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中国关系还算可以的斐济突然变脸,恶语相向,并且提到了9个月前的一件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
斐济总理兰布卡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全国新闻俱乐部突然宣称“反对中国在太平洋建立军事基地”,这一表态与去年8月他访华时签署的《中斐联合声明》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戏剧性转变的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既有澳大利亚等传统势力的战略施压,也有国内政治生态的微妙变化,更折射出太平洋岛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困境。
澳大利亚的“后院”逻辑与战略施压
作为南太地区的传统主导者,澳大利亚始终将太平洋视为自家“后院”。这种根深蒂固的“势力范围”思维,使得堪培拉对中国在该地区的任何合作都高度敏感。早在2018年,澳大利亚就曾以200万澳元的投入,将斐济布莱克罗克营建设成南太军队训练中心,刻意排挤中国参与。2024年12月,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访斐时,更宣布与斐济就驻军地位协定展开谈判,并承诺提供490万美元安全援助。这种美澳联合施压的态势,迫使斐济在外交表态上不得不有所妥协。
兰布卡在澳大利亚发表涉华言论,本质上是一种“投桃报李”的政治策略。澳大利亚不仅是斐济最大的援助国,更是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斐济每年从澳大利亚获得的发展援助超过1.2亿澳元,而澳方对斐济的投资覆盖农业、旅游业等关键领域。这种经济依赖使得斐济在政治表态上难以完全自主。正如斐济前总理姆拜尼马拉马曾坦言:“我们需要平衡各方关系,但澳大利亚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国内政治博弈与历史遗留心结
斐济国内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为其对华政策的反复提供了土壤。反对党社会民主自由党长期持有保守立场,2017年曾以“中国公民从事非法活动”为由,要求暂停对华免签政策。这种政治势力的存在,使得现政府在处理对华关系时不得不瞻前顾后。尽管2024年10月斐济土著事务部长瓦苏重申“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但兰布卡作为新上任的总理,需要在不同政治派别间寻找平衡。
更深层的矛盾源于2024年9月的一次军事事件。当时中国进行的洲际导弹试射飞越斐济领空,尽管中方解释为“年度例行训练”,但斐济朝野对此反应强烈。兰布卡在堪培拉讲话中特别提及此事,称“中国不需要基地也能投射力量”,显然是在回应国内对国家安全的担忧。这种历史遗留的心结,加上西方媒体的渲染,使得斐济民众对中国军事活动的容忍度降低。
大国博弈下的战略摇摆与生存智慧
太平洋地区正成为大国竞争的新前沿。美国近年来加速推进“印太战略”,通过《自由联合协定》强化对密克罗尼西亚等国的控制;澳大利亚则推出“太平洋Step-Up”计划,试图巩固传统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斐济等小国的任何外交动作都可能被赋予战略意义。2024年12月,美国与斐济签署的《采购和交叉服务协定》,实质是将斐济纳入其军事后勤体系,而中国在斐济的菌草技术、北岛公路等民生项目,却被某些势力歪曲为“债务陷阱”。
斐济的变脸,本质上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的生存策略。一方面,中国的援助实实在在改善了民生:菌草技术使斐济农民年收入增加2万斐济元(约合6万元人民币),北岛公路将运输时间缩短70%;另一方面,美澳的军事合作又带来现实利益。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西方”的双重依赖,使得斐济不得不在外交表态上左右逢源。
结语:太平洋不是大国棋盘
斐济的突然变脸,是全球化时代小国命运的缩影。当大国在太平洋展开博弈时,这些岛国的诉求往往被忽视。中国在斐济的合作项目,从菌草种植到清洁能源,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从未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而某些西方国家,却试图将太平洋变为新的冷战战场。
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尊重岛国的主权和发展诉求。中斐合作的根基是相互尊重,我们从不干涉他国内政。斐济的态度变化提醒我们,在推进国际合作时,不仅要关注项目本身,更要重视当地民众的情感认同。毕竟,太平洋不是大国的棋盘,而是无数岛民生息的家园。只有摒弃零和思维,才能真正实现共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