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亚5个“斯坦国”中,乌兹别克斯坦是最能满足人们对“丝绸之路”一切想象的国家。从地理角度来看,这是全世界的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另一个是列支敦士登),而从历史角度来看,乌兹别克斯坦会显得更加特殊,这里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交汇点,更是粟特、波斯、阿拉伯、蒙古等文明融合的熔炉。
从今年6月1日起,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公民实施30天免签。我和两个好友,租了一辆车,从首都塔什干出发,一路向西,像一次现代版的丝绸之路重走。这不仅是一段公路旅行,更是一次时间旅行,从苏联遗产的建筑美学,穿越到波斯—突厥—蒙古的历史夹缝,品尝了传承千年的味道,也看见了帝国如何消亡,海洋如何干涸。
01
Uzbekistan
塔什干
魔幻首都
A面新疆B面苏联
塔什干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北线的关键驿站。早在汉代,它就是中原使者西行的重要落脚点,唐玄奘也曾在此短暂停留,进入近现代,塔什干被沙俄吞并,今天的塔什干仍保留着大量苏联时期的建筑,与古老的伊斯兰街区形成鲜明对比。
塔什干的一角一隅
这次旅行,我和朋友租了辆车,从塔什干出发,一路向西,直抵咸海。乌兹别克斯坦的流通货币是索姆,按照当前汇率,100美元可以兑换将近130万索姆,所以当我们用薄薄的300美元从银行柜员手中接过厚厚的九大捆面值5000索姆的钞票时,甚至产生了一种接下来简直可以为所欲为的错觉。
塔什干的起名方式都很大气,比如我们换钱的银行叫“东方金融银行”,这里还有一个“中亚抓饭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人的心中,它的地位几乎等同于抓饭界的“全球旗舰店”。整座建筑大小堪比一座体育馆,从里到外没有任何花哨的包装,只专递一个信号:这里只做抓饭,而且是最正宗的乌兹别克斯坦抓饭。
每天上午九点开灶,三口巨锅同时开火,内径足有两米,分别用于烹饪羊肉、牛肉和骆驼肉的抓饭。身穿白袍的厨师站在锅边的矮架上,手持超长锅铲,熟练地翻炒、调整火候。
乌兹别克斯坦的中亚抓饭中心
大厅里没有任何背景音乐,但气氛极其热烈。食客中除了像我们一样慕名而来的游客,也不乏很多把这里当作日常食堂的当地人。乌兹别克斯坦的抓饭和咱们新疆的抓饭,虽然都是古丝绸之路的饮食遗产,但在口味和细节上略有不同。
相较于相对清淡,重视米与胡萝卜甜味平衡的新疆抓饭,乌兹别克斯坦的抓饭强调羊油、孜然与大蒜的融合,油香浓重,肉香深厚。此外,新疆抓饭往往是具有日常属性的家庭食物,而乌兹别克斯坦的抓饭是国家级饮食文化的象征。
乌兹别克斯坦的抓饭
苏联的未来主义建筑(Soviet Futur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广泛兴起的一种建筑美学,它们通常体积庞大、结构奇异,外观像宇宙飞船、外星基地,或是巨型纪念碑,充满后启示录风格,是苏联对“未来社会”的物理想象。最具代表性的有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国家机器人研究院、克罗地亚的莫斯拉维纳革命纪念碑、保加利亚的布兹卢德扎纪念碑,还有克里米亚雅尔塔的“友谊疗养院”等等。
塔什干的“乌兹别克斯坦酒店”也是其中的一处典型。它以巨大的蜂窝状外墙和完美对称的弧形结构闻名,建筑两翼如飞行器张开,正立面则由密集的混凝土格栅包裹,每一个蜂巢窗口看起来都仿佛一台观星仪,像是那种会在《银翼杀手》某个场景里出现的建筑。
科幻感十足的乌兹别克斯坦酒店
02
Uzbekistan
撒马尔罕
帖木儿的帝国旧梦
王后与建筑师的爱情
从塔什干市区开半天车,就能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这座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是14世纪帖木儿帝国的首都,也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汇点,这里的居民融合了塔吉克、乌兹别克、波斯和粟特等多种血统,语言、宗教、饮食多元并存。
撒马尔罕城市天际线
由三座神学院围成的雷吉斯坦广场是撒马尔罕的核心地标,见证了帖木儿之后几代统治者对于宗教与教育的重视。蓝绿色的瓷砖上满是繁复的几何图案、古兰经书法和星体纹饰。站在穹顶下抬头仰望,好像要被吸进一个神圣的蓝色宇宙。神学院中有些房间现在已经改成纪念品店,在这里可以买到当地人手工制作的陶瓷冰箱贴,还能看到手艺人在游客们的喧嚣中,心无旁骛地雕刻木门。
到了晚上,亮起灯的广场又成为当地居民的乘凉场所。我们在这里偶然认识了一个乌兹别克斯坦姑娘Kazanova,她在撒马尔罕大学上大三,学的是英语专业。我们一起在雷吉斯坦广场看灯光秀,忽然听到附近有很大的音乐声,Kazanova说那是一个塔吉克族的婚礼,于是我们好奇地去看看。在这场盛大的婚礼上,我们跟一大群快乐的陌生人一起跳舞,新郎不时将一把一把的钞票撒向空中,新郎的家人也会到处给宾客发钱,说是“幸福从分享开始”。除了我自己收到的,一起跳舞的阿姨们还把她们收到的钱全部硬塞给了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所以到头来,作为“混进”别人婚礼的老外,我们一分钱没出,还反向赚到了50块钱“份子钱”,真是AMAZING!
坐满游客与当地人的雷吉斯坦广场
比比哈内姆清真寺背后流传着一段王后与工匠的禁忌爱情童话。传说是帖木儿为深爱的王后而建,而清真寺的建筑师却在修建过程中爱上了王后,并以“王后的一个吻”为条件才答应完成工程。
如今,这座14世纪的建筑虽然已经残破,但仍雄伟得不可一世。我们在第二天清晨来到这里,整个院落安静得只听见鸽子拍打翅膀的声音。站在残损的砖墙前,我不禁去想象、还原几百年前的爱情故事,于是愈发觉得,这座清真寺也许是中亚最具情感温度的清真寺。
比比哈内姆清真寺及其内部穹顶
古尔-埃米尔陵墓是撒马尔罕最庄重的地方,这里是帖木儿及其后代的长眠之地。帖木儿是中亚历史上的征服之王,他建立的帖木儿帝国曾横扫波斯、中亚和北印度。他自称成吉思汗的精神继承人,但跟他真正有血缘关系的后裔则远在印度——他的第五代孙巴布尔(Babur),建立了后来缔造出泰姬陵、红堡等旷世奇迹的莫卧儿帝国。
古尔-埃米尔陵墓及其内部穹顶
陵墓外的庭院十分静谧,只有几位老者在树荫下念诵古兰经的声音。这似乎也在提醒我们,这里不仅埋葬着一个帝国的缔造者,也保藏了乌兹别克人对历史的敬畏与想象。
03
Uzbekistan
布哈拉
丝绸之路重镇
安禄山的故乡
如果让我推荐一个最有中亚特色的城市,那我一定首推布哈拉。它曾是丝绸之路上最富裕的城市之一,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宗教与学术中心,相传也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的出生地。漫步在布哈拉老城,就像走在喀什老城的某条街巷里,也像走进《追风筝的人》那部电影里。
行走在布哈拉街头
卡扬宣礼塔,是布哈拉的视觉锚点。上午的阳光打在塔身浅黄的砖块上,塔影拖曳在清真寺的院墙上。这座宣礼塔在当地又被称为“死亡塔”,因为传说中曾用于执行死刑。100多年前,当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布哈拉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这里盛产丝绸和地毯,大型商队满载棉花经过。高耸的桑树树冠遮住人工池,罪犯从高高的宣礼塔顶端扔下,粉身碎骨地摔在街道上……”
卡扬宣礼塔及其建筑细节
绕过宣礼塔走进院墙,是卡扬清真寺。清真寺曾在13世纪被成吉思汗的铁骑摧毁,并被改成了蒙古骑兵的马厩。引起这场屠城之战的原因是一次信用危机——当时布哈拉还属于花剌子模帝国,因为花剌子模的苏丹摩诃末,跟成吉思汗商定好了互通贸易,结果成吉思汗派出的商队在半路被花剌子模的一个总督劫获,侵吞了所有商品,还杀光了商队,而摩诃末既不交出凶手,还处死了成吉思汗派来的使节,于是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荡平了花剌子模帝国。
卡扬清真寺
查米纳是布哈拉老城中最令人意外的存在。“Chor Minor”在波斯语中意为“四个小尖塔”。它不像其他清真寺或陵墓那样气势恢宏,却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人熟知。初见查米纳,它就像是一座欧式童话城堡混搭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直到走近细看,才能真正领略到它的魅力。
查米纳建于19世纪,原本是某位富商家的私人神学院,如今已经成为摄影师和建筑爱好者的打卡地。查米纳的四个圆顶小尖塔,据说分别代表四大宗教文明——伊斯兰的星月纹样、基督教的十字架图案、佛教的莲花形状和祆教(拜火教)的火焰形图腾。虽然没有确凿文献证实这一说法,但不少学者仍然喜欢把查米纳解读为“中亚多元文化交汇的缩影”。
布哈拉老城的查米纳
04
Uzbekistan
希瓦
木伊纳克
和咸海
一片消失在地图上的
内陆湖
乌兹别克斯坦旅行的高潮,是充满悲情色彩的咸海。路程的曲折艰难,使通向咸海的旅程就像一条“朝圣之路”,也像是一场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从布哈拉出发,需要先驱车6小时到希瓦,第二天一早继续向西35公里,在乌尔根奇做最后一次加油和食物补给,然后再开车6小时,最终抵达咸海曾经的重要港口——木伊纳克。
希瓦是中亚保留最完整的泥砖城市,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聚合点,也是曾经的奴隶贸易中心,乌兹别克人、波斯人、蒙古人、俄罗斯人,都曾在这里被买卖,这段历史也让希瓦蒙上了一层残影。
远眺希瓦城市天际线
希瓦最核心的区域是伊钦·卡拉——意为“内城”,由十米高的泥砖城墙包围。城里铺着不规则的石板路,清真寺、宣礼塔、皇宫和商队旅馆分布其间。不同于撒马尔罕的金碧辉煌,希瓦更像一部单色插画,色调统一在一种朴素的沙土色里,低调且绵长。
乌兹别克斯坦的世界文化遗产伊钦·卡拉内城
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横跨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几千年来,它是丝绸之路驼队必经的补水点,也是中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苏联政府为了大规模灌溉棉花田,改变了注入咸海的两条主要河流(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流向,导致咸海水源被切断,从1960年至今,其水面面积减少了90%以上,“海岸线”也退后了上百公里,湖水盐度上升十倍,生物绝迹,气候剧变。
在穿越一整天的盐碱戈壁和漫长的公路旅行后,我们抵达了木伊纳克。这里曾是咸海畔最繁忙的渔港之一,苏联时期,小镇拥有自己的渔业船队、罐头工厂和海滨疗养院,是苏联工人阶级最向往的“海滨度假胜地”之一。而今天,港口变成了沙漠,码头化为了废墟。
过去的世界第四大湖,如今的环境灾难遗址@ChampChamp
镇子很安静。破败的砖房、歪斜的电线杆、废弃的标语牌,这些苏联遗迹像被按下了暂停键。而最震撼的,是所谓的“船坟场”——十几艘生锈的渔船搁浅在盐壳与灰土之间,像是沉默的证人,时刻提醒着人们,地图上的“蓝色区域”并非永恒,文明的繁荣与消亡也许只隔着一场错误的灌溉政策。咸海也许不是我们旅程中最美的风景,但却是最无法忘记的历史现场。
镇子很安静。破败的砖房、歪斜的电线杆、废弃的标语牌,这些苏联遗迹像被按下了暂停键。而最震撼的,是所谓的“船坟场”——十几艘生锈的渔船搁浅在盐壳与灰土之间,像是沉默的证人,时刻提醒着人们,地图上的“蓝色区域”并非永恒,文明的繁荣与消亡也许只隔着一场错误的灌溉政策。咸海也许不是我们旅程中最美的风景,但却是最无法忘记的历史现场。
策划 / 悦游编辑部
编辑 / Oliver
撰文 / Kido
图片提供 / Kido、@ChampChamp、视觉中国
版式设计 / CNT ARTRO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