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城东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法官与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特邀调解员诉调对接优势,成功调解9起劳务纠纷,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彰显了司法实践与法学教育融合的显著成效。
城东区某餐饮有限公司因经营困境,于2024年12月注销登记。该公司注销时,仍欠付9名员工一月工资,共计2.5万元,多次催讨无果后,9名员工无奈将已注销公司的股东诉至城东区人民法院。为尽快解决当事人困难,城东区人民法院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运用多元调解模式,由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2名研究生作为特邀调解员全程参与进行调解,并安排经验丰富的法官协同开展调解工作。
调解初期,双方矛盾激烈,情绪激动,公司方以经营困难为由拖延支付,员工则因生活压力焦急万分。法官凭借深厚的法律功底和丰富经验,迅速梳理争议焦点,为双方剖析法律后果与诉讼风险。法学院特邀调解员积极发挥自身思维活跃、法学专业的优势,耐心安抚员工情绪,倾听委屈与诉求,搭建起沟通桥梁。调解过程中,多次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沟通和线上协商,针对工资数额、支付方式、支付时间等关键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和协调。
两名特邀调解员第一次直面真实的职场矛盾,看到劳动者焦急的神情,都深感责任重大。在与当事人和公司沟通时,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为双方摆事实、讲法理,详细阐释拖欠工资需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支付赔偿金、可能面临的失信惩戒等。经过多轮调解,该餐饮公司认识到欠薪行为的严重性,同意支付拖欠工资;员工也体谅公司暂时困难,接受了延期支付方案。最终,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纠纷得到实质化解。
该批案件的成功化解,是城东区人民法院与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联动的一次成功实践,不仅高效化解了矛盾纠纷,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对法学生而言,参与案件调解是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宝贵契机,能够真切感受到法律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力量,也深刻认识到法律工作者肩负的社会责任。下一步,城东区人民法院将与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持续深化合作,完善联动调解机制,拓展合作领域,为法治社会建设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助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来源:城东法院
编辑:苗 艳
审核:冯 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