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可以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1857年4月12日,面对清军优势兵力的围困,太平军由城南突围,2000余名将士杀出,清军急忙堵截,西门、求雨山太平军弃垒会合,九洑洲将士千余北渡接应,有计划地撤出江浦。
天京外围的消极相持
清军宣告克复,照例奏报一场“血战大捷”,还声称击毙了国宗洪仁昌,指明他是江浦守军统帅,使人难以置信。(66)江浦陷入敌手后,太平天国在天京北岸已无据点,首都形势日渐险恶。同时,德兴阿的兵力可以腾出转为机动力量,咸丰帝已谕令调拨二三千名南渡,进犯天京。之后,再谕抽出五六千人前赴和州,增援皖北。无疑,这加重了其他战场上的军事压力。
![]()
并且,德兴阿则移军进犯九洑洲,这是天京江面补给线的中转枢纽,一旦失陷,首都粮物来源必将受到严重威胁,亦将直接影响到太平天国的安危。和春在主力转犯镇江后,在句容、湖墅一线部署了兵力,令明安泰、虎坤元驻守句容,傅振邦扎湖墅,在天京南路开辟战场。他们一方面游击骚扰天京外围,为日后进犯太平天国首都开辟前进基地;另一方面钳制天京守军,减轻镇江清军的压力。从1857年7月至12月,天京外围发生小规模的战斗。
因为,太平军此时东线军事重点在于保卫镇江,天京集结援军沿江东进,只对湖熟一线清军实施防御。此时,清军也不想发动大的进攻,只图稳住阵线。因此,天京外围处于相持状态,战场上间歇较多,战局相对平静。7月26日、27日,天京城外将士曾在宝村一带筹粮,为傅振邦遣军偷袭击回。8月,双方没有发生战事。下旬,和春赴镇江督战,清军更无力进犯。9月23日,太平军千余人,在淳化镇、沙子冈等处“掳取新粮”。
![]()
24日黎明,傅振邦派兵勇前往攻击。27日,太平军又在淳化镇乡村筹粮,清军却之,傅振邦遂在马鞍山后设伏待敌。次日天明,千余名太平军筹粮中伏,有些损折。10月中旬,虎坤元率主力配合张国梁进攻援镇将士,清军实力更为减弱。天京城外将士趁机展开战术机动,18日,孝陵卫出动二三千人,进向湖墅。清军驰抵淳化镇堵截,太平军不敌撤回。之后,天京外围又转沉寂。
瓜镇失守后,双方增兵天京战场
瓜镇失守后,清军在天京外围转入战略进攻,战局日益激化。12月27日,鲇鱼套江口、金山将士撤出,与镇江太平军会合,经李秀成接应,撤至天京外围休整。同日,龙潭、东阳失守。29日,清军水陆进犯石埠桥,太平军后撤,分往观音门与姚坊门。于是,“自汤水至石埠桥,数十里内无一贼踪”,和春决定集中全力进犯天京外围。他说:镇郡克复以后,已断金陵右臂,其接济生路全在西南面及西北隅等处。
![]()
我师规取之法,须由东南入手,然后由南转西,扼要联营,始能前进。而东北一路,又不可无以牵缀之师。清军遂兵分两路在天京外围展开:张玉良、周天培、冯子材带兵1万,由栖霞、石埠桥,进扎姚坊、仙鹤二门,为东北路;傅振邦、虎坤元由湖墅、龙都进兵,李若珠由土桥、淳化镇、砂子冈进兵,为东南路。东北路是牵制部队,东南路则是主攻部队,其进攻方向:“欲出秣陵关,以攻城南雨花台贼营。”
洪秀全深知,清军将会竭力图攻天京,诏令李秀成率将士抓紧备战,保卫首都。李秀成关闭了神策、太平等门,遣万余将士由城南殷巷增防秣陵关,构筑要塞,加强外围防线,堵御清军正面进攻;又由东门遣军五六千人进扎孝陵卫,扼据东郊,钳制清军翼侧。于是,秣陵关、孝陵卫成了两军争夺的重点。傅振邦即派参将邓联科进犯秣陵关,并分兵进扎南关,以为接应。1858年1月1日五鼓,战斗打响。邓联科进攻邓家桥,守军2000余人坚决抵御。
![]()
清军发动冲锋,遭到枪炮猛烈阻击,守备蒋有无、千总包占元先后毙命,伤亡10余人。是时,六七千援军由秣陵、东关两路包抄清军,东关清军亦往驰援,相持之后,初战结束,未决胜负。4日,虎坤元自句容驰抵湖墅,旋扎龙都。太平军亦相应增兵,李秀成部万余人由和州渡江,在秣陵关周围添营筑垒,准备会战。前线气氛紧张,战斗规模升级。1月5日五鼓,清军再次进犯,由张公渡潜行,直抵太平军防线。
虎坤元进攻东关、南关,傅振邦进攻郭家桥。虎坤元诱敌反击,抢过外濠,被枪炮阻滞。殷巷太平军7000余人前来驰援,虎坤元遁回,损折20人。傅振邦在郭家桥牵制,没有动作,战斗草草收场。和春对进犯天京缺乏信心,他分析了双方力量对比,就战局发展作出预测说:金陵省城志称周围九十六里,雄厚高坚,甲于天下。洪逆踞为老巢,负固五载,其百战悍贼,如杨秀清、韦正,虽已自相屠戮,而群凶精锐蚁聚尚多。
![]()
就现在兵数及贼情计之,既无仰攻之方,更无围困之力。惟有步步为营,由东南而至西门,扼其要冲,断其接济,如镇江之重扼高资,逐渐而进,攻剿方有把握。1月5日,何桂清赴镇江、瓜洲,与和春、德兴阿等分别会议,之后,和春与德兴阿也彼此会晤,(74)策划新的军事方略,由江南大营进犯天京,江北大营主攻江浦,水师则派往上游,合力控制江面,由水路封锁与进攻天京。是时,张玉良等已在仙鹤门、姚坊门、乌龙山一带连营扎定。
清水师参将黄彬等驶至观音门内河进犯
张国梁于7日起程,赴沙子冈、高桥门一带进扎。镇江仅留兵3500人,由余万清、巴栋阿及常镇道乔松年驻守。江北大营水师封锁江面,武装监视观音门口内太平军船队。1857年12月29日中午,太平军船队寄泊南岸巴斗山麓江面,并遣小船多只欲出接渡瓜洲撤至江北的将士。清水师参将黄彬等驶至观音门内河进犯,遭到炮击。太平军船队驶往下关。黄彬令兵勇登陆,与南岸守军冲突,黄昏驶回。
![]()
傍晚,太平军在巴斗山江面渡济江北将士,“往来不绝”。黄彬侦悉,驶往袭击,太平军四散溃走。黄彬追至燕子矶登陆,前后夹击守军,迅即攻陷燕子矶。30日,参将李新明攻陷石埠桥江防要塞。“燕子矶为钟山之分支,石埠桥居龙潭之孔道,系南岸沿江险要”。太平军“连营负固,未易刬除”,而今相继失守,清军水师在南岸取得立足港口,对天京江岸构成一定威胁。
1858年1月1日,洪秀全妻舅、冲锋元帅职同丞相赖元益率亲兵察看江岸,在巴斗山被俘就义。李秀成所部皖北大军持续抵京,他将数万大军严守外围,重兵保卫秣陵关,“并分股由金柱关、小丹阳一带往来抄掠”,与其弟侍天福李世贤在皖南联络相倚,“声言内犯溧水及高淳、东坝”。大军在外围构筑工事,形成兵力密集的防御纵深,全力堵截清军,捍卫首都。
![]()
和春看出李秀成的军事意图,认为清军“唯有迅克秣陵,夺其所恃,则各路皆可无虞,我师亦可进攻雨花台”。遂下令清军先攻秣陵关。傅振邦、虎坤元决定先取关外周村、玉带村与郭家桥三处营垒。1月8日,清军分路进犯,并分兵钳制秣陵关援军,经过激烈战斗,攻陷3营。13日,关内守军趁清军新垒未竣,突出二三千人掩袭,被虎坤元却退。14日,虎坤元攻关,被枪炮击退。
15日,傅振邦自禄山、虎坤元自张公渡,会攻秣陵关,诱战取胜,追过外濠,拔拆竹签木栅,企图薄关。经太平军猛烈扫射轰击,清军遁回。18日巳刻,虎坤元在关前诱敌小胜。10天战事,清军虽然肃清关外据点,但伤亡百余人,屡攻皆挫。太平军兵力充足,援军续至,秣陵关防御日坚,战局转为长期相持。虎坤元27岁,凶悍亡命,加之张国梁部副将刘季三为之羽翼,气焰尤张,比起傅振邦更具威慑力。
![]()
张玉良、冯子材、周天培三副将督偏师一直在仙鹤门、姚坊门一线自北而东扎营。1月18日,清军“至钟山龙脖子一带择要安营”,太平军突然发起攻势,北固山、康家坟、洪山等据点出队数千人,太平、神策二门各出将士千余,进攻龙脖子。三副将分头迎击,太平军见其有备撤回。清军扎营龙脖子,“直逼太平门联营三十余座”,在天京东北构筑封锁线。水师艇船至乌龙山麓江边排泊,与陆师联成一气,掩护清军江路。
参考资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革命运动·太平运动》,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缩微胶卷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迄2001年已经出版26册,其中第1—2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3—26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朱学勤等纂《钦定剿平粤匪方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