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是流传于福建省龙岩市、南靖县、华安县等地的传统生土建筑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于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土一木
造出家族堡垒
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
崇山峻岭间
散布着数千座
形如堡垒的奇特建筑
![]()
图片由AI生成
它以泥土木石等
最原始的材料
一层层夯实筑就
将中原礼制与山地智慧
熔铸为凝固的史诗
这便是福建土楼
![]()
雨中的田螺坑土楼群。(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乱世生存法则:
在山里安一个家
客家土楼的建造历史
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因战乱、灾荒等原因
中原汉人带着对安居的追求
举家南迁,聚族而居
也因此得名“客家人”
闽粤赣避世安静的山区
吸引了客家人的注意
他们精心选择依山傍水
通风采光良好的山脚或山坡
利用地形的天然屏障
筑起抵御乱世的“家族城堡”
![]()
视频截图
客家人将各家单一的小屋
建成连屋大楼
将红土、河沙、老墙泥
按黄金比例混合
加入红糖、蛋清、糯米浆
制成 “超级黏土”
在大楼外围夯筑高大厚实的土墙
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居住空间
![]()
图片由AI生成
五凤楼、方楼、圆楼
五角楼、半月楼、万字楼
形式各异,多姿多彩
高的可达五层,直径超过百米
容纳数百人聚居其中
一米多厚的城墙、独开的大门
安装在高处的窗户
以及隐秘的地下通道……
![]()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的圆形土楼怀远楼。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客家人就是这样
用双手在大山深处安家
将中原文明的基因
深嵌闽山赣水
孕育出中国民居的杰出瑰宝
一楼一世界
承载千年客家乡愁
土楼不仅是防风抗震
冬暖夏凉的家园
更承载着聚族而居
安全防卫、教化育人的使命
凝结着客家人对家族团聚
和血脉亲情的重视
![]()
裕昌楼建于1308年,是现存最古老的福建土楼。
共有五层高18.2米,房室269间。(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一座土楼通常有三到五层
为内通廊式聚居模式
底层厨房,二层谷仓
三层以上为卧房
可容纳数十户、几百人
人们共享门厅、庭院
共用水井、楼梯
![]()
“福建土楼”永定景区的“土楼王子”振成楼。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以祖堂为核心
按 “长幼有序” 分配房间
五凤楼的 “三堂两横” 布局
前低后高寓意 “步步高升”
永定振成楼内的楹联
“振纲立纪,成德达材”
道出以楼育人的家族理想
夯垣记录下的美丽诗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
居民的居住观念发生了变化
传统建造方式逐渐淡化
传承人数量日益减少
土楼的保护与活化
正在与时间赛跑
![]()
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全景。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2006年“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008年“福建土楼”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土楼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被誉为“土楼公主”的振福楼
托起福建土楼博物馆
展现土楼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
传递薪火相传的客家精神
![]()
福建土楼博物馆(图片来源:福建土楼博物馆官网)
《花木兰》里的匆匆一瞥
东方标志惊艳世界
《大鱼海棠》让规模宏大
工艺精湛、装饰华丽的土楼
走进年轻人的视野
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
卷起旅游热
![]()
图片由AI生成
如今,硝烟散去
福建土楼不再充当军事堡垒
土楼所承载的
“聚族而居、和睦相处”
的家庭传统和客家文化
人与自然的共生诗学
于夯土墙垣中
正以活态的文明肌理
生长出新的年轮
![]()
漫动时节:福建土楼。图片由AI生成
注:部分视频和图片由AIGC生成
监制:张宁 廖慧
策划:李方舟 张莉娇 王蕾
制作:茹行止
视觉:王灿
文案:王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