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到了
蜱虫也来了
蜱虫每年5月至7月最为活跃
近期有人身上突然发现了小黑点
粗看还以为是长了新的色素痣
或者皮肤不小心抓破的结痂改变
![]()
注意了!千万别抓!
抓了会加速感染!
容易被传播多种传染病
![]()
![]()
从发烧到死亡
仅仅只有七天
前阵子
一位浙江网友发帖记录了
家人从被蜱虫咬
到发烧去世的全过程
短短7天,人就没了
![]()
该网友称
这名亲属经常在农村种菜
可能是在菜地被蜱虫咬的
其亲属的死亡证明显示
直接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
部分原因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
而蜱虫叮咬
正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
![]()
评论区一位曾被
蜱虫咬过的网友也表示
起初并没有意识到不对劲
毕竟不疼不痒没啥感觉
而这,正是蜱虫鸡贼的点
咬人时分泌少量具有麻醉性质的唾液,实际附着在人身上吸血,同时释放毒素:它的体内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螺旋体及32种原虫。
可以说
蜱虫就是“行走的病原库”
蜱媒传染病多达40多种
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森林脑炎、莱姆病
斑点热、蜱传回归热等
![]()
而被传染的人
一开始可能出现高热
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让人误以为是感冒发烧
继而耽误了治疗时间
![]()
这种类似的悲剧
年年都在发生
![]()
![]()
![]()
![]()
厦门这边
近期也出现过被咬事件
一位阿姨被蜱虫叮咬后
险些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1、两周前,69岁的林女士突发高烧,且伴有头痛、全身酸痛。起初,她以为只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烧药不见好转后,到当地卫生院就诊,但常规治疗无效。家人因担心林女士病情恶化,将其送往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急诊科。经检查,医生排除了普通感冒的可能,但发现林女士体内存在严重炎症反应,建议她住院进一步检查。
住院期间的检查报告显示林女士的肝脏、肾脏及凝血功能均出现损害其中凝血功能已达危急值,高热仍然未退,治疗期间,医疗团队详细追溯患者病史。全科医学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林勇从家属口中得知,林女士经常在树林和草地从事农活,当即高度怀疑有恙虫病可能。医疗团队随后在林女士右边大腿根部近臀沟处发现一处皮疹焦痂——这正是恙螨叮咬的典型临床特征。
2、除了林女士之外,近日厦门的陈先生趁着周末天气好,兴致勃勃地去爬山,回来后却发现肩背部有个芝麻大小的黑点,仔细一看竟是蜱虫。
起初,陈先生尝试自行用手拔除,可蜱虫就是赖着不走,紧紧附着在他的皮肤上,怎么也弄不下来,有人给他推荐试试拔罐可能可以把蜱虫弄下来,陈先生便依言尝试,没想到不仅没把蜱虫拔出来,肩背处反而疼痛加剧。
随后,患者来到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就诊。医生接诊后,发现芝麻点大小的虫体仅露出尾部和部分爪子,经过精心准备,在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规范下,小心翼翼地将蜱虫完整取出,成功帮助陈先生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蜱虫被取出时,口器上还死死咬着一小块人肉不放。
蜱虫为何这么可怕?
今天Yes君就给大家
来“扒一扒”它
![]()
每年感染几万人
一旦被咬千万不能拍!
蜱虫
虫子中的“吸血鬼”
吸血前是“绿豆”
吸血后膨胀像蚕豆
常常在草丛爬行活动,俗称草爬子
![]()
这种阴险的小虫
专挑人们皮肤较薄
又难被发现的部位“下手”
比如头皮、耳后、腋下
腹股沟、脚踝下方、脚趾间等部位

此外
蜱虫停留时间越久
毒素释放也就越多
因此,一旦发现这个“吸血鬼”
一定要及时将它清除

那一旦发现了蜱虫
该怎么驱赶呢?
大多数人下意识的反应可能是
直接拍死或者拽出来捏爆

千万不要!!!
蜱虫的“嘴巴”有倒刺
而且嘴和腹部的连接处很脆弱
直接拍打,可能会导致虫头
进一步扎入体内,释放更多毒素
发现蜱虫,这样处理才对
1、 先麻醉
可用酒精或乙醚涂抹在蜱虫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如果蜱虫叮咬很牢固,或钻入过深,建议直接就医。
2、小心拔出
拔出蜱虫时,用小镊子或小钳子(没有小钳子时,要用纸或布保护手指)尽可能贴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尽量夹住头部,不要夹腹部。
之后缓慢将蜱虫垂直向上拔出。不要猛拉或扭转。
![]()
3、取出了蜱虫,也不是万事大吉
首先,要用碘伏或酒精给伤口消毒;还要仔细检查全身,蜱虫可能不止一只。
此外,蜱虫如果有携带病原体,部分潜伏期可长达1个月,所以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如果有发热、皮疹、头疼、呼吸困难、肌肉酸痛等症状,要赶紧去医院。

![]()
记住这四招
远离蜱虫伤害
蜱虫喜欢潮湿的环境
4月-10月活动较为频繁
它们通常出没在草丛
灌木丛、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
![]()
钓鱼佬、徒步驴友
爱去公园或者爱露营的朋友们
很容易被蜱虫盯上
那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防蜱4式》
① 全副武装
物理防御最安心。去野外游玩避免长时间坐卧,尽量穿浅色长衣长裤、扎紧裤腿,不要穿凉鞋拖鞋露趾鞋,尽量少露出皮肤,别给蜱虫可乘之机。
② 涂驱虫产品
在衣物和身上喷洒避蚊胺(6个月内婴儿不要用)、驱蚊酯等,对蜱有良好的驱避效果。
③ 户外后做个全身检查
里里外外都要看!重点检查肘窝、腋窝、脖子、耳朵背、腹股沟等虫子容易藏匿的地方,头发也要仔细检查,看看有没有突出的小黑点。
④ 定期给宠物除虫
蜱虫不仅会叮咬人,动物也是它的寄生目标。如果出门带了宠物,尽量不要让其钻草丛灌木,回家后也要仔细给洗洗澡做个检查。
还有一些人
被咬了可能都不知道
那被蜱虫叮咬后
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1、局部症状
蜱虫叮咬后最常见的反应是叮咬处可能出现轻度的红肿、瘙痒、疼痛感,部分叮咬区域出现硬结、丘疹或者溃疡结痂改变。因为蜱虫吸血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小时,也可能被人发现的时候,蜱虫还没有脱落,外观就是一个越来越大的黑色皮疹。
继蚊子之后,蜱虫是人类疾病的第二大传播媒介。不吸血时,才米粒般大小,吸血后可如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堪称“吸血鬼”!
2、过敏风险,严重可致命
部分敏感个体在被蜱虫叮咬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蜱虫的毒液出现过敏反应,比如后续出现荨麻疹,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情况。
3、蜱麻痹风险
甚至部分蜱虫唾液毒素在蜱叮咬人体后 4-7 天开始引发“蜱麻痹”的情况,也就是大部分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双下肢进行性肌无力、步态不稳。肌无力的症状逐渐慢慢波及上肢、颅神经等,甚至可能出现呼吸肌无力,若不干预最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在蜱麻痹出现前,部分患者会出现感觉异常、乏力、易激惹、躁动、肌痛等前驱症状,但通常无发热,没有神经感觉或认知改变,所以一旦出现了明确的蜱虫叮咬迹象,后续一周内都需要重点关注有无“蜱麻痹”的风险。
4、疾病传播的风险
蜱虫叮咬还可能导致一些疾病的传播,比如:
● 莱姆病(通常容易出现关节炎、神经系统损害);
● 森林脑炎(一种病毒性疾病,可导致脑膜炎、瘫痪甚至死亡);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严重时可致多器官衰竭);
● 其他(巴贝斯虫病、蜱传回归热等)。
5、改变过敏体质的风险
另外,蜱虫叮咬可能会改变患者的过敏体质,使得部分人在蜱虫叮咬后可能对某些红肉过敏(红肉主要是指牛肉、羊肉、猪肉等),导致进食红肉后可能存在迟发性过敏反应。
![]()
总而言之
蜱虫虽小,但危害巨大
请转发这份蜱虫防护指南
让更多人掌握科学防护知识
远离 “吸血刺客” 的致命威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