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6月28日正式通过上交所上市委会议审核后,整整18个月零16天的时间过去了,肯特催化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肯特催化")终于等来了期盼多时的进入注册关的结果。
在2023年2月28日就递交了上市申请,已历经近两年的时间,迄今还未走完审核和注册的流程。
事实上,这并非是肯特催化首次资本之旅,早在2016年6月17日,其就曾在股转系统挂牌,2020年7月30日起终止挂牌。
回溯其上市之路,早在2020年12月7日,肯特催化与国金证券签署了辅导协议,经历了六期辅导后,2022年11月18日,肯特催化就提交了上交所主板IPO申报稿,当年10月21日,证监会对其提出了反馈意见,在A股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后第八天,其又平移申报至交易所。
慧炬财经注意到,肯特催化此次IPO前期审核速度相当之快,仅经过了一轮问询,从递表起算也仅花费了4个月时间就获得了走上上市委会议的上会机会,这个速度在彼时的上交所前期审核中,已经是颇为快速的存在。
难以想象的是,过会后其注册之路极为漫长,与其同日递表的上交所主板企业中,拿到批文的共有九家,大部分均已成功上市。
对比来看,肯特催化可以说是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虽然经过了漫长的等待,但好在肯特催化成功获准了提交注册,但提交注册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证监会的注册环节门槛依然高企,虽然近期提交注册申请的企业都无一例外顺利拿到了IPO批文,但只要一天未拿到批文,肯特催化还要持续担心一天,毕竟其业绩下滑十分明显。
在最近一年中,肯特催化2024年营收继2023年下滑了17.53%后再次出现了下滑,不过幅度较小不到10%仅为7.40%。
据肯特催化日前更新的2024年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中,其实现营业收入6.17亿元,同比下滑7.40%,扣非净利润8416.81万元,同比增长了4.03%。
而在此前的2023年中,肯特催化就已经出现了营收扣非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局面,分别下滑了17.53%和20.28%。
营收持续下滑,如何印证业绩具有稳定性将是一大难题,虽然其营收下滑未超过50%,但在过会后827新政出台的大背景下,监管层对于过会后业绩下滑的企业放行更加审慎以待,重点关注的是是否会对经营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而这也成为了肯特催化过会后迟迟难以进入注册关的主因之一。
不可否认,肯特催化在2021年和2022年确实保持了高速增长。
招股书显示,在2020年至2022年的报告期内,肯特催化营业收入分别为4.86亿元、6.36亿元、8.08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6831.43万元、8298.23万元、1.01亿元,三年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8.95%,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也是达到了21.88%。
尤其是在2022年,肯特催化扣非净利润就一举突破了亿元大关,高达1.01亿,同比飙升了22.30%;不仅如此,其营收也是达到了8.08亿元的规模,同比增长了27.02%,肯特催化2020年到2022年业绩算得上具有成长性。
然而,肯特催化业绩的高成长并未在2023年得以持续。
在2023年2月28日提交IPO申请并被交易所受理后,2023年第一季度营收就下滑了18.64%,扣非净利润更是下滑了43.80%,全年营收、扣非净利润分别下滑了17.53%和20.28%。
随着2024年营收、扣非净利润分别落定在6.17亿元和8416.81万元,这也使得肯特催化2022年至2024年三年间营收复合增长率为-12.61%,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8.93%,双双出现了负增长,较之2021年至2023年间营收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的2.35%和-1.26%已是大幅下滑。
还未上市,最近三年间营收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双双下滑,这就不得不让人担心肯特催化业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何。
而肯特催化最近一年扣非净利润仅为8416.81万元,已是低于最新主板不低于一亿元的上市新规,虽然已过会企业适用旧规则,但扣非净利润不足亿元,将大大削弱其上市的成功性,能否成功获得证监会的注册同意还有待观察。
虽然此前宏工科技在预计2024年营收扣非净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还是成功拿到了批文,但这并不意味着肯特催化就具有可比性。
实际上,宏工科技IPO能在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下依然获得注册,其业绩的规模化效应是不容忽视的。
毕竟2024年其预计的营收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2.23亿元和2.19亿元,虽分别大幅下滑了30.49%和27.55%,但胜在规模化效应比较明显。
对比来看,肯特催化2024年营收扣非净利润分别仅为6.17亿元和8416.81万元,业绩规模明显偏小。
而肯特催化在营收下滑的背后,风险暗藏。
首先是应收账款急剧增加,2024年上半年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1.38亿元已经超过了2023年全年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1.3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由2023年的20.00%骤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46.49%,应收账款的期后回款更是由2021年的99.94%,经由2022年和2023年的99.30%、96.36%,走低至2024年上半年的87.24%。
随之而来的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2023年的12,623.35万元,大幅走低至2024年的9,561.24万元,同比下降了24.26%。
按照主板的上市审核要求,最近两年营收持续出现了下滑,业绩难言具有稳定性,且扣非净利润规模又难以达到最新上市新规的一亿元标准,肯特催化IPO要想拿到批文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是否会获得监管层的放行拭目以待。
毛利率持续下滑了四年
研发投入比近乎垫底同行
不得不说的是,肯特催化在营收持续下滑的同时,却是其毛利率在近几年中的波动下滑。
2019年的高毛利率,肯特催化闯关A股上市的重要依仗之一。
在2020年之前,凭借在转移催化剂领域较高市场占有率优势,其毛利率接近40%。
据肯特催化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间,肯特催化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6.49%、29.57%、27.71%、26.48%、26.23%。
但从2020年开始,肯特催化的毛利率开始一路走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在2023年中,肯特催化综合毛利率更是进一步走低,当期综合毛利率仅为26.23%,这也创下了肯特催化自201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6月8日,彼时正在主板拟IPO队伍中接受问询审核的肯特催化,在回复上交所对其短期内毛利率下滑的风险质疑时,其曾表态"毛利率会出现一定波动下滑风险较小。"。
但随着2023年财务数据的出炉,其综合毛利率还是出现了下滑。
肯特催化没有想到的是,所谓"毛利率下滑风险较小"的说法却遭到下滑的现实打脸。
当时间进入2024年,肯特催化综合毛利率的下滑趋势有了一丝缓解,回升至27.04%,但依然未能达到2019年时的最高值水平。
众所周知,毛利率是最能体现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性指标之一,肯特催化毛利率整体上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无疑凸显了其成长性风险。
而有关肯特催化毛利率的问题在问询中也是遭到了监管层的诘问。
在彼时的证监会反馈意见中,监管层就要求说明综合毛利率的波动的原因。
到了首轮问询中,上交所又对其毛利率下滑的风险表示了忧虑。
除了毛利率整体走低透露出的上市隐忧外,肯特催化在研发费用投入指标上很难证明其技术具有先进性,注册环节可能面临的难题更大。
毕竟研发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技术优劣,同时也是反映出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而主板都是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肯特催化研发投入比上明显低于行业平均值,很难说具有技术领先优势,这让其IPO结果的不确定性暗藏。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肯特催化研发费用分别为1,642.52万元、1,953.53万元、1,709.60万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2.58%、2.42%、2.57%,三年研发费用总和5305.65万元,且占营收比整体上下滑,复合增长率仅为2.02%。
纵然主板企业并不像创业板那样更加注重强调创新性,但如此低的复合增长率水平不由得不让人质疑其技术实力。
另外,与同行可比企业相比,肯特催化研发投入占比在上述期间内也是垫底同行。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同行可比企业的研发投入比分别为4.32%、4.86%、5.24%。
时间进入2024年上半年,肯特催化当期的研发费用仅为871.25万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仅为2.93%,而同期可比企业的研发投入比平均则达到了5.59%。
肯特催化在招股书中声称,凭借较雄厚的研发实力及质量管控能力,在相转移催化剂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但如此低的研发投入,肯特催化自述的雄厚的研发实力底气从何而来?
众所周知,主板的定位是支持相对成熟的企业融资发展、做优做强,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更是应对市场竞争的关键。
而肯特催化研发投入比远低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且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仅为2.02%,相对较低的研发费用,这也让人怀疑其能否支撑起业绩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研发投入是衡量企业技术实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若长期投入偏低可能影响到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也会使得监管层更加审慎以待。
而无论是下滑的毛利率,还是捉襟见肘的研发投入,这些都是对肯特催化IPO的拷问,也是继业绩不稳定后第二大制约其IPO前进的重要问题。
典型夫妻店企业 一股独大
妹夫任职董秘表弟还是副总
事实上,作为一家夫妻店企业,肯特催化公司治理是否健全有效也惹人高度关注。
从股权结构和管理机制上看,肯特催化是一家典型的"夫妻店"。
招股书显示,肯特催化实际控制人为项飞勇、郭燕平,合计控制70.06%的股份。在肯特催化内部,项飞勇担任董事长总经理一职,郭燕平担任行政副总监。
不仅如此,在肯特催化,公司相关重要职位由实控人亲属担当也是格外惹眼,例如,副总经理兼董秘张志明,其另一身份为实控人项飞勇的妹夫;项飞勇表弟林永平也是任职副总经理,张志明林永平分别位列公司第九大、十大股东。此外,项飞勇妹妹项雪平在公司任职品保总监,项飞勇姐夫徐文良在公司担任监事。
除此之外,针对肯特催化的相关媒体质疑也是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这其中比较惹眼的是财务总监被质疑在前任职单位存在内幕交易。
2023年2月底,在全面注册制改革下,作为拟IPO主板上市的存量企业,肯特催化的相关上市申请被平移至上交所,彼时,在肯特催化递交的IPO申报材料中,其财务总监一栏中,写着的是自然人杨涛的名字。
而杨涛属于肯特催化在2020年12月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前专门从外部引入的高级管理人才。
招股书显示,杨涛,本科学历,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中级会计师。2007年7月至2020年10月,先后在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立信、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汉鼎宇佑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浙农茂阳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审计、财务管理等工作,2020年11月至今,任公司财务总监。
据2018年7月《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王麒诚、杨涛)》([2018]55号),王麒诚、杨涛内幕交易"汉鼎宇佑"的事实成立,王麒诚为《证券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内幕信息知情人,杨涛与王麒诚相识多年,且共同创立公司。杨涛交易"汉鼎宇佑"所用账户资金为王麒诚当日转入,在交易"汉鼎宇佑"前后,与王麒诚有过密切通讯联系。杨涛实际控制的"倪某元"账户空置近10个月时间没有任何交易,在内幕信息形成后,突然转入大额资金并全仓买入,与内幕信息高度吻合,构成共同内幕交易。
但在首轮问询回复中,肯特催化予以了正式澄清——保荐机构经查阅《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王麒诚、杨涛)》([2018]55号)、获取财务总监杨涛身份证件及对其访谈确认等,处罚决定书提及被处罚人杨涛(男,1968年4月出生,住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与公司财务总监杨涛(男,1986年1月出生)系同名并非同一人,公司财务总监杨涛在前任职单位不存在内幕交易。
实控人两名近亲属携手掌控肯特催化是否存在内部治理结构有效性的风险,目前尚难以判定,但可以预测的是,一旦肯特催化IPO顺利成行,迎接它的不仅是4.99亿募集资金的补给,更有实控人一家人的资本狂欢。
而典型的夫妻店家族型企业上市,监管层尤为关注的是企业内控是否稳定、健全,是否会存在上市后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4月,在肯特催化即将正式启动IPO前8个月,江苏毅达通过增资扩股入股持股比例为9.22%,如果此次肯特催化IPO成行,其也将成为最大受益者之一。
苦熬了565天终于获准提交注册的肯特催化,在营收持续下滑的大背景下,能否获得监管层的认可成功拿到批文进而发行上市,慧炬财经将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