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中国人的台湾!”2010年台北某会议厅里,92岁的许历农拄着拐杖站起身,声音穿透会场的每个角落。这个场景成为当年两岸媒体报道的焦点,也定格了这位世纪老人最鲜明的政治姿态。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国军将领,到晚年奔走呼号的两岸和平使者,许历农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轨迹,在台海风云中刻下独特的印记。
![]()
1918年生于安徽贵溪的许历农,18岁便考入黄埔军校十六期。1941年参与皖南事变的经历,成为他军旅生涯的转折点。晚年在南京中山陵前,这位老将曾驻足良久:“当年那些子弹,打出去就收不回来了。”这句带着安徽乡音的低语,道尽了他对历史恩怨的复杂心绪。1949年随军赴台时,他不过是个副营长,却因军事才能突出,在台军系统中步步高升,1982年成为陆军二级上将。
1993年的台北政坛正经历剧烈震荡。蒋经国去世五年后,李登辉的“两国论”开始浮出水面。时任“总统府”战略顾问的许历农,在阳明山官邸与同僚们激烈争论的场景仍被目击者记得真切。当李登辉的秘书试探性地询问对“特殊国与国关系”的看法时,许历农直接拍案而起:“这是要断送黄埔精神!”三个月后,他宣布退出国民党,成为首位公开与李登辉决裂的军界高层。
![]()
有意思的是,这位铁骨铮铮的将军并非一开始就持统派立场。八十年代担任金门防卫司令时,他曾在夜间巡查时对着厦门方向的灯火沉默良久。随行参谋记得他当时喃喃自语:“那边的灯火,比我们这边亮多了。”或许正是这种直观对比,悄然改变着这位职业军人的认知。1997年首次重返大陆时,站在深圳街头的老将军突然红了眼眶:“当年撤退时,谁能想到会有今天?”
2005年连战开启“破冰之旅”后,许历农在台北家中接待了大陆访问团。当客人问及推动两岸交流的初衷,他摸着客厅里摆放的景德镇瓷器说:“我女儿留在大陆时才三岁,再见面已经是四十七岁的中年人。”这段跨越海峡的亲情故事,后来被他写进回忆录,成为诠释“两岸一家亲”最鲜活的注脚。
![]()
不得不说的是,许历农的统派立场在台湾军界实属异类。2014年他率54名退役将领访问北京时,有台媒嘲讽这是“老兵的黄昏巡礼”。但在人民大会堂的座谈会上,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这些非议,老人淡然回应:“我比那些躲在键盘后的年轻人更清楚枪声响起时,流血的是谁。”这句话后来被两岸媒体反复引用,成为解读台海局势的金句。
在2016年民进党重新执政的阴云下,许历农反而加大公开活动频率。104岁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他针对“天然独”的论调犀利反驳:“我外孙在硅谷当工程师,他告诉我台湾同学都在学简体字。”这种来自民间的观察,被他巧妙转化为反对“文化台独”的论据。当主持人问及长寿秘诀,他幽默地拍拍胸脯:“每天两趟公园散步,比吃任何补药都管用。”
![]()
2024年新北市长侯友宜为许历农庆生的照片在社交网络疯传。照片里白发如雪的老将军手持寿桃,眼神依旧锐利如昔。有网友在评论区写道:“看见许爷爷,就想起外公抽屉里的黄埔校徽。”这种跨越世代的共鸣,或许正是历史老人存在的特殊意义。从金门炮战的硝烟中走来,在两岸交流的春风里坚守,许历农用百年人生印证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分裂终将过去,融合才是永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