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复旦大学艺术馆近日四展齐开,拉开2025—2026秋冬季展览序幕。本季展览包括“图画真解——中国画笔墨的演进”“课徒授业——中国传统写意画的‘课徒’理念”“露茜安·芳塔娜:花束附录”及“前线——周思聪的现代实践”,展开中西绘画语言与思想结构的多重对话。
![]()
展览现场
复旦大学艺术馆位于复旦老校门边,这像是一个思想的起点。而此次展览的起点是“笔墨”。
“笔墨不仅是形式语言的问题,更是中国文化中主体与自然、心与理关系的显影。”复旦大学艺术馆馆长、艺术研究院院长潘公凯在开幕仪式上说。这也延伸出展览的诠释方式不仅关乎艺术史的再现,更尝试重启中国绘画传统在现代语境下的再理解。
![]()
复建的复旦百年老校门
传统教育的现场,与笔墨的当代表述
作为秋冬季展览的核心,“图画真解——中国画笔墨的演进”以“丰碑:笔墨演进”为线索,系统梳理中国画笔墨的发展脉络,通过历代文献、手稿与当代影像技术,试图为笔墨这一传统范畴找到与当代思想体系对话的新路径。
这也是潘公凯主持的《中国笔墨的当代阐释》研究课题。该课题借助现代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跨学科方法,将笔墨放置于国际知识框架之中加以重释。
比如在展厅中,对于范宽与郭熙、清晰与含蓄的比较,正折射出中国画笔墨中“理”与“心”的双重逻辑。范宽以“笔笔分明”的结构理性代表着笔墨规则的根基,而郭熙则以氤氲的气象暗示山水精神空间的生成。在二者之间,展览引导观众重新理解“笔墨清晰”与“理性明晰”的同构关系,也揭示出中国画家对“自然之理”的深刻体悟——正如苏东坡所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真正的艺术在于理与心的合一。
这也指向了展览并非停留在技法史的回顾,而是在学术层面追问“笔墨”这一文化核心如何在当代视觉与认知语境中重新生效。
与“笔墨”相呼应,第二展厅“课徒授业——中国传统写意画的‘课徒’理念”将艺术教育的传承置于展览中心。展出朱颖人、吴永良、张立辰、姜宝林、卓鹤君五位艺术家的百余幅课徒稿,这些作品于2020年由艺术家本人及家属捐赠复旦哲学学院,成为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罕见的“教学遗产”。
![]()
姜宝林作品
课徒稿,既是示范,也是对精神秩序的延续。朱颖人笔下的山水延续吴门与浙派的风韵;吴永良的人物画以线造型,凝练出“意笔”的现代形态;张立辰的花鸟承潘天寿之风,重意不重形;姜宝林在“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命题中,寻找水墨语言的边界;而卓鹤君的山水,则已进入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游离地带。
在这些笔墨之间,传统教学中的“言传身教”并未消逝,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复归课堂。正如展览现场的对谈环节所示,张立辰、姜宝林、潘公凯等人共同讨论“如何继承课徒授业老传统”,他们的共识是:真正的教学,不是技巧的复制,而是精神的再生。
跨文化的凝视,与现代性的再阐释
第三展厅“露茜安·芳塔娜:花束附录”将观众带入一个截然不同的语境。瑞士艺术家露茜安·芳塔娜以“花束”为母题,创作48幅绘画作品,延续她对“馈赠”与“接受”这一人类情感结构的探讨。她以抽象轮廓取代具象花朵,让花的形象回到行为的语义:赠与、纪念、哀悼、原谅。
![]()
“露茜安·芳塔娜:花束附录”展览现场
芳塔娜多次来华,其作品中可见山水画的留白与青花瓷的装饰节奏。芳塔娜说:“花束不是对象,而是一种关系。”这种对“静物”概念的重新界定,使她的绘画呈现出超越文化疆界的共情。
![]()
“露茜安·芳塔娜:花束附录”展览现场
“前线——周思聪的现代实践”由艺评人舒可文策展,展出周思聪20件真迹及文献、手稿、书信等档案资料。《矿工图》组画是这一部分的中心作品。周思聪以水墨人物的厚重笔触表达了工人群体的尊严与悲悯,将立体主义结构与表现主义情感融入传统笔墨语汇之中——这不仅是艺术形式的突破,更是中国当代绘画对现实精神的现代回应。
![]()
遗孤——矿工图之六手稿,周思聪,22.3×22.7cm,水墨稿, 1980年,北京画院藏
在舒可文看来:“周思聪的现代性并非模仿西方现代主义,而是以主体自觉的方式,将水墨重新锻造成回应现实的媒介。”这一判断,也为复旦艺术馆秋冬展览提供了注脚——传统与当代之间,并非断裂,而是一种持续的生成。
![]()
展览现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