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智能制造学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以“创新驱动、产教融合”为发展引擎,构建“智能+制造”双轮驱动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良好工程素质,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信息工程(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班)共7个专业。
学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坚持“以本为本”,强化新工科使命,突出学生高水平专业素养,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知识广、基础实、能力强、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和现代化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人才为己任。学院拥有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综合技能实训中心)、省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省级本科质量工程重点教研教学改革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各1个,国家级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4个。依托省级电子信息创新实验区,联合中国联通、深流微等多家知名关联企业,共享智能计算中心、IC设计与仿真实验室、AI开发平台等资源。
![]()
![]()
院长简介
![]()
何益宏,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电气工程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自动化学会会员,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博士。主要科研方向是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能质量检测与控制等。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外委技术开发项目及科研与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在《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技术》、《高压电器》、《黑龙江高教研究》等核心及各类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专业介绍
0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上榜获评为B级专业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现代设计方法、工程测试技术、模具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增材制造与激光加工技术、机器人概论、机器视觉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设计、计算机辅助技术与应用(Solidworks、Mastercam、UG等软件)、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CNC)、机械Matlab辅助分析、生产运作与管理等。
就业领域:在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行业、汽车模具、智能制造等生产企业、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设计研发部门,从事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与制造、数控编程、智能制造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CAD/CAM软件应用、企业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
![]()
0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国内首批德国ASIIN国际工程认证专业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MATLAB与电气工程仿真、新能源发电技术、供配电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等。
就业领域:可在电力系统(如国家电网、发电厂)、电力电子(新能源、电动汽车)、工业自动化(PLC、智能制造)、电子技术(半导体、通信设备)、计算机应用(工业软件、物联网)等领域从事工程管理、系统分析、产品开发与测试、系统运行与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
03.自动化 /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上榜获评为B级专业
主要课程:虚拟仪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Python语言编程、嵌入式系统与接口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概论、工业互联网与云计算、智能制造与系统集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等。
就业领域:本专业属宽口径专业,就业范围广,能在智能制造、生产过程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自动化仪表和设备、机器人控制、人工智能、新能源、物联网、计算机、信息等领域,从事软硬件系统开发、工程设计、自动化产品开发、检测、信息处理、网络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企业管理与决策等工作。
![]()
![]()
04.机器人工程 /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上榜获评为B级专业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器人学基础、自动控制理论、机器人工程力学、机械设计、Python语言编程、嵌入式系统与接口技术、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机器人驱动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机器视觉技术、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机器人操作系统、移动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机构学等。
就业领域:可在机器人、智能装备、自动化生产、机电一体化、通信、航空航天等相关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系统集成、现场编程、安装调试、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
05.智能制造工程
主要课程:机械原理、机械制图、电路理论、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计算机控制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智能装备与系统、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业互联网等。
就业领域:能够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运用智能制造技术进行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过程监控和质量控制、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与运维、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工作。
![]()
06.人工智能
主要课程:人工智能导论、Python语言编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技术、模式识别、算法分析与设计、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
就业领域:就业范围十分广阔,岗位涵盖算法工程师、程序开发工程师、数据分析师、AI训练师、AI硬件工程师、AI产品经理、机器人工程师等,可在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从事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产品的应用开发、系统运维、技术支持等工作。
![]()
07.信息工程 / 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班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SoC系统设计、MEMS传感器技术、AI芯片架构、EDA工具实训、FPGA项目开发、物联网系统设计等。
就业领域:可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模拟/数字IC设计工程师、芯片架构师、EDA工具开发)、半导体制造(IC工艺工程师、器件研发工程师、封装/测试工程师);可在电子信息产业从事通信设备、智能硬件、汽车电子等领域的系统开发;可在科研院所(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前沿技术研究);可自主创业(AIoT芯片、射频功率器件等细分领域技术创新)。
专业(方向)优势:适合对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浓厚兴趣、数学与物理基础较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志投身国家核心技术攻关的考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对接“中国芯”计划,享受专项政策支持,行业人才缺口达30万);真实场景实训(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建立校企联合培养通道、与企业共享实践平台);双师型教学团队(资深工程师组建教学团队,企业项目进课堂);高成长赛道(毕业生起薪较传统工科高30%,5年左右成长为技术骨干)。
![]()
![]()
强大师资团队护航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占比48%,博士及硕士以上学位占比82%。学院聘请10多名国内外知名企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并承担工程实践类课程教学和指导。拥有教育部学科评估评审专家1位,国家级以上大学生科技竞赛评委3名。近年来教师在《IEEE T SYST MAN CY-S》、《Symmetry》、《计算机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33篇;专利39项、软件著作权100余项;承担省厅级以上教科研项目90余项,政府和企业横向课题16项,校级教科研项目50项,累计经费900多万;出版本科教材、专著15部。
《虚拟仪器技术》获评广东省2023年度线上一流课程,《机器视觉技术》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设计之星”。《基于CDIO+CBE的“图像分割案例”多元混合式教学》等案例获得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课程案例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1项。《“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思政研究与探索》获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
![]()
叶家玮,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硕士50余人、博士20人、博士后2人。曾兼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海洋标准化委员会海洋能领域2个分委会委员、原国家海洋局南海维权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研究领域:海洋智能装备:特种无人艇、水下机器人、渔业装备、波浪补偿、海洋能利用等。主持和参加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海工专项、国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项目、原国家计委专项、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广州市和珠海市重点项目、区级项目和企业技术研发项目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
朱善华,博士研究生,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学院学科带头人。讲授课程:高等数学,电路理论,数字电子技术。主要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非线性物理与非线性光学、凝聚态理论和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省级教改课题等15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全部被SCI或EI收录,合著教材一部,专利4项。
五、学科竞赛成绩斐然
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蓝桥杯、广东省工科大学生实验综合技能竞赛等A类学科竞赛,近5年来荣获省级以上奖200多项;近3年获得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10多项,在校本科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余件,软件登记权30余项。
![]()
![]()
![]()
![]()
![]()
![]()
实习就业基地助力就业
学院与国家中低压输配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省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海鸿电气有限公司、广东岭南设计院、广州广高高压电器有限公司、东莞市厚瑞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东莞市彼联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顺科智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美的集团公司、中国联通广州分公司、中山江波龙电子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共建100多家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形成了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新兴经济体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
![]()
![]()
![]()
考研和就业工作成绩显著
近五年学院初次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4个百分点,在同类院校和专业中就业率连续8年名列前茅。同学成功应聘国网电力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国企。学院多名毕业生先后考取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日本立交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
![]()
![]()
![]()
![]()
![]()
![]()
![]()
![]()
来源:广州华立学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