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字少游,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 之一。他自幼聪慧过人,心怀壮志,少年时期便关心国家大事,文章中常常流露出慷慨激昂的情感。
只是科举之路却对他格外严苛,他曾两次落第,让他在科举场中苦苦挣扎了十年之久。
后来秦观拜入苏轼门下。苏轼十分赏识他的才华,不仅鼓励他继续科举,还利用自己的人脉,为他介绍文坛和官场的前辈。在苏轼的帮助下,秦观终于在 37 岁那年高中进士,踏入仕途。
秦观虽是苏轼的得意弟子,但秦观的为人和词作风格受苏轼影响相对较小。
北宋后期"新旧党争"闹得凶。秦观跟着老师站队,自然成了新党眼里的"眼中钉"。
可苏轼无论遭遇何种困境,总能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被贬黄州,能写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被贬惠州,能发明"日啖荔枝三百颗"的乐子;就算被贬儋州,还能跟当地百姓学酿酒,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可秦观不一样,他的骨子里天生带着股子"玻璃心"。老师能在泥里开出花,他却总被命运的泥点子糊住眼睛。
从43岁开始,他的人生就像坐过山车:先贬杭州通判,接着贬处州监酒税,后来又被赶到郴州。绍圣四年,他再次接到命令:从郴州继续南下,编管横州。所谓"编管",就是被剥夺官职,由地方官监管,连自由都受限制。
仕途上失意,让本就多愁善感的秦观内心更是惆怅,你读秦观的词作,发现大部分都带着独有的凄美与哀愁,也难怪后人送给秦观“古之伤心人也”的评价。
在他离开郴州南下前往横州的路上,自感前途无望,人生迷茫,的秦观写下了一首凄美的词《踏莎行·郴州旅舍》。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开篇三句,秦观便用“失”“迷”“无”三字,勾勒出一幅凄迷朦胧的画面。大雾弥漫,遮蔽了楼台;月色昏暗,模糊了渡口。
这里的 “楼台” 和 “津渡”,既指眼前的实景,也象征着秦观的人生之路。他本想追寻心中的 “桃源”,一个理想的境地,却始终无法找到方向,迷茫与绝望之感扑面而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春寒料峭的时节,他一个人关在旅舍里,门是关着的,心也是关着的。这时候传来杜鹃的叫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接一声,像针一样扎进耳朵。再看天上的夕阳,正一寸寸往山后沉,把影子拉得老长。
这三句写景,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相结合,将作者内心的孤独、思念、绝望等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他的孤独与悲苦。
就连王国维读到这句时,都忍不住惊叹:“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驿寄梅花” 和 “鱼传尺素” 都是古代传递书信的典故,代表着友人的问候和关怀。
可他每收到一封信,就想起从前和朋友们的欢聚的时光,想起自己还没实现的抱负,如今却被贬的远远的,越想越觉得自己像个被全世界抛弃的人。
这些书信没有减轻秦观的痛苦,却让他心中的离愁别恨越积越多,最终困在愁恨的深渊之中。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堪称神来之笔。郴江本应绕着郴山静静流淌,却为何要流向远方的潇湘呢?
表面上是在问郴江,实则是秦观在问自己,问命运。他就像那郴江,本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却为何要被命运捉弄,远离家乡,漂泊天涯?
这两句把秦观的委屈、不甘、迷茫,全揉进了江水的流动里,江流不尽,他内心的愁恨无尽,令人无比的动容。
后来苏轼读了这首词,特别喜欢最后两句,经常吟诵,甚至还专门把它写在扇子上。
秦观将自己的痛苦、迷茫和绝望融入到词中,使得整首词充满了对人生的悲观和对命运的无奈,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成为了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