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昆虫时,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于我而言,是草丛里的蚱蜢,是夏天的萤火,是举着大刀的螳螂,是阴天低飞的蜻蜓,是威风凛凛的天牛……宁波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兼具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特征,昆虫种类丰富多样,如蜻蜓(含豆娘)、蝴蝶、飞蛾、螳螂、竹节虫等,而昆虫的发现之旅更是充满自然意趣。
特别策划
神奇昆虫在宁波
彩裳蜻蜓发现记
▲斑丽翅蜻 摄影:张海华
斑丽翅蜻属于蜻科丽翅蜻属,它的翅膀以琥珀色打底,在阳光下看起来很像金色,同时有很多醒目的黑褐色斑纹。它飞行的姿势很特别,与其说像蜻蜓,还不如说像蝴蝶在飞。这种蜻蜓有个好听的俗名,叫做 “彩裳蜻蜓”。
豆娘的“水上婚礼”
▲褐斑异痣蟌的“婚礼” 摄影:张海华
蜻蜓也好,豆娘也好,都是属于蜻蜓目的昆虫。豆娘是一个俗称,正式的名字叫做 “蟌”。我在宁波境内见到过好多种豆娘,甚至还拍到了不少它们的“婚礼”。这些 “婚礼”仪式,主要在水上或水边进行。
玩迷彩的“枯叶蝶”
▲停歇在树干上的蒙链荫眼蝶 摄影:雷波
翅膀的轮廓、斑纹看起来像枯叶的蝴蝶有不少,在宁波就起码有十几种,而真正被命名为 “枯叶蝶”的,只有枯叶蛱蝶。其他如美眼蛱蝶、黄钩蛱蝶、琉璃蛱蝶、布莱荫眼蝶、黄荫眼蝶、朴喙蝶、齿翅娆灰蝶等,翅膀也有枯叶(或树皮)般的伪装效果,能帮它们隐身于自然环境中,不被天敌察觉。
美艳大蛾子
▲长尾大蚕蛾(雄) 摄影:张海华
飞蛾是昆虫纲鳞翅目昆虫,多在夜间活动,喜欢在光亮处聚集,色彩较暗,与蝴蝶有亲近关系,两者均属于鳞翅目。与色彩斑斓的蝴蝶相比,夜间出没的飞蛾可能略显暗淡。但其实,蛾子中也不乏美艳的类型,如大蚕蛾科(也叫天蚕蛾科)的4种蛾子:银杏大蚕蛾、王氏樗蚕蛾、华尾大蚕蛾、长尾大蚕蛾。
不为人知的竹节虫
▲棉管䗛 摄影:张海华
竹节虫又叫“䗛”,跟“修”同音,意为“修长的虫子”。竹节虫是一类以善于拟态著称的昆虫,它们通常夜间出来活动。目前竹节虫是个冷门研究领域,专门对此进行系统分类的人很少。
“潜伏”在身边的奇异螳螂
▲丽眼斑螳的晨妆 摄影:乐佛
宁波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带着孩子关注自然,热衷于自然探索,涌现出大量 “昆虫少年” 与 “博物少年”。在与这些孩子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我们相继发现了宁波罕见的中华怪螳和眼斑螳。
长江文化
针情线意绣华章:长江流域刺绣文化
▲周雪清苏绣作品《百鸟朝凤》局部 图源:视觉中国
中国自古以来素有“丝绸之国”的美誉,长江流域的物候和民俗让生长于兹的刺绣艺术根深叶茂、多样竞辉。中国四大名绣中,苏绣、蜀绣和湘绣均出现在长江流域。从浪漫奇诡、诗情画意到富贵明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刺绣文化让亘古奔腾的长江波光潋滟,使“锦绣”逐渐成为中华文化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代名词。
专题策划
风起慈溪
风与鸟之歌——探访慈溪风电场
▲风机下的斑嘴鸭 摄影:黎明
小家电之都、2024年中国工业百强县第五名、浙江第一县……这些头衔直指一个地名——慈溪。不过,我们的视线并不在此停留。离开喧嚣热闹的慈溪市区,往西北而去26公里,直面杭州湾的浑浊海浪和湿润海风。这里是慈溪风电场,三峡集团第一个新能源项目所在地。
海边的风车“医生”
▲慈溪风电场东起徐家浦闸,西至水云浦闸,属于广义上的滩涂风电场。摄影:黎明
慈溪风电项目自核准算起至今已近二十年,这是三峡集团在新能源领域探索的二十年,也是中国风电迅速发展的二十年。从初闯风电行业的勇敢探索,到如今带头走进升级换代的考验期,三峡风电人勇于担当、初心不改,成为中国风电事业蓬勃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人。
流域映像
黄河纪
▲黄河上游支流。青海果洛州,2023 年 9 月。
摄影:李英杰
黄河是泱泱中华的民族之根,历史之脉,文化之魂。李英杰,这位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摄影家,15年间3次走完5464公里的黄河全程,完成了这部恢宏壮观的《黄河纪》。《黄河纪》共分六个部分:黄河道、黄河景、黄河人、黄河情、黄河工、黄河象。作品实践于具体的生民厚土,以田野调查与摄影艺术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多元一体”东方视觉观的表达探索。
水文化之旅
川江航标:见证长江天险变水上高速
▲川江航道巫峡段,船来船往。摄影:朱云平
2003年6月11日这天,三峡大坝已蓄水135米,我来到狐滩,远远凝望着肃立在水边的红色沿檐式八角亭信号台,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信号台瞬间爆破倒入江中,腾起如滚烟的江浪。如今,已是高峡平湖的川江三峡库区航道,航行状况大为改善,只剩下二十多座信号台仍伫立两岸。
真视听
悟空之悟
《画西游记的男孩》
《黑神话:悟空》
从某种角度来说,孙悟空的形象可以视为一种荣格意义上的神话原型。这只心猿从《西游记》中走来,在故事的流传、改编中,面目多变。他往往在我们不经意间,身影悄然浮现,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带给我们精神力量,重振我们面对生活和命运的勇气。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芳丽 周伊萌
美编:程晓新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5年第2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