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国防力量称之为“长城”,这个典故和南朝刘宋时的职业军人檀道济有关。
檀道济出身寒门,是刘裕的最早追随者之一。
在北府军历次重大战役中,他“身先士卒,所向摧破”,讨鲁山,擒桓振,破徐道复;北伐时又连克许昌、成皋、洛阳等重镇,战功赫赫。
他的军事才能堪称卫国的长城,但最后,他却倒在了政治权力的角逐中,成为历史上的悲情人物。
![]()
01
景平二年,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为了控制朝政,图谋废杀宋少帝,他们怕手握重兵的将军、刺史们反对,就想到“先朝旧将,威服殿省,且有兵众”的檀道济。
檀道济当时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在北府军中威望很高,只有他才能镇得住众人。
檀道济到了建康,徐羡之、傅亮才“以废立之谋告之”,于是,檀道济糊里糊涂卷入了一个大阴谋。
他对这件大事的轻重全无把握,在杀刘义符的前夜,另一位主谋人,也是身经百战的大将谢晦“竦动不得眠”,而檀道济却呼呼大睡。
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羽翼渐丰,不甘心被徐羡之等人操纵,在元嘉三年,设局杀死了徐羡之、傅亮,却宽宥了檀道济。
心腹手下人不理解,文帝就给他们解释说,檀道济不过是胁从,不是主谋,杀少帝之事,他并没有参与。这当然并不是真心话,他其实是要利用檀道济来对付另一个方面大臣荆州刺史谢晦。
谢晦多谋善断,当年随刘裕北伐时战功赫赫,除了檀道济没人吃得消他。
果然,征讨谢晦的另一员名将到彦之与谢晦一交手,就连败两阵,“无复斗志,一时皆溃”。
于是,檀道济再次成了文帝刘义隆讨平叛逆的一杆长枪。而檀道济为报宋文帝的“不杀之恩”,分外抖擞精神。当他领军奋击谢晦时,谢晦怎么也想不到当日的“同谋”今日竟会“反戈一击”,一时惊惶失措,溃不成军,终败给了檀道济这位昔日战友。
檀道济认为这回既护卫了国家,也给文帝表了忠心,也算立了大功了。
但只知打仗不懂政治的他没想到,文帝现在不杀他,最终还是不会放过他的。
![]()
02
宋文帝晚年,天下太平,“成元嘉之治”,想想檀道济这杆长枪留着也没什么用,且檀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一旦朕死之后,继位者掌控不了,不如把这杆枪折断算了。
元嘉十二年,文帝病重,将檀道济从江州叫到朝廷。
当时,檀道济的妻子说:“高世之勋,自古所忌,今无事相招,祸其至矣。”但檀道济心怀坦荡,依然进了京。
留了几日后,宋文帝病情略有好转,恰好北魏又于这时入侵边境,文帝一看这杆枪还得用,就放檀道济回江州。
檀道济刚刚踏上回归的船头,宋文帝病情突然加重,赶紧又把檀道济从船上叫下来,收付廷尉,并将其子孙、亲信一网打尽。
檀道济被逮捕时,愤怒得“目光如炬”,将帽子往地上一摔,说:“乃坏汝万里长城”。
而北魏听到檀道济的死讯,大喜过望,说:“道济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这真是亲者不痛仇者快。
檀道济之后,南朝的军人从“子弟兵”成为不受尊重的粗人,社会地位越来越低。
朝廷随意派中官担任监军,士兵们越来越感受到,一个将士做出的任何牺牲,朝廷和州县都不在乎,死了也白死,谁还愿意保家卫国?
刘裕开创的武德至此衰落,国力也一落千丈。
恒玄篡夺东晋政权时,刘裕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萧道成改朝换代时,基本上没什么反响就建立了齐朝。
什么时候军人不再受人尊重,自毁长城的时候,就是国家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这个纷争的大争之世,我们需要充沛的武德,才能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得到想要的一切。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