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辽东公孙渊不尊魏明帝,竟嚷嚷着自立为王。
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大怒,派司马懿平定辽东,最终司马懿得胜而还。
魏明帝很开心,知道辽东苦寒,便命人送一批冬衣给司马懿。
但是司马懿收到冬衣后,却不分发给士兵。
随着入冬,返程路上的士卒越来越冷,越来越多的士卒冻死在路上。
已经打了胜仗,正是凯旋而归的时候,司马懿为何如此冷血?
征伐辽东
魏明帝时期,各地地方势力林立。而辽东一直被公孙氏掌控。
已经被魏明帝拜为大司马的公孙渊野心颇大,在曹魏和东吴之间摇摆不定,最后甚至自立为燕王,并且勾结拉拢鲜卑,时常骚扰魏国周边。
曹睿已经派人讨伐公孙渊两次了,效果不大。
不想让司马懿再建新功的曹睿,无奈之下召回司马懿并让他出征辽东。
出征前,魏明帝问道:此次征讨需要多久?
司马懿回答道:去的时候需要百日,回来需要百日,攻克辽东需要百日,休整需要六十日,所以一年时间足够了。
当时魏国占据中原,实行屯田等政策,人口多,军备充裕,远不是辽东可以比拟的。
但是辽东地处东北,与洛阳相距一千多公里,征伐不易,而且辽东天气寒冷,如果公孙渊弃城逃跑,战线极易拉长。
所以司马懿此次出征的计划就是找寻机会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公孙渊此人,虽文武尚可,但刚愎自用。司马懿判断公孙渊必然舍不得弃城。
果然,魏军抵达辽东后,公孙渊如司马懿推测一般,派卑衍、杨祚等大将,围绕辽水建造了20余里的堑壕,以此来阻击魏军。
此地临近辽遂城,燕军可随时补给,久攻不下的话,必然对战事不利。
司马懿当即下令安营扎寨,在南面多立旌旗,派出部队佯装侦查,让燕军以为要开始总攻。
其实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主力部队绕过辽水,向北而去,避开辽遂的侦查,进攻公孙渊所在的襄平。
声东击西之计果然奏效,襄平军备空虚。公孙渊大惊,连忙让辽遂的部队支援。
就这样,司马懿打破了公孙渊以逸待劳的策略。
公孙渊不得不进行正面战斗。
接下来魏军围点打援,三战三捷,更是包围了襄平城。
可是司马懿却不着急攻城,属下疑惑不已,不知道他为何不趁此机会拿下襄平。
其实之前襄平城的粮食都调往辽遂了,现在城内尚有余粮,但是不够支撑多久了。
反观魏军粮草充足,且随着接连胜仗士气高涨。
司马懿说道:若是我们立马攻城,他们必然誓死抵抗,以求突围。
而且此时没有完全包围,公孙渊有逃跑的可能。辽东之地,一旦公孙渊逃跑了,再想捉住他就难了。
就这样僵持了月余,城内人困马乏,司马懿也完成了包围圈。
魏军将望楼建造完毕,开始安排部队朝城内投射。
公孙渊既害怕又着急,因为城内粮食所剩无几,士兵和百姓们一点力气都没有。
无奈之下,他只好率军突围,可是司马懿早就派人等着他了。
没跑多久,公孙渊父子就被追上斩杀。
而随着他们而去的是辽东燕政权的覆灭。
本来战争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但是司马懿接下来的操作,却为后面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冷血无情
因为辽东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养活人口。并且这里远离中原政治核心,有辽泽这片沼泽地带隔绝,还有绵延的长白山阻隔,是一个天然的易守难攻之地。
而这样的地方非常容易滋生出地方势力,从而割据自立。
司马懿考虑到这一点,下令斩杀公孙渊及其家人,还下令将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全部杀害。他也没放过公孙渊手下的官员,两千多人尽数被害。
为了稳定中原的统治,也因为当时的主要敌人是蜀汉和东吴,司马懿下令迁徙辽东四万户人口至中原,只为补充中原的战力。
而在迁徙当中,冻死、饿死的人大有人在,魏军士兵毫不在意。
辽东从原本的繁荣,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几乎无人生存,这也给了鲜卑、高句丽等异族发展的时间。同时也相当于将阻御外敌的屏障拱手送给了外族。
而五胡乱华的出现,这或许就是诱因之一。
在处置完辽东的事宜后,司马懿率军返回。
魏明帝听闻大胜,异常开心,便派人送冬衣给司马懿,一来表示对他们的关注,二来也起督促作用。
但谁能想到,这批冬衣始终被放在角落,司马懿没有给士兵分发。
许多士兵不解,连忙询问司马懿原因。
司马懿却表示,冬衣乃陛下赐的,陛下没有明确说要分发下去,他若是私自分发,不就是在收买军心吗?
就这样,冬衣一直没有分发,而士兵穿着单薄的衣服走来走去。在这段时间里,有很多士兵被冻死。本来是胜利的返程,现在却是在急速叩响死亡的大门。
而司马懿却毫无感觉,因为他们在司马懿眼里,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棋子。
毕竟死一些士兵,可以让皇帝看到自己不敢擅专,还是很划算的。
由于司马懿的这些做法,很多大臣对此意见很大,纷纷进行弹劾。
但是曹睿却觉得司马懿这样做,说明司马懿没有野心,进一步放下忌惮。
所以曹睿死之前,才放心将曹芳托孤给司马懿。
司马懿毕竟出身大族,名声远播。在得胜而归时,这样近乎自污的行为,到底是为什么呢?仅仅是为了消除帝王的猜忌吗?
其实他这么做也跟他之前的经历有关,之后发生的一件大事更证明了这一点……
乱世枭雄的隐忍
当时司马家族人才济济,而司马懿自小聪明伶俐。
尚书崔琰曾经对好友司马朗说:你的这个弟弟果断聪慧不亚于你,将来必然比你更有出息。
司马家族内部也是这样想的,他们为司马懿的未来考虑颇多。
当时处于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各个世家大族都喜欢多方押注。
比如诸葛家族诸葛亮辅佐刘备;诸葛瑾辅佐孙权。
而司马家族也派出几个子孙,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就在曹操麾下任命。
曹操听闻司马懿素有贤名,便征召司马懿出仕。
不过司马家族不想所有子孙都去曹操那里。
他们想让司马懿再观望一段时间,等局势明朗一些后,再确定去路。
于是司马懿便假装自己有风痹,无法上任。曹操不相信,派人鉴别。
前来调查的人发现,司马懿果然不能说话,有时候甚至口眼歪斜、流下口水,不堪入目。
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七年,司马懿始终装病,隐忍在家。
曹操因为需要司马家族的影响力,想尽早把人才收到自己名下。
曹操心想:既然有名声有能力,为什么不在我麾下效力,是打算待价而沽还是想另谋高就呢?
所以他便下令,若是司马懿还躺在床上,就把他抓了。
当时曹操通过挟天子,已基本掌控了大义名分,不管军事、粮草、人才等,都已经是诸侯第一人。
眼看无法再装病推脱,司马懿只好听命行事。
曹操非常聪明,发现司马懿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但碍于司马家族的势力和司马懿的功劳一直没有对司马懿下手。而当时曹操的手下就开始选择自己属意的“曹二代”。
司马懿早早把目光投向了曹操的儿子曹丕。
曹丕有心上位,可是曹操儿子众多,还有曹植和曹彰等潜在竞争对手,所以要成为曹操的接班人有一定难度。
司马懿不断与曹丕交好,还和陈群、贾诩等人,明确支持曹丕。
曹操临终前,意识到司马懿早已和曹丕达成同盟,并成为曹丕的左右手。所以他也不好无端杀了司马懿,以免影响局势,只能叮嘱子孙多加防备。
曹丕掌权后,司马懿在逼迫汉献帝禅位时,积极制造舆论和祥瑞,让曹丕顺利登基。
司马懿表现出一副忠臣良将的样子,不仅帮助曹丕稳定政权,还对外出征抗拒蜀汉和东吴。
所以曹氏子孙都觉得司马懿是可以被掌控的。
可是曹氏族人,还是小看了司马懿的隐忍,能在床上装病7年的司马懿,又怎么会甘心一直辅助别人呢?
毕竟在司马懿看来,乱世之中,曹家可上位,司马家也可以上位。
在曹睿托孤司马懿后,司马懿终于等来机会,勾连多方,发动高平陵事件,杀尽曹氏子孙。
熬走了曹操子孙三代,司马家族终于逐步掌握了天下大权,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结语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豪杰并起。
司马炎代魏立晋,聪明如司马懿会不会想到,自己的子孙会学习他的做法,从而引起八王之乱,更甚至引发了五胡乱华的末世降临。
果真人算不如天算,司马懿又怎会知道,自己的做法将会成为司马家族覆灭的诱因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