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庐江县十八桥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为了给孩子们上好科普课,学校的老师们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有趣科普课 学生超级爱
4月7号,记者来到庐江县十八桥小学的时候,正赶上一堂主题为“明亮与黑暗”的科普课。课堂上,老师把每五六个学生分为一组,并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盲盒”。
庐江县十八桥小学 教师 童婷婷:这个盲盒上面有封条,盲盒里面有东西。
以组为单位,孩子们首先要通过侧面的观察孔,看看盒子里有什么?
实验的第二步,撕开盲盒上的遮光条后,再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
第三步,借助手电筒的光照,再来观察。
教师 童婷婷:第一次是因为里面光线太暗了,所以我们看不见,第二次撕开了遮光条以后,虽然有光照了,但是光照不是很足,所以看得有一点点清楚,但是存在模糊的现象。第三次是因为全部打开遮光条,并且有手电筒的辅助,所以光线是非常充足的。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里面真真切切的物体。
此外,还可以探究手电筒放置的高低与光斑大小的关系。
教师 童年年:通过此项实验我们能探究出一个科学道理,就是说,我们的手电筒离我们的黑色卡纸越近的时候,我们的光斑是越小的,反而它的亮度是越亮的;当手电筒离我们的黑色卡纸距离越远,然后(形成的)光斑越大,但是这个时候的亮度反而是最暗的。
动手又动脑 探索科学奥秘
通过观察“盲盒”,来让学生们探究“明亮与黑暗”的科学奥秘,这样的科普课确实很有趣。老师们给孩子们设计的有趣的科普课,还有不少。
在另外一间教室,庐江县十八桥小学的柯敏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一堂主题为“摩擦起电”的科普课。实验一开始,把一些塑料泡沫小球,倒入透明的瓶子里。
在同学们好奇的目光中,老师把在头发上摩擦过的PVC板,靠近装有塑料小球的瓶子。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摩擦起电”的概念,柯敏又让同学们现场撕下一些小纸片,再给每位同学发放PVC吸管,让大家把吸管在头上摩擦之后,慢慢靠近小纸片。
教师 柯敏:就是比较简单的摩擦起电,通过将物体摩擦,使两个物体产生电荷,起了静电之后,有吸附能力,吸附轻小物体。
通过动手又动脑的有趣实验,同学们对“摩擦起电”现象的认识更深刻了。
为了给同学们上好科普课,学校还专门辟出占地近500平方的劳动实践基地,并命名为“童耕乐园”。
持续上好科普课 面临困难也不
通过记者的探访,我们看到了,好玩有趣的科普课,确实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不过,记者也了解到,想要教好科普课,并不容易,当地学校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庐江县万山镇中心学校十八桥小学 党支部书记 校长 陈春林:目前在校生是615名,校园占地面积是近44亩,目前是我们庐江县占地面积最大,也是在校生规模最大的一个乡村小学。
陈春林告诉记者,说到科普课的教学,他们主要面临着两方面的困难,一是缺乏专业的科普课老师。
第二方面,就是科普器材和实验材料等的缺乏。在学校的科学实验室里,记者看到,这的设备确实不多。
因为缺少科普器材和实验材料,平时,老师们为了上好科学课,也是想尽了办法。采访当天,“明亮与黑暗”和“摩擦起电”两节主题科普课中的很多材料,就都是老师们自己准备的。
小的实验还好办,如果遇到稍大一点规模的,老师们就束手无策了。面对这些困难,学校也希望,能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
为了给孩子们上好科普课,庐江县十八桥小学的老师们,确实开动脑筋,想了很多创意和办法。但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目前仍面临着专业科普老师师资不足,科普器材、实验材料缺乏等方面的困难,在这里,也希望大家都能多关注农村校园,通过爱心汇聚,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科普教育。
安徽经视记者报道
编辑:李梦祝
责编:左开勋 容一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