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周刊】
探秘大上海的烟火里弄
王凡
海上的暖风夹带着温润的气韵,像温柔的母亲轻吻着孩子,仿佛一夜间,吹绿了柳枝,吹开了花朵,冬去春来,春走夏至,无限生机,轻风拂过魔都,也吹进蜿蜒幽深的里弄深巷。想起王安忆写的上海弄堂:站在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显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是中国画中称之为皴法的那一类,笔触将空白填满,当天暗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的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她笔下的弄堂既有建筑的体量感,又用绘画的手法,生动展现出一幅画从早到晚的动态感。
![]()
至今上海还保留下一批值得纪念的弄堂,是上海人的念想,也是吸引外地人去打卡。一条条的弄堂,犹如中心城区的上海周身布满纵横交错的毛细血管,这些条条通道让区域灵动相连,在摩天大楼间,成为城市的呼吸口和通气阀,不可或缺……
一
经过百年的四季轮回,上海弄堂又进入了新的繁花季。
看过上海滑稽戏《弄堂里向》,感觉一个人如果到了上海而没有去弄堂里走一走,是不会真正了解上海的,因为弄堂里是真实开放的生活空间。
![]()
走入步高里或是愚园路上的岐山村、宏业花园,再也不用抬头仰视,看着这些可以平视的街区,感觉到内心的平和与亲切。改造后的老街区适宜且亲切,家家户户整洁干净,月季花蔷薇花从墙内探出头来,颤巍巍地向行人点头致意,巷子内有一户人家奶黄色的木香花开满整个院墙,像花的瀑布,花香四溢,竞成了小红书上的网红打卡地,老阿姨、小姑娘纷至沓来。
走进陕西南路的步高里,门楼上竟然用中文和法文写着楼牌名,法语的意思是“勃艮第之城”。现在已经成为上海弄堂网红打卡地。在弄堂里照例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喧闹,妇女坐在门口一边剥着蚕豆一边闲聊,还有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照例可以看到洗洗晒晒的万国旗在空中飘扬,除去每家每户的晾晒,还在街区空地搭建起集中晾晒点,人们的小日子过的平平凡凡、热热闹闹。
![]()
即便是在陕西南路这样的地段,街区内菜场、食堂、球场竟也一样不缺。弄堂口就有小菜场,大概只有3~5㎡,里面四周立体排放 ,放置有香菇、茭白、蚕豆、莴笋等十多种时令蔬菜,菜店边紧靠着花店,几把蔬菜、一束鲜花,满足了打工人下班后家门口的临时需求。
![]()
几步之外弄口的里侧,还有小型超市,米面干货都一应俱全。在瑞金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边,可以看到硬生生拆出来的篮球场,孩子们在生龙活虎的活动。我发现每隔几排楼都设置有一个岗亭,和工作人员交流,他们是每日两班倒,其中一个工作内容就是关注区域内高龄老人的安全和需求。
![]()
在步高里街区对面弄堂深处,我竟发现了一个名为“屋里厢食堂”的宝藏社区居民食堂,一日三餐,价格实惠,种类繁多,早餐就有大饼油条豆腐花、锅贴糍饭南瓜粥等等,菜品兼顾老年人和青年人。堂食区宽敞卫生,各年龄层食客共聚一堂。如今老街区生活和文体设施都挺齐全,甚至家门口还开有珠宝工作坊,让人感受到浸润在国际大都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
走进悠长的弄堂,就彷佛沉浸式走在岁月长卷中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里。
愚园路上的历史名人墙就是一座开放式的街区名人博物馆,展示了百年间在愚园路生活、工作过的历史名人,群星荟萃,闪耀中华。
特别惊喜的是,在愚园路的歧山村,遇见了“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旧居:愚园路1032弄111号,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联列式花园住宅。在1929年,18岁的钱学森报考上海交通大学时,曾在这里备考。在交大学习期间,钱学森一放假就会回到家里与家人相聚。钱学森赴美留学后,其父钱均夫在这里居住了20年,直到1955年,钱学森一家从美国回到中国,祖孙三代在这里得以欢聚,祖孙三代的珍贵合影也留存于此。
![]()
旧居里陈列着钱学森事迹展,“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钱学森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即将返回祖国时的誓言,也是他爱国奉献的最大精神动力。不为人知的是:钱学森晚年坚持的“七不”,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出国访问。着实令人敬佩!
钱学森故居附近还有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等红色景点供大家寻访、参观。
当我走过绍兴路的小弄堂,来到陕西南路,在探寻步高里的途中,遇见了黄浦区明复图书馆,当初是国内第一座公共科技图书馆,古典的图书馆门楼一下子就拉住了我的视线,在图书馆前的碑牌上我看到了起名为明复的缘由,竟然与一位无锡人有关。
![]()
胡明复,江苏无锡人,1891年出生于无锡县堰桥镇的一户书香之家,1910年入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1916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是该校第一位中国籍博士,也是中国数学家中第一位博士。1915年我国创刊《科学》杂志和中国科学社,他是创始人之一。当年蔡元培等人提议将中国科学社建造的该图书馆命名为明复图书馆,以纪念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如今这家图书馆已历经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仍向公众免费开放。
深深的弄堂里,流传着多少故事、多少典故,居住过多少名人,沉淀下多少记忆,数不胜数,宛如繁星。
三
历史街区的修复改造让弄堂百年老建筑重回最初的芳华。
岐山村位于愚园路1032弄,建于1925年到1931年间,均为砖木混合结构连体式三层花园住宅,当时的业主借周武王发祥于岐山的典故冠名。宏业花园位于愚园路1088弄,建于1900年前后,为连列式花园和石库门老式里弄住宅。
![]()
历史的长河静静的流淌,逝者如斯,时光也留下了岁月的斑驳和痕迹。一片片文化街区在保护性修复中,从“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为“留改拆并举,以留为主”。使得百年老建筑得以留存,也留住了时光里那些迷人的细节。铁皮雨水管的恢复,又可以听到雨水敲打铁皮管,那治愈人心的“滴答”声,海派韵味的百叶窗,洗手间里复古的马赛克纹样,都一根根、一块块的如原样出新,老建筑又焕发新生。
![]()
在宏业花园的历史性保护修复中,更是加入了现代元素以及青年的气息,使其公共区域更加的宜人宜居。一些靠近马路的建筑被修复改造为时尚的商业店铺和咖啡馆。如临街面的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施蛰存故居就被改造成公共咖啡馆。
![]()
里弄的入口处成片改造成小区的饭店、咖啡屋和活动区域。
甚至引入了现代年轻人喜爱的精油馆名为“叙事”,在这里聊聊心思,放松心情,很是舒适。
![]()
为方便生活,更是贴心的把居民日常所需要的拍照、裁缝、修理(伞、包、鞋)等等功能,聚集在一个公共大厅,极大地方便区域内及周边的居民。住在新社区,确实光鲜亮丽,可从生活的便利度来讲,确实不如这里的老街区。
![]()
我在街区里碰到两个从广州来的年轻情侣,他们每人背着一只大行囊,坐在弄堂里的棋桌旁悠闲地下棋。我问他们:你们准备去哪里玩?他们说:没计划,就是喜欢上海弄堂里的氛围,轻松、舒适,周末走一走,非常减压。
![]()
要发现老上海的城市底蕴,一定要去弄堂里走走,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最迷人,老弄堂里那种温暖而嘈杂的烟火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气息,而那些历经岁月沧桑沉淀下来的精彩动人的故事会历久弥新,更加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王凡,长期从事财务管理和经济监督工作,正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近年来为身边文化氛围所熏陶和感染。生发出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学习中国传统水墨,陶冶情操。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