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在玉米地掰棒子时,手机跳出条短信,128块,教龄补贴。手攥着手机发黏,十六年教龄,每年八块,这钱攒得比晒玉米还慢。
二十年前高中刚毕业,我就进了乡小学。教室是土墙,窗户糊着塑料布,风一吹哗啦响。
县里办民教班招人,我成了代课老师。天不亮骑破自行车往学校赶,车铃一响,村口就晃出几个小脑袋。有回下大雨,娃们的书包泡成了水袋,我咬咬牙,把午饭钱掏出来买新书包。
九十年代工资每月三十来块,买袋洗衣粉都得掰着手指头算。批改作业到后半夜是常事,有回学生塞来个热鸡蛋,才想起那天是中秋。2001年接到清退通知,这才明白“代课”俩字,原来连个正式名分都换不来。
村里小学早盖了新楼,装了电脑,可我的存折,得等六十岁才慢慢进钱。昨天去银行取钱,柜员扫了眼说“就这点?
”,我盯着存折上歪扭的数字,忽然想起最后站讲台那天。
教室后排的娃一个个站起来鞠躬,阳光从窗缝漏进来,粉笔灰在光里飘,像撒了把金粉。省里文件说我们是“历史遗留问题”,可这问题拖了二十年,才有人想起管。隔壁张老师得肺癌那会儿,补贴还没影,人就没了。
前天集上碰见以前的学生,他说现在城里老师一个月工资,够我当年干十年。
钱虽不多,银行小妹说这账户能领到八十岁。摸着存折封皮磨破的角,想起土操场上跑早操的娃们,好像也没白熬。
安徽有民办老师更憋屈,在省外打工缴了社保,认证都过了,补贴就是领不到。中央文件说补的是教龄,和社保有啥关系?
政策卡这儿,老教师们急得直跺脚。2025年了,还有人卡着“历史账”不放。教龄是白熬的夜,是泡湿的书包,是热乎的鸡蛋,咋就成了“遗留问题”?
有老教师算过账,十六年教龄每月才一块多,够买根冰棍不?可这钱是个念想,是当年站讲台的“凭证”。
政策落实像拧水龙头,有的地儿拧得快,有的地儿拧得慢。
张老师没等到,说不定还有更多人等不到。
现在村里娃上学条件好了,可当年的代课老师们,头发白了,腰弯了,就盼着政策暖点,别让“历史账”再拖了。
想知道更多老教师补贴动态?
点个关注不迷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