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喜欢看影视剧的人可能会看军统题材的剧,其中有不少经典之作,如《潜伏》、《风筝》、《黎明之前》、《伪装者》、《北平无战事》等等。那么剧中军统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机构、组织呢?
一、乱世催生的特务机构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蒋介石看着满大街的游行学生和罢工工人,后槽牙咬得咯咯响。这个刚坐上权力宝座的军阀头子,急需一把能刺穿所有反对势力的“暗剑”。正是这种焦虑,催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神秘的特务组织——军统局。
1.1 从“十人团”到复兴社
1928年初,国民党在中央组织部中设立专职情报的“党务调查科”,此时,军队系统也有“参谋本部第二厅”,负责军事谍报与电讯侦测;1930年深秋的南京,戴笠带着9个黄埔军校出身的青年,在鸡鹅巷53号成立了“调查通讯小组”。这个后来被称为“十人团”的小组织,就是军统最早的雏形。他们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南京街头,专门收集党政军要员的黑料,直接向蒋介石的侍从室汇报。
1931年,蒋介石模仿墨索里尼的黑衫党,成立了秘密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又称“蓝衣社”),这个挂着“民族复兴”招牌的团体,下设的特务处才是核心要害,从事情报暗杀活动。 1932年,党务调查科扩充为“特工总部”,1935年改组为“党务调查处”。1937年4月,徐恩曾负责的“党务调查处”与戴笠负责的“力行社”合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陈立夫任局长;原调查处为一处负责党务,仍由徐恩曾任处长;原力行社为二处负责特务,仍属戴笠管理,戴笠带着他的“十人团”集体转入,办公地点就设在南京徐府巷的破旧民宅里。
1.2 转正到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1938年3月29日在武昌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由蒋介石提议将第二处扩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同时复兴社特务处并入而正式形成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由军委会办公厅主任贺耀祖兼任局长,戴笠任副局长并负责实际工作。内分8处6室1所,外勤设区站及特别组,成员都是终身职业特务。
![]()
二、戴笠的“影子王朝”
2.1 特务帝国的架构
军统全盛时期的组织架构堪称精密,1938年秋迁到重庆后,军统局本部设在重庆罗家湾,下设8处6室4会。在全国设7个区、41个站、20多个直属组,并同时在海外布局,在河内、新加坡、菲律宾等地设情报组,掌握“忠义救国军”等15万人的武装。
最令人咋舌的是他们的“细胞渗透法”。每个特工必须发展3名下线,这些下线再各自发展3人,形成几何级数扩张。到1943年,军统在册特工已达5万余人,外围人员超过20万。
2.2 魔鬼训练营
重庆缙云山深处的特训班,被称为“中国版克格勃学校”。学员要经历几大考核。生死关,枪械学习,蒙眼拆装手枪必须在12秒内完成;毒药课,学习使用毒药,随身携带氰化钾胶囊,被俘前必须自尽;化装术,乞丐、商人、妓女等20种身份随时切换;密写术,用尿液、米汤甚至精液书写情报。
戴笠有句名言:“我们是用同志们的血泪写历史”。每个毕业学员都会收到刻着“秉承领袖意志,体念领袖苦心”的佩剑,这柄“军人魂”短剑,既是荣耀也是催命符。
![]()
戴笠与军统女特务
三、血色舞台上的双面人生
1938年秋迁到重庆后,军统特工急剧膨胀,遍布军队、警察及行政机关、交通运输部门。针对中共党员与进步人士,专门从事侦察、绑架、监视与暗杀等特务活动。抗战中也从事过一些对日情报与刺杀汪伪要员的行动。
3.1 抗日暗战
1940年上海愚园路,军统特工詹森在咖啡馆门口击毙大汉奸季云卿,用的是一把改造过的钢笔手枪。这种惊心动魄的暗杀,在抗战期间上演了600多次。
最传奇的是1941年,军统唯一的女少将特工在电讯处破译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密电。此女特工名为姜毅英,在之前由于及时侦察得知日军南进情报被嘉奖,晋升为军统本部第四处电台台长。1941年12月初,姜毅英又破译了日本军部无线电密码,侦察得知日军将于同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的绝密情报,戴笠将姜毅英由中校破格提升为少将,她也就成为了军统历史上的唯一女特工将军。虽然美国军方未予采信,但这份情报现存于美国国家档案馆,成为军统能力的铁证。
![]()
姜毅英(1908—2006年),浙江江山人。浙江警官学校、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杭州训练班毕业
3.2 白色恐怖
重庆白公馆的地下室里,至今还保留着军统发明的“披麻戴孝”酷刑:将粘满辣椒水的麻布裹在犯人身上,待血水结痂后生生撕下。据统计,仅1941-1943年间,军统就处决了2400多名“异己分子”。
四、权力游戏的终局
4.1 戴笠之死迷雾
1946年3月17日,戴笠乘坐的C-47运输机撞上南京岱山。现场找到的遗物中,有把乾隆御用宝剑和成捆的美钞。关于他的死因,至今仍有三种说法:
1. 天气意外说(官方结论)
2. 美国中情局灭口说(因其掌握太多美军黑幕)
3. 内部权力斗争说(与郑介民、毛人凤的矛盾)
另外,甚至有人说他是宋美龄的授意,有人说是马汉三的谋杀,还有人说是我党的特工所为,原因如何,不得而知,也许以后也不能有知道真相。
4.2 最后的疯狂
1949年4月,南京总统府前的梧桐树上,突然挂出“反搬迁、反破坏”的标语。这是原军统南京站少将站长周镐的临阵起义,他后来成为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特派员。这种戏剧性转变,正是军统末日的缩影。
1946年6月,军统局的公开特务武装部与国民党原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原军统秘密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由毛人凤为局长。至此,军统走下了历史舞台。
新中国成立前,保密局撤逃到台湾。
五、历史的回响
5.1 台湾余波
1955年台北街头,曾经的军统少将谷正文,正在策划刺杀周恩来专机“克什米尔公主号”。这个活到2007年的老牌特务,晚年还在回忆录里吹嘘:“要不是英国人捣乱,周恩来早死了”。
5.2 文化镜像
2013年《潜伏》热播时,台湾军情局特意开放档案库。他们发现,余则成的原型——打入军统的中共特工谢和赓,当年就坐在戴笠办公室隔壁。这种现实比戏剧更魔幻的剧情,正是军统史的魅力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