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春,看到湘军在各条战线上连战连捷,曾国藩感到,实施自己攻占南京,彻底打败太平天国的时机已经到来。在此之前,湘军是沿着长江东进,兵分两路,曾国荃率部在江北,另一位湘军悍将鲍超在江南。中间的长江江面上,是湘军水师,来回巡游,左右接应,可以说是稳扎稳打,步步向最终的目标南京进逼。
在中国传统兵法中,围城攻城,有两种,第一种叫势围,就是要从大局上建立对自己,也就是围城一方有利的态势。这个需要很多先决条件:第一你自己的力量要强大到一定程度,你的人力要够,围城毕竟需要更多的兵力去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第二围城方的补给要很充分,然后随着情况的变化,需要有一些后续力量随时待命。第三围城方要彻底切断被围城市的外来援助,把它变成一座孤城。
在这些方面,湘军做到了一部分。首先,湘军士气高昂,有朝廷的全面支持,长江下游的水陆交通也基本尽在掌握。另外,咸丰十一年年底,朝廷特地下了谕旨,授予曾国藩总督管理苏皖浙赣四省军务的全权,可以说整个攻克天京的军事行动,都在曾国藩掌控调配之中。但是,湘军面临的困难也很多,首先,湘军对太平天国的兵力优势不够大,需要随时抽调兵力,很容易捉襟见肘。第二,如果以南京为中心,看战场态势,就会发现双方的兵力布局如同犬牙交错,湘军这个包围网有很多疏漏:周边很多城市,譬如苏州、常州、杭州、嘉兴、宁波,全部被太平军控制。他们随时可以从那些地方组织军队过来,往南京运输物资,或者来对围困南京的湘军来个反包围。
为了防止这些隐患爆发,大权在握的曾国藩就制定了一个三面进攻,四路出击的宏大战略规划:南路,是浙江巡抚左宗棠,他的任务是屏障江西,牵制当地的太平军,东路是自己的得意门生,当上江苏巡抚的李鸿章,率领新组建的淮军,守卫上海,并伺机攻克苏州,常州等地。北路是满人将领,和湘军长期合作的多隆阿,进攻泸州,负责消灭陈玉成在安徽的残部,然后进军南京以北,参加合围攻城。最后一路,西路,是围攻的主力,主要是曾国荃所率湘军,一路攻克巢县,含山等地,直插南京城下。
说完了势围,再来看看第二种围城模式,叫力围。这个就相对简单,利用优势兵力和高昂的士气,硬碰硬地持续组织攻城,破坏城防工事,杀伤守军有生力量,最终将其占领。但这一点湘军一开始的实力也不占优。这是因为,身为曾国藩弟弟的曾国荃,急于独吞攻占南京的头功,不等其他几路湘军配合,就带着自己的直属部队两万人左右,于1862年5月直接进驻南京城外的战略要地雨花台。不过,曾国荃倒是意识到了孤军深入的危险性,在胞兄曾国藩的提醒下,赶紧修筑工事,挖掘战壕,准备打一场长期围困战。
曾国荃的闪电进军,让太平天国领导人慌了手脚。此时,太平天国高层之间离心离德,各有主张,在军事上漫无布置。于是太平军只是和围城湘军发生了一系列小规模战斗,错失了趁曾国荃立足未稳,把湘军逐出天京周边地区的宝贵战机。
就这样,足足过了三个月,到了九月,李秀成才从自己的根据地苏州一带,率领大军前来解围。此时,李秀成麾下兵多将广,估计兵力在在20万到30万之间,并且装备精良,拥有欧洲进口步枪两万多支,以及能够发射“开花弹”,也就是榴弹的欧洲大炮多门,令曾国荃心胆俱裂。此时各路湘军,以及李鸿章的淮军都在各自的战场上与太平军缠斗,无法前来增援,曾国荃只能硬着头皮指挥部下依托构筑好的层层工事,拼死抵抗。
从10月开始,惨烈的解围血战正式打响,一方面,太平军依靠火力优势,枪炮齐放,震天动地,同时利用自己的人力优势,开掘地道,向湘军营垒缓缓逼近。李秀成又派遣敢死队,背负柴草,迎着枪林弹雨强行挺进,填埋湘军挖掘的壕沟。曾国荃见形势危急,也发狠亲自前往一线督战,还被太平军的流弹击伤了脸颊。在曾国荃的命令下,湘军士兵冒着炮火,一边退却,一边加紧挖掘新的壕沟,修筑围墙,导致太平军好不容易跨过一道工事,又遭遇新的阻碍,战事呈现胶着态势,双方都死伤惨重。湘军雨花台营地之所以没有最后被攻破,一则因为湘军深知自己是背水一战,只能拼死向前,二则是因为曾国荃扎营离长江很近,营中到长江有一条运输通道,称为“运道”,曾国荃派了精兵把守,由他弟弟曾国葆负责。只要这条运道在手,从安庆运过来的给养军火、就能源源不断输入湘军雨花台大营,曾国荃也就可以跟太平军相持下去。
这场惨烈的雨花台大战,足足打了46天。最终,李秀成判断解围无望,再加上天气寒冷,士兵缺乏冬衣,以及湘军水师控制了长江,后勤物资供应困难,其他清军部队又已经不断侵入自己的根据地苏常地区;既然不利因素如此之多,李秀成不得不下令撤军,同时错失了解南京之围,与歼灭曾国荃孤军的最后机会。
1864年正月,湘军彻底完成对南京的合围。在此期间,李秀成曾试图再一次“围魏救赵”,进军安徽,威胁湘军后方,逼迫湘军从南京前线后撤。但这种构思,早已经被曾国藩看穿,李秀成一出发,曾国藩就下令湘军分兵回防庐州,无为等战略要地,再加上太平军总体士气低下,李秀成的进攻屡屡受挫。
同时,坐困南京城中的天王洪秀全对李秀成的不信任,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他多次催促李秀成撤军,再度前来解围。迫于命令,仓促回师的李秀成,在南京城北的长江渡口,浦口一带被追击的湘军团团包围,再加上天降大雨,长江水位暴涨,让太平军的渡江行动变成了溃败。李秀成兵团,本来是太平天国后期最后一支能够倚仗的机动精锐兵力,结果在这一战中折损大半,最终跟随李秀成重新进入南京的,不过一万多人。
![]()
随后,南京正式成为了一座孤城和“死城”,外援断绝,城内粮食渐渐消耗殆尽,城外最后几个据点,也被湘军逐一攻陷。1864年6月3日,天王洪秀全在南京宫中病死。
到了这个时间,朝廷见到南京久攻不下,考虑增派李鸿章淮军前来助战,这是已经在南京城下苦熬了两年的曾国荃,绝对不能接受的,于是他决定即刻拿下天京,以免夜长梦多。史书上记载,重病在身,疲惫不堪的曾国荃,拿着谕旨,对着一帮同样形销骨立的下属训话,说大家辛苦拼命了两年,现在居然有外人试图来抢功劳,我们怎么能让?所谓:他人至矣,艰苦两年,以与人邪?
于是,在7月19日,曾国荃发动了最后的攻势,首先是拼命开掘地道,并在地道内,用棺木多具,埋下了上万斤火药。引信点燃大约半个时辰后,霹雳一声,火药爆炸,太平门附近的南京城墙顿时被炸开二十多丈,湘军先遣敢死队也被飞起的乱石砸死数百人,但后续的湘军已经杀红了眼,继续如潮水般冲入城内。此时,城内还有战斗力的太平军不过三四千人,无力阻挡,被围困了两年有余的南京,最终陷落。四天后,突围出城的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湘军擒获。
对于湘军来说,围困南京,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战,曾国藩在战后撰写奏折称:金陵城破,贼十余万,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巨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