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歌
推动我写预制菜这个题目的是本地旅游新媒体群前些天的一次闲聊。大好春光里,新媒体人纷纷出去采风,做节目,做作品,于是必须在外吃饭。一位朋友说,三个人四菜一汤吃了230多元,一条清蒸白鱼、四碗菜饭、一份炒素、一大碗酸辣汤,太爽了。我说,人均60元,比我吃快餐贵一倍。于是就引出了预制菜的问题,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快餐一般都是预制菜,而大部分群友都表示不吃预制菜。我并不排斥预制菜,而且很喜欢吃某些预制菜,比如熟醉蟹,这就是无锡人发明的一种预制菜经典美味,相信无锡人不会没吃过,吃过了还埋汰预制菜,矫情了。于是,就想关注一下很多人为什么抵制预制菜?
![]()
我最初深度认知预制菜,是因为参与了“苗小坛酸菜鱼”的创业策划,跟着几位年轻的创业者,跑到贵州,走遍了贵阳、遵义,又到苗家大山里走了一圈,吃了著名的老凯里酸汤鱼、生意极好的小街巷里的酸汤鱼、苗山普通人家的酸汤鱼。不久,“苗小坛酸汤鱼”首店在无锡开张,一炮而红。截止到2025年2月,“苗小坛酸汤鱼”在全国已经开出500多家门店。苗小坛门店所用食材,大部在当地采购生鲜荤素,但主要调味料包由总部中央厨房统一配供。正是在这次市场调研中,我看到了众多以预制菜为供应链的餐饮品牌的存在和快速发展,在2015年以来的近十年中,有些品牌甚至发展到了千店规模,在一些品牌企业的战略中,万店规模已然成为五年或十年规划蓝图。
![]()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预制菜产业,但迅速引起热议,对预制菜存疑、抵制、反对的意见不少。面对市场争议,2024年多部门联合发布监管政策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2024年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5600亿元,同比增长为12.2%。[1]据统计,2025年春节仅预制菜年销售额就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专家预测,截至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突破万亿元,其中水产预制菜表现将尤为突出,2025年市场规模或达2089亿元。
从2024年预制菜市场的实际而言,我觉得这个预测的实现可能有点悬,但从地方政府推动来看,力度不小,广东省已经连续4年将预制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专项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最高给予500万元资金支持。扬州依托“世界美食之都”品牌,出台“十五条措施”,推进淮扬菜预制化研发,最高奖补企业500万元。[2]显然,预制菜已经被看做餐饮市场发展的一个风口。
![]()
那么,对于预制菜的认知是否准确和清晰?我以为,餐饮界是清晰的,许多消费者可能是含糊的。简要地说,预制菜(Prepared Dishes)是指通过工业化、标准化流程加工生产的即食、即热、即烹或即配类食品,消费者通过简单加工(如加热、蒸煮或搭配烹饪)即可直接食用。根据中国《预制菜团体标准》(2023年)及相关行业定义,其核心特征包括:
分类与形态:即食类,开封可直接食用(如真空包装卤味、沙拉);即热类,需加热后食用(如速冻包子、自热米饭);即烹类,需简单烹饪(如调味牛排、半成品预制菜包);即配类,洗净切配的净菜组合(如搭配好的火锅食材)。
核心要点:工业化生产,中央厨房或食品工厂统一加工,标准化程度高;保质期较长,依赖速冻、真空包装、巴氏杀菌等技术延长保存时间;便捷性,降低家庭或餐饮端的烹饪复杂度,节省时间成本。
![]()
特别需要区别的是:预制菜并不是普通方便食品,方便食品(如泡面、速食粉)多为脱水重组或简单加工产品,预制菜则强调“还原现制菜口感”,通常保留菜肴的完整形态和风味,如佛跳墙、酸菜鱼等。在参加一些餐饮企业中央厨房的研讨时,我因此反复强调,预制菜如何还原现制菜口感应该是当代厨师的匠心所在,这需要厨艺与科技的融合,谁把这一点做好了,谁家的预制菜就会赢得市场。匠心始终是烹饪的核心要义。
预制食品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的饮食中。古代的军队和行人,随身携带的食物都可以看作预制食品,如熟的肉干、煎饼、馕、锅盔等,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存一定时间的熟食品,中国宋代东京已经出现了半成品外卖。[3]而过年时乡村蒸制的糕团和腌糟鱼肉、端午时制作的粽子和熟咸鸭蛋等,也属于预制食品,同样都可以保持一段时间而不易变质。至于超市食品柜台出售的真空包装的南京盐水鸭、上海酱鸭、扬州风鹅、无锡酱排骨、无锡熟醉蟹、宁波生醉蟹、德州扒鸡、哈尔滨红肠等等,毫无疑问都是预制菜。在这个意义上,大部分人从小就与预制食品结缘了,而且从来没有抵制过。
![]()
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则与工业文明紧密相关,预制菜的本质是工业文明对传统食品加工包括烹饪的改造。工业化预制菜的诞生,以1809年法国厨师尼古拉·阿佩尔发明玻璃管密封食品为起点,1810年英国人彼得·杜兰特改良为金属罐头,这种罐头食品最初都是因军队后勤需要而出现的。1920年美国人克拉伦斯·伯德赛发明了快速冷冻技术,1930年应用于商业化冷冻蔬菜和预制餐。1950年,美国麦当劳等连锁餐饮崛起,推动中央厨房模式出现,半成品食材如预炸薯条和汉堡肉饼等成为预制菜B端市场的雏形。1960年之后日本推出冷冻炒饭、炸鸡块与正在兴起的便利店相配,推动了C端市场预制菜的普及。[4]中国的三全食品在1990年推出了速冻汤圆,开启了国内的预制食品市场。2000年后中央厨房模式在国内餐饮业推广,如真功夫、桂满陇等,标志着中国预制菜市场的发展。此后,随着真空包装、高压杀菌、冷链物流等技术成熟,预制菜的品种数量和市场不断扩大。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制菜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贵人鸟、三只松鼠、格力、海尔等众多非餐饮企业“跨界”入局。
![]()
预制菜是我们这个时代餐饮的一种发展趋势,但在不同的国家受到不同的文化推动或阻碍。稍微关注了一下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三大美食之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它们的预制菜发展状况很有参考价值。
美国是预制菜产业的发源地之一,2020年市场规模已达454亿美元,渗透率位居全球前列。其发展得益于快餐文化的普及和餐饮供应链的高度标准化,例如Sysco等龙头企业通过全球冷链网络覆盖餐饮和家庭市场。消费场景占比状态,B端(餐饮连锁、快餐)占比约70%,C端(家庭)需求因疫情加速增长,尤其是即热类产品(如披萨、汉堡)。消费者认知对预制菜的接受度较高,注重便捷性与标准化口味,但对健康标签(如低盐、有机)的关注度逐渐提升。
日本预制菜市场渗透率超60%,2020年规模达238.5亿美元,家庭消费占比高,产品以便当、寿司为主,注重营养均衡与口感复原技术(如日冷集团的“三步炒制法”)。消费者信任度高,主要得益于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与长期市场教育。
![]()
法国预制菜以健康、高端化为主流,素食和有机产品占比显著。2023年欧洲预制菜市场中,法国与德国、英国共同占据主导地位,但具体渗透率数据尚未公开。传统法餐文化对预制菜接受度形成一定阻力,但年轻群体因生活节奏加快逐渐转向便捷食品,尤其青睐本土品牌推出的法式料理预制化产品,如红酒炖牛肉。
意大利与西班牙是地中海饮食文化代表,预制菜渗透率低于美、法,但增速较快。传统烹饪习惯导致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持保留态度,认为其无法还原现制风味。但餐饮业为降本增效,B端市场需求增长显著,西班牙部分餐厅已引入预制菜应对人力短缺。意大利家庭倾向于半成品,如即烹煮意面酱料;西班牙侧重海鲜类预制菜,如即热海鲜饭;这两种食物分别是它们的国家级地标经典美食。
预制菜有个特点:快速。到一些休闲餐馆、快餐店吃饭,点过菜不到半小时,就可以上齐了,如果老板人品好,中央厨房给力,有匠心,重道德,味道也肯定不会差。当然,缺乏匠心还人品差的状况也可能会遇到,这应该就是一些抵制预制菜的缘由了。但似乎年轻人不太担忧,他们去的餐饮店特别是火锅店,许多是中央厨房出品的预制菜,当然,他们更多的是会选择品牌。从消费人群看,预制菜消费者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占比高达80%,22~31岁人群为消费主力军,占比高达43%。
![]()
我的看法是,无论有那些争议和抵制,预制菜仍是现代生活方式转型下的必然产物,它所呈现的便利性与经济性、产业联动效应和巨大市场潜力的特性,足以预示其发展前景广阔,但需在质量、创新与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长期健康发展,相关重点是:强化监管与标准,明确行业定义,规范生产流程,提升消费者信任。技术创新与差异化,通过智能化生产和个性化服务建立品牌壁垒。平衡便利与健康环保,优化供应链减少浪费,推动绿色包装与营养保留技术。
最后回到有些人为什么不愿吃预制菜的问题上来,结论不复杂,理由就那么三五条。但面对任何新生事物,总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大体与AI出现时的一些反应近似,许多人担忧AI会对人们形成挑战,议论纷纷,种种不耐烦、不喜欢。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如此,但几个月下来,他玩AI越来越嗨,直接把它玩进了自己的行业领域,前不久刚亲自召开了一个行业如何引入、用好AI的专题会议,规模还不小……
![]()
无锡崇安寺皇亭西侧有一家名叫“砂锅爷”的小餐馆,卖的是成都风味砂锅菜,开了才一年多,大众点评网上是4.2星,排位在崇安寺小吃快餐好评榜第3名,第4名就是皇亭小吃。名下有1600多条点评,这就说明消费者以年轻人为主,中老年很少在专业餐饮网上写点评。这是一家以预制菜为主的小餐馆,人均大约30多元。 前些天我去宋宪尧先生的青花瓷工作室喝茶,中午就在隔壁一家商业综合体吃了“小菜园”,上菜速度很快,生意很好,年轻客人居多,也是预制菜为主。看来,大家也不必那么抵制预制菜,不妨找好的店家, 约三五老友去试试味,点三五个菜肴,吃饭喝酒,都足够了。
![]()
若要推动预制菜的发展,餐饮人才是真正的关键。那些把技艺匠心和道德良心都融入预制菜的餐饮商家,给消费者提供健康美味的餐饮商家,最后必定是赢家。
[1]据智云研报《2024预制菜产业发展报告》。
[2]信息来源同上。
[3]《东京梦华录》记载了酒楼售卖“逐时旋行索唤”的配菜,供买家回去自行进一步烹饪。
[4] B端市场和C端市场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客户群体,B端是企业和单位客户,C端是个人消费客户,这两类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是有很大不同的。
作者简介
吴歌,文史学者,品牌战略学者,资深媒体人,研究员,江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策划,无锡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正在努力成为一名有文化有情怀的吃货和文史写手。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