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百折不回的毅力,有计划地克服所有困难!在追寻梦想的路途上,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追梦者的执着与坚定。本科期间获得多项省级以上奖项,他叫王晓斌,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20级学生,现已保研至厦门大学。他一路乘风破浪,用汗水与毅力镌刻自己的大学青春。
人物名片
王晓斌,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大学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一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校一等奖学金四次,二等奖学金一次。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国家一等奖、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全国三等奖、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国家三等奖、中国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国赛银奖、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四川赛区二、三等奖、两岸十校“天府建造节”暨西南交通大学第九届建造设计竞赛三等奖、“仙海杯”2022年第四届四川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二等奖。
学海无涯,坚持与策略并重
“学习之路的精髓在于明确目标和科学规划。”自进入大学校门那一刻起,王晓斌便对此有了深刻的了解。怀揣着对知识的无限渴望,王晓斌有条不紊地规划着自己的学业生涯。他善于将长远的目标拆解为短期的小目标,“计划安排需要张弛有度,不能刻板僵化,需要给出一定的调整时间。”每个人的学习计划各有差异,在计划的制定上,王晓斌更倾向于以周为单位,每到周末,再细致地回顾过去一周的学习轨迹,根据实际情况微调下一周计划。
面对繁重的学业和研究,王晓斌总能游刃有余,高效地完成每一项任务,这不仅得益于他制定的周密的学习计划,更在于他对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王晓斌深知,课堂内容虽为重中之重,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却如同为知识之树浇水施肥,亦是不可或缺的。课前,他总是提前翻阅教材,预习当天课程内容,捕捉专业内容的关键与难点,并带着自己的疑问步入课堂,听老师讲解的同时,仿佛是在与知识进行深度对话。而课后,王晓斌则会精心打磨着刚学到的知识。他会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与老师、同学探讨交流,请教自己不懂之处。但王晓斌也明白,请教他人虽好,却不可过度依赖。“有问题去请教他人固然是好事,但在学会向他人请教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自主思考。”他常常这样说。在他看来,真正的学问,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每一次的请教,都是为了更好地引发自己的思考,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为了更深地挖掘知识的内涵。
王晓斌参加国奖答辩
王晓斌的保研之旅可谓历经波折与挑战。鉴于所在专业的激烈竞争态势,加之自己的绩点成绩并非居于首位,起初,保研的念头并未在他的心中萌芽,但是在许康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在今年八月份的时候才下定决心准备保研。尽管彼时保研名额尚未尘埃落定,且已错过了夏令营,但他的心中难免交织着丝丝忧虑。直到九月份,他仍在保研与考研之间,力求两手准备,稳扎稳打。
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以及学科论文撰写,这一系列的努力为王晓斌的保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准备保研时,他倾注心血于个人作品集的整理上,“我的作品集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准备和修改,从字体类型和大小都需要精心准备。”王晓斌坦言,他并非一开始就游刃有余,而是通过广泛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博采众长,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集整理,再结合自身特色,对自己的作品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打磨。谈及复试的准备,王晓斌表示,自八月起至保研结束,他每日清晨都会投入英语面试的准备之中,无论是口语面试的模板演练,还是英语论文写作与阅读能力的提升,他都一丝不苟,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同时,对于专业内容的面试,他也同样全力以赴,精益求精。
幸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在距离预推免网上录取时间不到两天时,王晓斌在厦门大学的预推免排名中位列第九,能否顺利进入厦大仍是一个未知数。当许多人已在九点前完成了录取流程,王晓斌一直等到十一点。等待的过程充满了焦虑与不安, “幸运的是,我等到了。”
清晰定位,谦逊为先
在探索自我与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王晓斌以“清晰定位,谦逊为先”为目标,不断挑战自我,勇于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谈及参与学科竞赛的初衷,王晓斌坦诚地表示,这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直观感受与其他高校学生的差距所在。在竞赛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了不同学术思维的碰撞。对王晓斌而言,每一次竞赛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他得以快速提升学科能力,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
王晓斌参加竞赛制作模型
在竞赛的历练中,王晓斌展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他主动学习专业相关的建模软件,通过网络资源不断精进,直至熟练掌握;为设计出更具创意的作品,他广泛借鉴网络上的优秀作品,拓宽视野;在专业学习上,他深入研究论文和技术文献,不断深化专业知识。这份持之以恒的学习热情,让王晓斌在竞赛中屡创佳绩。
团队的力量,在于每个成员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为之付出努力,团队的成功离不开每个团队成员高效的协作。在竞赛团队中,王晓斌既是统筹团队的队长,也是并肩作战的队员,他明晰不同角色所承载的责任。作为队长,王晓斌尽职尽责,确保每位队员的任务合理分配且按时完成;作为队员,他积极配合,乐于助人,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他的团队里,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技术骨干专注于学科前沿与技术革新,审美艺术突出的成员则负责视觉呈现与美化工作。在广联达竞赛中,面对全新的BIM软件挑战,团队成员迅速分工,技术骨干负责软件设计与建模,艺术思维活跃的成员则专攻PPT制作与渲染方面,这种精准的团队定位以及分工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激发了团队成员的潜能。
面对竞赛过程中的荆棘与坎坷,王晓斌强调团队沟通的重要性。当遇到软件操作瓶颈、排版效果不佳等问题时,他鼓励并以积极态度引导队员,而非简单责备。在PPT制作遇阻时,团队加强沟通,确保风格统一;在策划书撰写上,面对分歧与逻辑不协调,他们主动与老师沟通,组织讨论,力求内容详实、逻辑清晰。王晓斌分享到:“竞赛冲刺阶段,我们保持每两小时一次的交流频率,确保信息畅通,问题及时解决。”
这一系列的竞赛经历,王晓斌收获颇丰。不仅学科能力得到飞跃,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定位自我,如何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何在成功与失败面前保持一颗谦逊的心。这些宝贵的经验以及思维方式,为他在保研复试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专业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王晓斌深谙此道理,城市的大街小巷,则是他的的另一场“修行”。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探访实地建筑,去了解建筑落地之后具体样子,能够为学业上的困惑提供一些帮助,王晓斌说。即便学业负担沉重,王晓斌依然能够游刃有余地平衡生活与学习。运动也不失为一种释放压力的好方法。“当压力得到缓解后,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王晓斌说。
保研之路,漫长且崎岖,其间的挑战不容小觑,更不容半途而废。王晓斌在谈及准备阶段时,着重强调了自我定位的重要性。他建议,首先要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目标、优势与不足,而后全身心地投入自我提升之中。他提倡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积极向老师求助,以此来消除保研路上的信息不对称,为自己铺就一条更为平坦的道路。而择选目标院校宛如棋局对弈,他强调,要根据自己的愿景、学术兴趣,以及自身实力,分层布局,谨慎落子。这不仅是对策略的考验,更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把握。
回首过往那一段充满挑战与奋斗的漫长之旅,王晓斌的心中感慨颇多:“当初决定走这条路时,也想象过失败,但是全力以赴总是没错的。”在这条道路上,他收获了他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力量:家人在他背后那份始终如一的默默支持与鼓励,让他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感受到温暖的依靠;老师在学术道路上给予他的精准点拨与悉心指引,使他知识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同学们一起并肩前行、相互激励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他坚持走下去的动力源泉。
大学生涯即将画上句点,但王晓斌的眼中却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虽然前路未知,但他对自己的专业充满热情与期待。“希望我未来能够坚守自己的专业领域,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王晓斌说。
作者 | 钟艺 吴静 郭静雯
编辑 | 郭静雯
编审 | 陈彧 雷为尧
为优秀的西瓜籽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