己产生过深深怀疑的你:并非你不够好,或许你也是更早地撞上了那堵无形的墙——“中年女性的结构性困境”。
但请你,请你千万不要苛责自己。
如果你也正在墙前徘徊,不妨尝试:
1.社会学式地自我审视:找出影响你选择的“隐形预设”(家庭期待、职场规则、性别角色),剥离它们,倾听内心真正的渴望。
2.重建支持性网络:联结三位不同背景的女性,共享信息、案例与力量。彼此的支持和分享,是对结构最有力的回应。
3.练习公开表达:哪怕只是发一条朋友圈,说出“我不想再将困境全怪在自己头上”,也是改变的起点。让沉默的群体困境浮出水面。
我们无法瞬间拆解结构,更无法立刻改变结构,但我们可以从“看见它”“理解它”开始,重新定义我们与它的关系,在夹缝中寻找行动的空间。
最后,请允许我分享这段支撑我走出黑暗的话:“不是我不好,是我终于看见了那堵墙。”
愿你在觉醒后,不再孤独。愿我们在彼此的文字与行动中,积蓄穿透结构壁垒的力量。
太多人在撞墙之后,默默咽下苦痛,转身责备自己不够好。而你看见了墙,这本身就是觉醒与勇气的证明。(End)
(转自:正和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