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的小伙子潘杰出现在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这档相亲节目中。
凭借低情商宣言“在座的女人包括我妈都一文不值,只有我最重要”引得全场哗然,遭到所有女嘉宾“一致排斥”,节目播出后更是引发公愤。
有记者线下去采访潘杰父母才得知,送潘杰去上相亲节目是因为在线下父母早已经给潘杰安排了59次相亲。
可每一次相亲见了几面之后女方就突然消失,不再联系。
这是不得已才把儿子送上节目去相亲,没想到又以失败告终还引发社会讨论。
面对儿子的相亲失败,老两口百思不得其解,不相信竟然没有一个女孩子能看上自己的儿子,还扬言一定要给儿子找到对象。
老两口膝下就这一个独苗,从潘杰出生那刻起就被家里人千般爱万般宠。
潘杰小时候品学兼优,初中沉迷游戏导致学业荒废。父亲常年在外,独留母亲一人抚养潘杰。
母亲面对痴迷游戏的儿子不知规劝一味放纵,让潘杰在成长的道路上逐渐迷失自我,变得自私自利还愈发目中无人。
有时甚至丝毫不顾母亲身患病痛,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拳脚相加……
都说爱情让人盲目,原来亲情也会“致盲”——潘杰父母看不到自己儿子的问题,一味包容溺爱让他放纵成今天这个样子。
因为父爱的缺位,再加上母亲的低姿态养育:
母亲随时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满足任何不合理的要求甚至纵容儿子打骂自己;
才让潘杰娇纵放肆看不到母亲的辛苦养育甚至瞧不起所有女性。
只能说造成今天的局面,是潘杰父母在他童年时期教育失败后埋下的每一颗隐雷,都在他成年后一一爆炸。
是他们自认为对的养育方式把潘杰“捧”成了“巨婴”,然后把这个“巨婴”推向社会。
像潘杰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以别人的生命作为陪葬品:
48岁海归男子依赖母亲退休金度日,母亲身患尿毒症也拒绝自立,最后被告上法庭。
著名的“公交车坠江”事件,就是“巨婴”刘某因错过站点与司机争执,导致车辆失控坠江,车上15人无一生还……
何为巨婴
“巨婴”指的是心理滞留在婴儿时期的成年人。
他们是一群患有心理疾病而不自知的群体。
巨婴一词最早由我国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巨婴症》一书中提出,武志红认为,“巨婴”是指生理上成年但心理发展水平仍停留在婴儿阶段的个体。
哈佛心理导师加藤谛三,这样描述“情绪巨婴”:
作为成年人的个体,却无法拥有成年人的情绪。当你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他时,他的情绪比一个三岁孩子更不稳定。
“巨婴”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
1、共生心理:巨婴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认为“你我不分”,如母子共生、夫妻共生。
例如,成年子女在经济或情感上过度依赖父母,父母也以“共生”之名干涉子女生活,导致家庭界限模糊。
2、全能自恋:婴儿早期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需求应被无条件满足。
成年后表现为极端自我中心,不接受质疑或挫折,一旦需求未被满足,可能引发暴怒或抑郁。
“巨婴”的形成:错误的教育模式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如果孩子第一次打骂身边的养育者,养育者不引起重视还引以为傲,长此以往他也只会挥舞自己的拳头。
如果孩子第一次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并以哭闹倒地威胁,得到一次满足那么就会有下一次。
巨婴的形成通常是源于原生家庭错误的教育模式:
1、过度溺爱与保护: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婴儿期过度满足孩子需求,导致孩子未经历“恰到好处的挫折”,无法发展出独立人格。
2、父亲角色缺位:家庭中夫妻关系让位于亲子关系,父亲未能参与教育,导致母子共生关系固化。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当“巨婴”被看见,也许正是一个好的开始
巨婴心理可能导致规则漠视、推卸责任,甚至形成“互害型社会”。
巨婴在职场和婚姻中易受挫,最终可能退行至啃老或封闭状态。
虽然没有谁会愿意为另一个人的错误买单,但如果一个人的错误会危害到他人甚至社会。我们就应该警醒,在悲剧发生之前就扼杀源头。
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一个家庭的认知也是有限的。
但当一个社会中心理、教育、交通、医疗等各个行业都引起重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那么1加1就会大于2了。
当一个人身体生病了,医生首先要做的是找到病因,其次才是治疗。
当一个人的心生病了,他唯一能做的事是被周围人“看见”。
-The End - 作者-江河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