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这档节目,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从2002年开始20多年的时间里,为我们讲述了数百位人物的精神故事。
这其中有这样一个人,他长着一张老外脸,却经常自豪地说自己有一颗“老内心”。
他就是,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美籍教授潘维廉。
时至今日,潘维廉已经在中国生活了整整37年。
习惯了中国“方便”的他,偶有“出国”,都会觉得非常苦恼:感觉像回到了20年前。
一个老外为何能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他和中国有着怎样的缘分?
![]()
1990年,潘维廉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为工商管理硕士上课
遇见厦门&福建“第一”
出生于1956年的潘维廉,现年69岁。
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他,在中国已经生活了37个年头,比他在家乡美国生活的时间还要久。
作为早期来中国的外国人代表,潘维廉定居在福建厦门。
而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也创造了很多个福建“第一”的记录。
第一个定居厦门的外国人;福建省第一个获得“永久居住权”的美国人;也是我国高校MBA课程最早聘请的外籍教师之一。
而这种种“第一”的背后,则源自于他和厦门的奇妙缘分。
如果时间回到40年前,彼时的潘维廉一直还认为,自己是个不太可能会来中国的人。
先不说他父亲曾是美国军人,从朝鲜到越南,和中国素有“积怨”。
就连他自己都曾在美国空军服役,还曾被派遣到中国台湾省。
但也恰巧是这趟台湾省之行,让他第一次与大陆产生了联系。
![]()
潘维廉和儿子们
那时的他对于被“送”到中国台湾省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这也并非他的本意。
他的长官为了开解他,告诉他中国人多,世界上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他不听,还反驳说:我家就是四口人,难道里面也有一个中国人?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潘维廉第一次对海峡对岸的大陆有了解。
从厦门飘过海岸的气球,带来了大陆的宣传单,飘散在街头各处。
“不准看”的禁令,也抑制不了一个20岁少年的好奇心。
他不仅看了“信”,还清楚地认识到了一个谎言:对岸是和台湾省长得一样的人。
这是他与厦门的初次“相遇”,也是他大陆情缘的起源。
从那个时候起,他的脑海里开始萌生出了一个念头:未来有一天,他想要真实地到对岸去看看。
可惜的是,当他真的踏上大陆的土地时,已经距离当时过去了好几年。
这也一度成为了他的遗憾:没有早点来。
![]()
潘维廉在新疆
见证25载变迁
1988年,潘维廉终于下定决心来到了中国大陆。但回忆起初到厦门的经历,他感叹确实处处是“挑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厦门的一切都还是起步,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是很完备。
所以初到这里时,潘维廉一家人便深受困扰。
首先就是水电问题。
不仅经常停水停电,还有电压不稳的困扰。
那段时间,隔一段时间跑到香港修理烧坏的电器,是他生活中的家常便饭。
其次还有出行的问题。
当时的厦门只有3条公交线,公交车的环境也非常不好。
于是他便准备买辆三轮车,然而当他兴冲冲地跑到店里,老板娘却不卖给他。原因是担心他用车来拉客赚钱。
![]()
潘维廉和家人在厦门
事实证明老板娘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当他让自己任职的厦门大学领导出具了证明,终于买下车回去的路上,就有路人拦住他问:到xx多少钱。
虽然刚开始的历程不算美好,但短短几年间厦门的变化,却让潘维廉感到十分震惊和高兴。
他兴冲冲地和美国的亲人朋友分享,他感受到的中国大陆的变化。
却被泼了一盆冷水,说他看到的只是经济开发区的厦门,中国大陆的西部必然不是这个样子。
不服气的他,果断又买了一辆车,带着家人门开启了环游半个中国的旅行。
30年前的中国大陆,很多道路建设还不完善,尤其缺乏道路标识,这样他的出行遭遇了不少曲折。
不认识路的他,一路上走了不少弯路。以致于他的这趟旅程花了整整三个半月的时间。
不过这一路上的见闻,他也深刻地感受到一件事:再偏远的地方,中国政府都会花钱修路、建学校、建医院。
![]()
潘维廉
时间转瞬,很快来到了2019年。潘维廉清楚地感受到,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决定再走一次“西行”路,看一看中国25载沧桑变迁。
不过这一次,他组织了一个车队,还带了摄影摄像和司机。
几乎一样的路线,同样纵横18个省市。但这一次,他的车队只用了32天,就走完了25年前走了三个半月的路线。
这让他觉得,自己在中国生活了这么多年,却似乎越来越不了解中国:变化太大了。
“不见外”的老潘
三十年多的时间,潘维廉成功把自己从“老外”变成了“老内”,成了周围很多人口中亲切得“老潘”。
他还写下了几十本书,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城市和文化,还有他感受到的日新月异的变迁。
2018年底,他的最新著作《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出版。
这本书被厦门大学的领导寄到了北京中南海,令人意外的是他竟然收到了回信。
2020年5月,在2019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中,潘维廉喜获荣誉。
事后他接受采访,问到获得荣誉的感想。他回答:不是我感动了中国,是中国感动了我。
的确回忆起当年在种种不便中,他依然选择留在中国的原因,就是因为处处被感动着。
比如,刚在厦大任教时,当时在学校食堂吃饭,是需要饭票的。但他一个外来人员,当然没这种东西。
同事老师们便纷纷把自己的拿出来,慷慨的送给他。而他后来才知道,对他伸出援手的同事们,很多自己的饭票都不够用。
![]()
潘维廉在云南
还有一次,他外出在路上时,不慎弄丢了自己的包。包里除了两个月的工资,还有护照和学校的教学资料。
他急得满头大汗时,一个裁缝及时把包送了过来。
他想表示一下感谢,裁缝却怎么也不愿意收下谢礼。
等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找到裁缝时,才得知对方身患癌症,已经过世了。
而且裁缝还有一个遗腹子,在他离开几个月后才出生。
就是这些善良的人,让潘维廉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找到了难得的归属感。
也让他从原本计划的暂时停留一年,到再留一年,再留一年...到最后将中国变成了“第二故乡”。
1992年他获得福建省第一张“中国绿卡”,他在厦门大学的教学工作,也做的如火如荼。
30多年过去了,在写书写信之余,他也开始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自己和厦门的一点一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实为中国“代言”。
参考文献:
美籍教授潘维廉的中国情缘,新华每日电讯,2023-06-27
潘维廉:世界如何读懂中国,中国新闻网,2025-01-14
对话潘维廉:"不见外"的内心装着中国和世界,中国网,2023-08-1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