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体面地工作,让学生在被尊重的环境里长成自己最好的模样。这或许是我们这代“不安分”教师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作者 | 何 玉 (00后教师)
今年暑假值班表一贴出来,我便向校长出示了手机上市教育局“寒暑假不得安排教师值班”的通知。这样的场景在我和同龄教师中并不罕见。当“‘00后’教师整顿职场”的标签漫天飞时,我更愿意解读为“00后”为改革僵化教育提交了一份方案。
我们的较真不是对责任的逃避,而是对教育规律最朴素的捍卫。美术教师拒绝周末陪领导“艺术采风”,直言“备课改作业才是正经事”——这不是对领导的不敬,而是对“教师主业是教学”的清醒认知;体育教师对“每日运动安全报表”提出异议,强调“操场时间比表格更重要”——这不是抵触管理,而是对“教育应回归实践”的坚持。教师法明确的带薪休假权、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在我们眼里不是文件里的文字,而是必须落地的职业尊严。
我们“对抗”的是那种“教师万能化”的错位要求:既要盯学生早餐是否吃饱,又要统计家长电动车充电情况,还要在暴雨天去村口拍防溺水宣传照……课堂时间被杂事切割得支离破碎,我们说“不”是想让教育回归常识:教师该像教师,课堂该像课堂。
这份敢言并非任性,而是时代托举的从容。物质丰裕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不必重复父辈“有份工作就谢天谢地”的生存焦虑。如今,乡镇教师岗位能引来优秀毕业生,在线教育、教育公益等新赛道持续拓展,职业选择的丰富性让我们得以对不合理要求说“不”而不必担心生存危机。更重要的是,平视世界的成长经历让我们默认工作是合作关系而非依附关系,与学生相处时我也会告诉他们:“老师要管你们学习,也需要下班后陪伴家人,咱们要互相尊重。”这种平等思维恰是对“教师应24小时待命”陋习的温柔反抗。
有前辈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吃不得苦”,可他们没看见为设计跨学科课程我们熬到深夜改方案;为帮助特殊孩子学会跳绳,我们汗透衣衫陪练百遍;为凑齐学生实验器材,我们默默从工资里挤钱……我们吃的是“为学生成长的苦”,反感的是“形式主义的苦役”。
在我们的意识中,健康的教育生态不是一代人的独角戏,而是需要管理者、老教师与年轻教师双向奔赴。
学校管理者得算清“三本账”:法律账,别让“克扣带薪休假”“摊派非教学任务”踩了法律和政策的“红线”;效益账,看看多少时间耗在了签到签退、会议记录这些虚功上;人心账,我们追求的从不是特权,而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公平,是专业价值被看见的尊重。
老教师要尝试做一名“倾听者”。一位教龄30年的班主任,起初不解徒弟总在课后跟学生闲聊,认为是不务正业,直到偶然看到聊天记录里藏着学生无处倾诉的心事。两代教师的差别不在敬业程度,而在表达方式:我们用短视频记录教学日常,用思维导图设计班会,这些尝试需要的不是否定,而是“试试看”的包容。
我们自己也在成长中沉淀。那个质疑暑假值班的我,后来带着同事整理出《教师权益手册》;那位反对纸质报表的体育教师,研发出“运动打卡小程序”替代重复劳动。我们在实践中渐渐地明白,真正的改变不是砸掉旧规矩,而是用专业能力建立新秩序——就像一位同行说的:“吵赢一场架,不如上好一堂课。”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互相成就,老一辈教师用坚守筑牢教育的厚度,新生代教师用锐气拓展教育的宽度。当校园里既有“捧着一颗心来”的赤诚,也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既有“十年树木”的耐心,也有“去伪存真”的清醒,这样的教育生态才能长出参天大树。让教师体面地工作,让学生在被尊重的环境里长成自己最好的模样。这或许是我们这代“不安分”教师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作者单位系云南省禄丰市第一中学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