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以入第二名高分入学的汉斯辍学了。
汉斯本来是大人眼里“优秀”的孩子,成绩好、听话,代表全城去参与“州考”,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进入神学校。这可是这条平民孩子唯一的出路。他本来该有大好的未来。
然而,这个孩子却被摧毁了。
是神学校摧毁的他吗?
诚然,神学校的日子沉闷,课程死板枯燥,每个学期都有意外发生,汉斯也没办法从装腔作势的同学们那里获得友谊。但学习这件事不就如此,难道还指望在学习上活得快乐吗?
是特立独行的海尔纳摧毁了他吗?
海尔纳,一个来自优渥家庭、擅长写诗、特立独行的孩子。在神学院里,他是汉斯的好友,他们在一起读书、漫游。海尔纳对文学独特的解读,为汉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让他觉得世界并不是神学校老师解读的样子,世界应该是更生动,更活泼,更丰富的。
他影响着汉斯,难道是他摧毁了他吗?
不,摧毁汉斯的,是他的自我觉醒——如果无法成为自我,那么发现自我不过是悲剧的开端。
教区、神学校的老师们不希望看到汉斯成为“天才”。他们不喜欢独特的孩子,他们讨厌不听话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经常闹出闹剧的“天才们”,神学校不需要这样的天才。他们对汉斯加以虚伪的关心,刻薄的要求,无视他心灵的渴求。
教区老师、父亲用希腊文、拉丁文等等知识为汉斯塑造了一个没有色彩、死气沉沉的泥塑外壳。
但是,海尔纳在他厚厚的外壳上撬开了缝隙,泥塑松动,光照了进去。汉斯在海尔纳的启发已经看见了另外一个世界,他已经无法忍耐现在这个世界。
最终,桀骜不驯的海尔纳选择了“叛逃”,而汉斯被视为了“同谋”。
而这一切,就成为汉斯毁灭的开始......
以上就是黑塞早期创作的近乎自传、内心剖白的小说《在轮下》。故事里腐旧的神学院、压抑的社会氛围、被打压的个性、严重的精神危机......都曾在黑塞本人身上发生过。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黑塞在这部半自传小说中的控诉,在我们今天依然存在:被剥夺兴趣与志向、为满足他人的期望成为“模范学生”、压抑自己内心的渴望、面对规则妥协退让......当代读者仍能从主人公汉斯的困境中看到现代教育问题的影子,《在轮下》的批判性历久弥新。
在海尔纳的启发下,汉斯自我发现、自我觉醒,等待他的会是什么?是新生?还是彻底的悲剧?
如果这个故事触动了你,那不妨翻开《在轮下》(姜乙限量亲签版),把故事读完,感受黑塞带来的文字震撼。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