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拾叁书
全文2621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近期,拾叁书看到这样两则新闻:
第一条说的是,在浙江台州温岭,由30多位渔民自发筹资1.3亿元建造的科考船正在建设中,这是国内首艘由民间资本建造的大洋级科考船。该船由福建省福船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院设计、浙江腾龙造船有限公司承建,全长82米,满载排水量约3500吨,续航力超5000海里,自持力超过60天,满足全球无限航区要求,具备深远海作业能力,将于2026年年初建成。
腾龙造船厂工程师章绍山说:“建成后将填补民营资本参与大洋科考的空白,可为海洋资源勘探、海底测绘、生物采样等科研活动提供平台,同时服务于海上风电、油田作业等产业需求。”
![]()
由30多位渔民自发筹资1.3亿元建造的科考船正在建设中。图/潮新闻
第二条说的是,在山东青岛,已经闲置近4年的“海大号”再次正式入列,踏上崭新征程。这是一艘专门用于海洋地质资源探索而建造的船舶,原为青岛民企——青岛海大海洋能源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于2013年服役,曾经协助勘探东海大陆架可燃冰,参加过国家863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国家远洋科考项目。
但后来,由于经营不善,“海大号”所属民企陷入重大债务危机,该船也被法院扣押。最近,法院找到一家省级国企平台接手才重新让“海大号”盘活。
![]()
2025年4月,“海大号”获重生。图/观海新闻
这两条新闻都是关于科考船的,确切地说,它们都是民营海洋科考船。
一艘民营科考船即将诞生,满怀希望;另一艘民营科考船涅槃重生,心怀庆幸。
这“诞生”与“重生”之间,折射出当下民营海洋科考船在入局与困局中蹒跚前行的现状。
壹
在国内,有关民营海洋科考船的报道,鲜有所闻。
究其原因,就是几个字——实在太少了。
事实上,严格说起来,重生的“海大号”也并非纯民企投资,是由中国海洋大学与民企共建共管,这从“海大号”这个名字想必就能猜出。
至于浙江台州这艘大洋级海洋科考船,则是纯民营。只是,也许是记者想要凸显出民间力量对我国海洋科考事业的热忱,有意用了“渔民”二字。事实上,这30位“渔民”肯定不是普通渔民,起码应该叫“渔老板”,更准确地说是“民营企业家”。
民营企业涉足海洋科考船建造领域很早就有,只是较为零星。
十几年来,民营企业参与科考船建造和运营的第一例,当属“向阳红10号”船。
![]()
“向阳红10”号船,船体总长93.0米,宽17.4米,型深8.8米,总吨位4502吨,续航能力12000海里。
此“向阳红10”非彼“向阳红10”,不是那艘参加我国首次南极考察的功勋船,而是2011年批准建设、2014年正式入列的新“向阳红10”号船。
当年,这艘船入列时媒体报道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公私合营——由福建省地震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太和航运有限公司三方共建。具体运营管理由浙江太和航运负责,开创了民营企业参与远洋科考的先河。
媒体当时报道称,这是全国首例民营企业与国家海洋事业单位共建远洋科考船的高科技创新项目。民营资本与国家资金的有机融合,为共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成功经验。
时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李家彪表示,“向阳红10”号由海洋二所和浙江太和航运有限公司合作建造,开启了海洋经济的“混合经济”新模式。
入列十多年来,“向阳红10”号船表现出色,先后执行了50多个调查航次任务,为我国海洋科考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记得2017年,有媒体报道“向阳红10”号船时,用了“劳模”两个字,惊叹其档期排得太满:2016年,它在航时间330多天,几乎全年都在海上。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参与的运营模式,让“向阳红10”号船的使用更加灵活。
比如,中国航海协会官网2024年的一篇报道指出,自2020年起,“向阳红10”号科考船已经开展多次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南海海洋科普航线。2024年,“向阳红10”号科考船入选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这种多面发展的模式,在国有科考船身上非常少见。
如果说“向阳红10”号船还是公私兼具的“过渡型”科考船,那么,接下来的两艘就是完全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科考船了。
第一艘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謇”号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
它由泰和海洋科技集团与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是第一艘完全由民营企业出资建造的远洋综合考察船,2016年正式下水。
![]()
“张謇”号科考船船长97米,宽17.8米,设计排水量约4800吨,设计吃水5.65米,巡航速度12节,续航力15000海里。
这艘为11000米载人深潜器“彩虹鱼”准备的科考母船,原本计划要去马里亚纳海沟破纪录,但随着崔维成万米载人潜水器项目的折戟,后来逐渐消失在了公众视线中。
另外一艘是“沈括”号,还是由泰和海洋科技集团为“彩虹鱼”项目所建造,号称是首艘由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联合运营的科学调查船。虽然后来“彩虹鱼”没了,但这艘船至今仍在运营中。
![]()
“沈括”号科考船总长63米,型宽23米,满载排水量2194吨,可搭载60人执行多学科交叉海洋科研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艘科考船均在台州温岭建造。现在,“张謇”号和“沈括”号都由春和海洋科技集团负责运营(该公司的前身是太和航运有限公司)。该公司官网显示,其目前经营管理8艘综合性科考船,包括“张謇”号、“沈括”号、“长和海洋”号等,是国内最大的科考船公司。
贰
说完民营科考船的发展现状,现在说说,怎么看待民营企业参与建造科考船开展海洋科考?
首先,应给予鼓励和支持。
民间力量参与海洋科考船建设,是我国海洋科研体系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和有益探索,是民间力量深度参与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创新实践。唯有市场化的海洋科考,才能绽放多样化的科研果实。
当前,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去年海洋经济首破10万亿元、今年深海科技被纳入政府报告等信号的出现,显示出海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此,民营企业瞅准市场机遇,布局深远海科考,是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应有之举。
与国有的科考船相比,民营科考船具有自身的优势。
比如,民营企业更注重实用性和效益,资本积聚将倒逼海洋科考技术和装备降本增效。同时,可为海洋科研体系注入“鲶鱼效应”,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海洋技术下沉,并填补国家力量未覆盖的领域。
但同时,风险与收益并存。
民营科考船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能否负担高昂的长期运维成本。
一艘远洋科考船的运维成本通常超千万元,如果没有持续的项目收入,很难运营下去。而民营科考船能接到的项目,与国有科考船相比通常有限。这考验着运营者的商业思维和能力。这也是目前我们能看到国内民营科考船并不多的主要原因。
这次,浙江台州“渔民”所建的大洋级科考船,据报道已和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根据科研项目需求,以短期或长期方式租赁船只,并提供科研设备、船员等配套服务,实现可持续运营。但能否实现盈利,还有待时间考验。
放眼未来,对于民营科考船来说,走“产学研用”一体化应是必由之路。一方面,积极参与国家航次计划,争取国家更多支持。另一方面,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学机构等广泛开展合作,多领域布局,降低运营压力,等待市场成熟后占据先发优势。
“沈括”号西沙科学考察冬令营活动
“不想赚风口上的快钱,只期待浪花里的未来。”浙江台州30多位“渔民”的代表蔡云杰这样说。
显然,与其他赚钱项目比起来,建科考船并不能马上赚钱,收益周期长,但仍然有人愿意做。
这些民营科考船背后的人,值得我们致敬。
期待中国民营海洋科考船的未来!
参考资料:
1.台州30多位渔民,集资1.3亿元造科考船
http://cs.zjol.com.cn/kzl/202506/t20250611_31048041.shtml
2.“海大号”科考船重生记
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wb/html/2025-04/16/content_144694_2074707.htm
3.新一代“向阳红10”号海洋科考船入列 将主要活动在印度洋
https://www.guancha.cn/economy/2014_03_28_217811.shtml
4.上九天揽月 下五洋捉鳖 “张謇号”科考船首航归来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XLU3
请【点赞】,点【在看】,把文章【转发】给您身边的人,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