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ION
6月26日,在联合国宪章日80周年之际,纽约总部会场中的非遗毛毡作品引发了各国使团代表的热切讨论。它们柔软温暖、灵动质朴,用艺术的语言,无声传递着和平、承载与团结,治愈了现场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面孔,被视若珍宝,纷纷珍藏。
![]()
而这些惊艳联合国的毛毡作品,来自联合国青少年公共艺术项目“连接——非遗点亮未来”的30位中国小艺术家们之手。
![]()
该项目以非遗毛毡为媒介,发起全球关爱青少年美育,由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纽约办公室(UNITAR-NYO)、国际艺术与文化研究院(IAA)联合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共同策划,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和上海马利画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施,并由非遗和公共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主任金江波教授倾力发起并推动。
![]()
而在同一天,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与光明网主办的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正式揭晓——金江波教授因其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方面的卓越贡献和前瞻性实践,被评选为“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这一国家级荣誉,不仅是对金江波教授十余年间在研培教学、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国际传播及社区参与等领域做出的贡献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以跨学科思维系统性推动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创新路径的权威肯定。
![]()
而“连接——非遗点亮未来”更是金江波教授将传统非遗融入当代语境、成功实现国际化传播与文明互鉴的更进一步:引导全球青少年深入理解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激发创造力,亲手编织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友谊,同时也展现了公共艺术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中的作用力。
![]()
正如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纽约办公室主任、国际艺术与文化研究院主席马克·苏哈索阁下在宪章日活动现场所言,“我们正在构建一种共同信念:艺术并非装饰性事物,而是建设和平的必要元素,其具有变革力量,且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契合,尤其在教育、包容与可持续性领域。”
![]()
![]()
1
1
“连接”项目为何意义非凡?
它超越了简单的技艺展示,
是一次文化价值与未来理念的深度传递:
非遗的当代表达:
毛毡艺术以现代审美激活传统,向世界证明非遗的永恒活力。
青年力量的培育:
赋能全球青少年,使其成为文化传承与跨文明对话的新生力量。
人类共同价值的具象载体:
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对和平、合作、发展、包容的追求,完美呼应联合国宪章的崇高精神。
![]()
结语
1
从孩子们手间诞生的毛毡作品,
到联合国会场各国使节的珍藏——
这条“连接”之路,
清晰印证了非遗无远弗届的文化感染力,
有着连接过去与未来、粘合世界的力量。
金江波教授和项目实施机构,
正以非凡的远见和扎实的行动,
将承载不同文明基因的非遗,
锻造成沟通世界的通用语言。
如今,非遗正以崭新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更借由公共艺术的实践,
持续点亮一个和而不同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