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刻寿山石郑荣自用印
印文:郑荣印信
边款:湘潭齐璜。
出版:1.《齐白石印影续集》P193,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
2.《齐白石篆刻作品集》P278,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尺寸:2.4×2.4×6.7cm
作者简介: 齐白石(1863~1957),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书画篆刻艺术大师,生前曾任全国美协主席。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和平奖。年逾九十尚作画不辍,为现代世界最有名画家之一。
印面主人简介: 郑荣[近代],字朴孙,一字朴生,长沙人。齐白石在《寄园日记》中多次提及。白石在钦州与朴孙相识,交往频繁,与郑“意气最合,新知惟有此人也”,为郑刻印、作画多件。
![]()
齐白石篆刻艺术的文人情怀——以「郑荣印信」自用印为例
副标题:从一方印章窥见大师的金石交谊与刀笔乾坤
一、印章背景:文人交谊的物化见证
齐白石为郑荣所刻的这方寿山石印章(印文"郑荣印信",边款"湘潭齐璜"),尺寸2.4×2.4×6.7cm,收录于《齐白石印影续集》(1993年)和《齐白石篆刻作品集》(2000年),是其篆刻创作中兼具艺术性与史料价值的代表作。印面主人郑荣(字朴孙)与齐白石的交往,在《寄园日记》中多有记载。二人于钦州相识,齐白石称其"意气最合,新知惟有此人也",足见情谊之笃。此印不仅是艺术赠礼,更是文人惺惺相惜的见证——齐白石为郑荣刻印、作画多件,这类创作往往融入私人情感,刀笔间更显率真。
![]()
▲齐白石刻寿山石郑荣自用印(局部)
二、艺术解析:单刀直入的齐氏印风
- 刀法特征
齐白石篆刻以"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闻名,此印延续其典型风格:- 方笔篆书:受汉《祀三公山碑》启发,改圆笔为方折,线条凌厉如"铁犁耕石"。
- 不加修饰:从秦权量、汉将军印中汲取养分,追求"纵横平直"的天然意趣,印文"郑荣印信"四字布局疏密有致,朱白对比强烈。
- 材质与形制
寿山石质地温润,适于表现单刀刻法的崩裂效果。印钮虽未详述,但齐白石常依石材特性设计钮式,如鳌龙钮(见于其另一对章"阳春白雪""枕流漱石"),体现"因材施艺"的理念。
三、历史语境:篆刻作为生计与艺术的交织
齐白石的篆刻生涯始于实用需求。早年因求印受辱,愤而以修脚刀自学,终成大家。他在北京琉璃厂挂笔单时,篆刻曾是主要收入来源(见荣宝斋代售账册记录)。为郑荣刻印的时期(约20世纪初),正值其印风成熟阶段:
- 自用印与定制印的差异:齐白石自用印(如"三百石印富翁")多显实验性,而为友人所作如"郑荣印信"更重端庄,反映其对交谊的尊重。
- 市场价值:同类印章如"汪亚尘印"(3×3×7.7cm)近年屡现拍场,而"郑荣印信"曾以92,000元成交(含佣金),印证其收藏地位。
![]()
▲齐白石刻寿山石郑荣自用印(局部)
四、文人篆刻的精神投射
齐白石常通过斋馆印(如"借山吟馆""寄萍堂")抒怀明志,而为友人刻印则隐含对其人品的赞誉。郑荣作为"意气相合"的知己,此印的"信"字或许暗含"士以印信"的儒家伦理。边款仅署"湘潭齐璜",去繁就简,恰如其人"删尽冗庸存本色"的艺术哲学。
五、学术意义与存世现状
此印的出版记录显示其权威性:荣宝斋与广西美术出版社的著录,为鉴定提供了双重依据。北京画院藏有齐白石印章300余方(多为自用印),而郑荣用印作为"他刻印"的代表,补充了对其社交网络的研究。对比吴昌硕的金石铭刻,齐白石更重"直抒胸臆",此印正是这一美学观的缩影。
结语
一方小小的"郑荣印信",承载了齐白石的艺术革新、文人交往与时代印记。其价值不仅在于刀石碰撞的视觉张力,更在于它凝固了一段"以印会友"的雅事。今日重观此印,犹可触摸那个金石书画交融的黄金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