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0年,孟子来到了魏国,此时魏国刚被秦、楚、齐爆锤,魏惠王仿佛看到了救星一样,向大学问家孟子询问强国之道。
魏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才,连年交战连年败北,连太子都被齐国掳走了,上将庞涓也战死了,国家虚弱,宗庙社稷不稳,寡人日夜忧思如焚,还好夫子您来了,您有什么办法可以利吾国?”
孟子是孔子信徒,他和孔子一样,都主张仁义治国,他最讨厌的就是国君谈利,当听到魏惠王谈利的时候,很是反感,他没好气的对魏惠王说道:“大王,不能把利挂在嘴边,如果大王谈利,那么卿大夫也谈利,卿大夫谈利,则庶民也征利,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为人君,有仁义就够了,何必谈利!”
魏惠王听后,不以为然,他在位数十年,东败于齐,太子死其手,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谈仁义有什么用,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富国强兵之法。可孟子是个儒学家,只会仁义礼智信那一套,不会富国强兵之法,他跟魏惠王翻来覆去讲的都是空泛的大道理,让魏惠王很是失望,自然没有对孟子予以重用。
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的强者时代,孟子的仁义理论根本没有市场,因为它不管用,魏国相当于一个重病缠身的病人,亟需见效快的西药续命,可孟子却给魏惠王开了十个疗程的中草药,当然不会引起魏惠王的兴趣。
在群雄争立的时代,最有市场的肯定是管仲、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他们的法家学说。管仲相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李悝在魏文侯时期实施变法,魏国就成为战国强国,魏国大肆开疆拓土,甚至向西从赳赳老秦手里夺取了河西之地;吴起在楚国实施变法,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商鞅的变法最成功,他直接让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兼并六国,一统华夏;申不害在韩国推行变法,让战国时代最弱小的韩国能够屹立于群雄之间,足见其变法的功绩。
只可惜魏惠王时代,没有出色的法家传人为其服务,要不然以他晚期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未尝不能再次使魏国强大。
法家和儒家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待“利”的态度,儒家鄙视“利”,认为君子不能谈利,只能谈仁义,而法家恰恰重视“利”,像商鞅变法,“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直接以利诱民,把秦国男女老少都绑在了耕战的战车上,实施“军功勋爵名田制度”,秦国将士自然奋勇争先、以死报国,这才让秦国东出函谷关,大杀四方。
在春秋战国时代,“上下交征利”肯定是最优解,而孔子孟子的仁义之道则不合时宜,所以孔子和孟子在春秋战国时代都是落落寡欢,抑郁不得志,周游列国也得不到重用。
但“上下交征利”不是永远正确,任何一项政策只有因时制宜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在分裂的时代,法家的“上下交征利”是最优解,但到了大一统时代,儒家的“仁义道德”就成了最佳方案,所以自汉朝开始,孔孟学说才找到了它的市场,从而成为封建大一统王朝的立国基石。
那么上下交征利到底对不对?这个也得辩证的看,愚以为,既要争“利”,把蛋糕做大,也要讲”仁义”,公平的分配蛋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