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吕雪瑛
在“双一流”建设与高校育人模式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核心阵地,承担着价值引领、能力培养、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然而,目前高校社团活动管理普遍面临挑战,尤其是管理制度较为分散的问题,多层级管理流程模糊、监管缺位。诸多问题的出现极大地制约了社团育人功能的深度与完善性,亟须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改进方式。
一、规范化路径:构建权责清晰的制度体系与流程标准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管理规范化的困境表现为制度碎片化与执行较为随意的情况,在传统管理模式当中,大多数层级主体权责相对模糊,并且并未建设出完善的流程标准体系,导致活动审批、活动监管、活动评估缺乏系统性支撑。针对这一问题,想要进行创新,核心在于打造出制度重构与优化。通过建立起校院统筹规划、社团自治处理、全程管理留痕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有效保障管理质量与管理效果。首先,积极优化活动组织架构,设立校级社团管理中心作为统筹管理枢纽,明确在这一过程中团委、院系、社团三者的权限边界,制定出社团活动全周期管理手册,将活动申报、预算审核、风险防控、成效评估等环节纳入标准化工作流程当中。其次,建立起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系统达成对活动计划的在线填报、进度动态跟踪、档案电子归档,有效改善人工管理效率较低以及信息出现断层的问题。再次,则是需要建立起准入与考核工作机制,对于社团的工作情况做好年度评估分析,将活动规范性、育人质量、资源分配进行挂钩,淘汰长期工作效率较差的社团,保障工作效率较高的社团拥有更多资源支撑。
二、专业化路径:打造学科融合与社会联结的赋能网络
社团活动专业化不足的核心问题往往在于指导力量较为薄弱与内容深度较差等方面,创新路径的改善与升级需要在工作期间改善以往行政化指导带来的局限性,构建出学科导师为主、行业资源支撑、实践转化落地的立体化赋能网络模式。首先,开展“双师制”指导模式,邀请一些专业教师担任学术层面的导师,将社团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当中,推动科技类社团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文化类社团对接非遗课题等活动的开展。其次,行业导师需要积极联络社会资源,与企业、公益组织沟通交流,导师作为桥梁来为社团提供各类资源的支持与帮扶,引导社团活动回应当下的现实需求,例如某社团想要开展调查分析,导师可以为其提供资源对接平台,最终帮助调查项目顺利落地。最后,建立起项目化培育工作机制,通过设立社团创新基金、举办学术型竞赛,推动活动从以往的娱乐向转变成为问题向。专业化赋能将会帮助社团成为学科教育的主要载体,学生能够在活动当中掌握知识,并且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三、可持续化路径:培育资源循环与品牌迭代的生态机制
未来社团发展期间,需要始终铭记当前社团发展的局限性在于资源依赖较为单一与品牌生命周期较短。针对这一问题的创新在于打造出内外循环创新体系,针对内生资源,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开发出社团骨干培养方式,针对新加入社团的学生积极培养,帮助新成员快速熟悉社团工作内容与活动目标,发挥出人力资源与硬件资源应有的价值。在外部资源方面,做好校友反哺、企业合作、成果变现的多元渠道,例如设立校友捐赠基金、与企业共建专项活动品牌、将文创类社团作品推向市场等方式,帮助社团能够在活动当中收获基金,最终实现可持续化运营。例如,某高校汉服社通过非遗衍生产品开发,年收益10万元用于活动可持续运营。在品牌培育方面,实施阶梯式孵化策略,将社团活动划分成为基础型、精品型、品牌型的三级工作模式,通过持续迭代升级的方式进一步延长生命周期。例如,某高校乡村支教团历经八年的发展历程,从短期支教升级成为包含课程研发、师资培训、乡村振兴研究的长效化服务体系,形成可供复制的社会服务模式。可持续化生态的构建,让社团从输血式生存转变成为造血式发展,实现育人价值与组织生命力的双重延续与提升。
结束语
面向未来,高校社团活动管理的深化需要在诸多层面进行探索创新,而这一工作的本质在于围绕育人本质治理能力的升级与组织生态重构。未来必须推动社团从学生兴趣集合体向立体化育人载体进行转型,让社团活动可以突破低水平循环,真正实现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深度耦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