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西宁队建我来“打样”|湟源县东峡乡中心学校少工委:守乡土根脉 育时代新人 绘就乡村少先队成长新图景

0
分享至

西宁队建我来“打样”

湟源县东峡乡中心学校少工委:

守乡土根脉 育时代新人

绘就乡村少先队成长新图景


湟源县东峡乡中心学校地处湟水谷地东峡河畔,学校少工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与红色文化资源,以“扎根乡土、赋能成长”为核心,构建“红色铸魂、劳动筑基、生态育人、文化传承”四维工作体系,将少先队工作与乡村教育实际深度融合,在山野间搭建成长舞台,让乡村少年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切实筑牢乡村少先队事业发展根基。


夯实组织基础

筑牢少先队“成长堡垒”


作为东峡乡少年儿童思想引领与成长服务的核心阵地,学校现有中队8个,覆盖1-9年级全体学生,配备大队辅导员1名、中队辅导员8名(均为学校骨干教师),形成“大队统筹、中队落实”的管理架构。同时,从优秀党员、企业人士、法律人士中选聘校外辅导员,为校外实践教育注入专业力量。规范组织运行:严格执行少先队代表大会制度,每学年召开一次少代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新一届大队委员会,设立学习、纪律、劳动、宣传、文体5个职能委员岗位,让队员自主管理、自主服务。制定《东峡乡中心学校少先队队员行为规范》《少先队活动考核细则》等制度,明确队员权利与义务,规范队会、入队仪式、队日活动等流程,确保少先队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强化阵地建设:打造标准化少先队活动室,室内悬挂队旗、队徽,张贴队歌、呼号、入队誓词,陈列红色书籍、革命故事绘本及队员活动成果;依托校园闲置场地建设“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生态观察园”,划分中队责任田;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文化墙开设“红领巾广播站”“红色故事角”“乡土文化专栏”,让每一处空间都成为少先队育人的“活教材”。提升辅导员素养:建立“校本培训+外出学习+经验交流”辅导员成长机制,每学期开展2次少先队工作专题培训,邀请优秀辅导员到校授课;组织辅导员参与湟源县少先队活动案例研讨、红色教育研学等活动,打造出一支“懂少先队、爱少年儿童、善组织活动”的乡村辅导员队伍。



聚焦思想引领

激活红色教育“乡土课堂”


结合东峡乡及湟源县红色资源(如湟源小高陵红色教育基地、湟源县烈士陵园等),创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红色教育模式,让红色基因在乡村少年心中扎根。“云端”学党史,红色知识入人心:开通“红领巾学党史”线上平台,利用周末、节假日推送“小高陵艰苦奋斗故事”“湟源解放历程”等本地化红色内容,开展“红色知识抢答赛”“革命歌曲传唱”等活动;组织队员观看《长征》《闪闪的红星》等红色影片,撰写“我的红色感悟”短文,累计收集优秀作品多篇,让队员在“云端”便捷学习党史、感悟初心。“线下”践初心,红色实践强信念:每学期组织1-2次红色研学活动,带领队员前往湟源县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向烈士敬献花篮、重温入队誓词,聆听老党员讲述革命先烈事迹;走进小高陵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小高陵精神展览馆”,体验“种果树”等劳动实践,学习“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小高陵精神;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主题队会,队员们结合收集的湟源本地革命故事,通过演讲等形式,让红色故事在校园“活”起来。





深耕劳动教育

打造乡村实践“成长沃土”


立足乡村学校优势,将劳动教育作为少先队育人的重要载体,让队员在“耕读传家”中体会劳动价值、掌握劳动技能。“红领巾劳动基地”显成效:在校园内开辟“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按中队划分责任田,队员在辅导员指导下种植小麦、油菜、马铃薯等本地农作物,以及白菜、萝卜等蔬菜。从翻地、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全程由队员自主负责,学校定期开展“劳动小能手”“最美责任田”评选,让队员在劳动中学会“春种秋收”的规律,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内涵。收获的蔬菜还会用于学校食堂“爱心餐”,或邀请家长到校与队员分享,实现“劳动育人+生活实践”双重价值。“家务+校园”劳动全覆盖:开展“我是家务小能手”主题活动,制定《队员家务劳动清单》(如扫地、洗碗、整理房间、帮家人干农活等),鼓励队员每周完成3-5项家务劳动,通过“假期劳动打卡”等形式,培养自理能力;在校园内设立“红领巾志愿服务岗”,队员分组负责校园卫生清洁、绿植养护、图书整理等工作,每周开展1次“校园美容日”活动,让劳动成为日常习惯。




践行生态理念

构建乡土生态“育人课堂”


依托东峡乡“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地域优势,将生态环保教育融入少先队活动,让队员成为乡村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与“宣传员”。“东峡河畔”环保行动:东峡河穿乡而过,是队员们熟悉的“母亲河”。学校少先大队定期组织“保护东峡河”志愿服务活动,队员们携带垃圾袋、手套等工具,沿河岸清理垃圾,分类投放至垃圾桶,覆盖全体队员,让“爱水、护水”理念深入乡村。“校园生态”实践探索:开展“节约资源我先行”活动,通过“随手关灯”“垃圾分类”“旧物改造”等行动,打造“绿色校园”,如用废旧纸箱制作“收纳盒”“手工艺品”,用塑料瓶制作“花盆”,培养队员低碳环保意识。“生态+文化”融合活动:结合湟源“生态旅游县”建设,组织队员绘制“东峡生态美景”手抄报”,在校园文化墙,宣传东峡乡生态之美;开展“生态小讲堂”,队员们分享“保护野生动物”“防治水土流失”等知识,让生态理念从校园延伸到乡村。






传承乡土文化

守护乡村少年“文化根脉”


湟源县是“丹噶尔古城”所在地,拥有排灯、皮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峡乡也保留着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学校少先大队深挖本土文化资源,让队员在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非遗进校园”浸润成长:邀请湟源排灯制作技艺传承人、皮绣艺人走进校园,开设“非遗兴趣班”,队员们学习排灯绘画、剪纸、简单皮绣制作;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组织“红领巾非遗展演”,队员们展示制作的排灯、剪纸作品,演唱湟源民间小调,让非遗文化在校园“活态传承”。“文化+手作”创意活动:利用乡村常见的材料(如麦秆、玉米皮、石头),开展“乡土手作”活动,队员们制作麦秆画、玉米皮编织品、石头彩绘,作品不仅在校园展览,还会作为“乡村礼物”送给来访的客人,让乡土文化通过手作“走出去”。



未来,东峡乡中心学校少工委将继续立足乡村实际,进一步整合东峡乡红色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活动形式,努力让每一位东峡乡的少年儿童都能在少先队的旗帜下,扎根乡土、向阳生长,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乡村好少年,为乡村振兴、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 | 共青团西宁市委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 | 学起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小课堂来啦!(三)

网络安全宣传周 | 同学,网络安全知识了解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西宁共青团 incentive-icons
西宁共青团
西宁共青团 西宁青少年之家
6505文章数 41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