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 ”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铁血”改革家商鞅的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准备好,精彩即将启程!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 — 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集大成者。原名卫鞅、公孙鞅,因在秦国受封商地(今陕西商洛一带),故世称商鞅。他从河南这片中原沃土走出,带着法家思想西行入秦,主持“商鞅变法”,让积贫积弱的秦国蜕变为“0虎狼之国”,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筑牢根基。而河南,既是他思想的发源地,也是他变法理念的实践溯源地——从卫国故里的启蒙,到李悝《法经》的滋养,再到秦国东进河南的战略布局,每一处中原坐标,都藏着商鞅改写历史的密码。
如今,若我们循着历史脉络“探访”商鞅与河南的联结,或许也能像解读曹操的“赛博贡品”般,从一件件“历史信物”里,解锁他与中原大地的深厚羁绊。这些“信物”,既是他人生轨迹的见证,更是河南法家文化传承的鲜活注脚。
一、从卫国到魏国:
中原大地孕育商鞅的法治初心
商鞅的法治理想,始于河南这片文明沃土。他出生于卫国(今河南安阳内黄县或濮阳濮阳县),年少时便在中原“百家争鸣”的浪潮中,被“重赏罚、明法度”的刑名之学深深吸引。彼时的中原,法家思想正蓬勃发展,河南籍法家先驱李悝在魏国编撰《法经》,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如同灯塔,照亮了商鞅的求学之路。
成年后,商鞅远赴魏国,成为国相公叔痤的门客。在大梁,他系统研习《法经》,将“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理念刻入思想深处。公叔痤深知商鞅之才,临终前曾力荐商鞅:“年少有奇才,可委以国政”,可魏惠王并未重视。正是这次“中原遇挫”,让商鞅带着《法经》与未竟的理想西行入秦。后来秦国变法中的“连坐制”“重农抑商”等核心条款,皆能在《法经》中找到中原法治的基因。可以说,这部源于河南的法典,是商鞅改写秦国命运的“第一块基石”。
二、河西之战与度量衡改革:
商鞅在河南书写的强国谋略
公元前340年,商鞅率领秦军攻占魏国河西之地(今河南三门峡以西),这片曾属于中原诸侯国的土地,成为秦国东进中原的“战略桥头堡”。在此地,商鞅推行统一度量衡的举措,不仅为秦国治理河南地区搭建了制度框架,更将中原农耕文明的“标准化”经验,融入秦国的统治体系。
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商鞅方升”
洛阳作为周王室故地,是中原文明的“礼仪与治理标杆”。尽管商鞅未直接在洛阳推行变法,但他“废分封、立郡县”的改革,实则借鉴了中原诸侯国治理地方的智慧。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在河南设三川郡(治所洛阳)、东郡(含今河南濮阳等地),其行政框架正是商鞅县制的延续。可以说,商鞅在河南的实践,是他将中原治理经验推向全国的“预演”,为秦国日后统一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军功爵制:
河南战场见证秦军“虎狼之威”
商鞅变法的核心“奖励耕战”,究竟有多强的战斗力?河南战场给出了答案。变法后,秦国首次大规模东进,便将目标锁定河南:公元前354年,秦军攻占魏国少梁(今陕西韩城,邻近河南三门峡);公元前341年,商鞅设计俘虏魏将公子卬,收复河西之地(今河南三门峡一带),这场战役中,秦军士兵正是靠着“斩首获爵”的激励,爆发出惊人战斗力——据《商君书》记载,士兵“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田一顷”,这种直接与利益挂钩的军功制,让秦军从“西陲弱旅”变成令中原诸侯畏惧的“虎狼之师”。
黄河河南三门峡段风光
后来曹操“官渡之战”的主战场(今河南中牟),早年曾是秦国与魏国争夺的“前沿阵地”;而许昌(古许国)在战国时期虽属韩国,但也长期受秦国“军功爵制”带来的军事压力。可以说,商鞅打造的“军功体系”,最早在河南战场验证了其威力,也为日后秦国统一河南乃至全国,锻造了最锋利的“武器”。
四、“徙木立信”的源头:
中原诚信文化塑造商鞅改革品格
“徙木立信”是商鞅变法的“开篇名场面”——在咸阳城门立木,承诺 “搬木者赏五十金”,以确立法令权威。这一举措背后,藏着中原文化对商鞅的深刻影响。他的故里卫国(今河南安阳),曾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停留之地,“言必信、行必果”的中原诚信文化,在商鞅年少时便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的品格。
在魏国大梁研习期间,公叔痤评价商鞅“守信用、重承诺”,这正是他后来“徙木立信”的思想底色。更有意思的是,商鞅的“立信”理念,日后还反哺中原:西汉河南人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推崇商鞅“信赏必罚”的精神;东汉末年,曹操在河南许昌“割发代首”,更是对商鞅“立信于众”理念的传承。从安阳故里的诚信启蒙,到咸阳城门的实践,商鞅的“信用观”早已成为河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徙木立信”插图
五、逃亡与陨落:
中原成商鞅一生的“悲情终点”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旧贵族趁机诬陷商鞅谋反。走投无路的商鞅,第一时间想到的“避难所”,便是他曾生活过的中原大地。他逃至边关,想住旅店却因无“验”(自己变法规定的身份证明)被拒,“商君之法,无验者不得入住”,这句他亲手制定的法令,成了困住自己的枷锁。
随后,商鞅试图逃往魏国(今河南开封一带),却因早年设计俘虏魏将公子卬,被魏人怨恨拒之门外。卫国(今河南安阳)作为故里,也因畏惧秦国势力,不敢接纳他。最终,商鞅只能返回封地商邑,战死沙场后尸身被车裂,全族遭诛。他从河南走出,带着中原智慧改变秦国,却因自己制定的法令、种下的恩怨,没能回到中原。“成也法治,败也法治”的悲情,在这片他曾满怀理想的土地上,更显沉重。
陕西商洛:商鞅雕塑
小结
时光流转,商鞅虽未长眠河南,但这片土地却藏着他最深刻的人生印记:从安阳/濮阳的年少启蒙,到三门峡的河西之战,再到洛阳的制度借鉴……河南是他思想的“原乡”,也是他改革理念的“试验场”与“见证者”。商鞅的变法,不仅是秦国的崛起史,更是中原文明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缩影。
部分观点参考自:
[1] 聊聊知识 | 搜狐网:商鞅被五马分尸一点也不冤?变法不可怕,他的“驭民五术”才恐怖,2025年05月14日
[2] 悟法析律 | 知乎:“变法始祖”李悝:“教”出商鞅,影响韩非,最后却活成了传说,2020年03月09日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这位从中原走出的改革家商鞅
用法治的火种照亮了战国的黑暗
一句话分享你对商鞅的印象吧
欢迎评论区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