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到鲁迅先生,我们不由得会回忆起上学时,在课堂中“单曲循环”着他的经典。
他的作品充满着积极向上和别具一格,在死气沉沉的课堂上,鲁迅先生那种犀利的笔锋和奇特的语句,也让班级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随着时候的推移,一种奇特的现象出现了,鲁迅先生的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可为什么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却越来越喜欢鲁迅先生了呢?
换句话说,是我们越来越喜欢鲁迅先生了,还是他从未离开我们,他的作品不只是反应那个年代,更是为了在未来埋下心火的种子呢?
这就要提到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他身处的背景了。
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是黑暗的、混沌的、艰苦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海内外都是那么波云诡谲,而先生的思想却如明灯一般照亮了远方。
鲁迅先生的文字是那么的刻骨铭心,在那一行行一列列中,我们看到的是《彷徨》、《伤逝》、《孤独者》,但我们也看到了《呐喊》、《白光》、《长明灯》。
那是一个人在至暗时刻有过迷茫和痛苦,但也在斗争中殊死拼搏,英勇无畏。
是一种大无畏的反抗,也是终会拥抱阳光的希望。
而当下的年轻人却也如此,在思想上彷徨,在过程中伤逝,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孤独者;无论是学业的挑灯夜战,还是事业的孤军奋战,时代的压力和艰辛都在不断的折磨年轻人;他们当然需要呐喊、需要白光、需要化作长明灯。
无论是老一辈的的偏见,还是老师、家长以及周围人的歧义,这些年轻人们都默默的承受了一切,在逃避中学会了面对,在沮丧中学会了重来。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是的,鲁迅的文学跨越了时空,在灵魂上给予年轻人共鸣,在精神上给予年轻人鼓舞,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一直站在我们身后,无论是什么挫折和磨难,我们都可以在流血不流泪中高喊:“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矛盾越发尖锐,竞争内卷越发恶劣,生存的道路也没有了尽头。
可这一切的悲剧,都恰好折算在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头上。
老一辈的错误教育误导了无数后生,他们不理解年轻人的痛苦,却不以为然地拿“爱”去绑架和压迫。在新生代饱受了家庭暴力的摧残后,只有鲁迅先生用他的作品,击穿时空的桎梏,为我们申辩道:”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在绝望与痛苦的校园暴力中,老师的麻木不仁,同学的助纣为虐,在懦弱的束缚与恐惧的折磨下,我们战战兢兢的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教导:“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是我们对于欺凌侮辱的最好答复,也是我们突破恐惧,向校园暴力冲锋的信条。
每当付出的辛劳得不到报酬,在阶级的剥削下苦不堪言,社会的阴暗面在张牙舞爪;“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权威之前拜倒。”这是我们向不公和黑暗反抗时,心中默念着鲁迅先生的宣告。
年轻人喜欢鲁迅的原因很单纯,他的个性鲜明,和当下埋没性格的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直率真实,是对虚伪而又浮夸的形式主义最好反击。
鲁迅将如何以年轻人的身份,在迷茫和缥缈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的方法,早已藏在了他文学的思想和文字中,让朝花终能等到夕拾。
况且鲁迅的思想和作品,也为当代的年轻人们带来了欢笑。
在大数据下的网络时代,年轻人需要的不是人模狗样的说教,也不是硬如尸僵的规则。
鲁迅先生的语言还创造了很多诙谐幽默的桥段。
例如在一些弹幕网站,我们总是能看到“鲁迅先生说过”、“鲁迅和我周树人有什么关系”、“救救孩子”等搞笑梗,在这个冰冷而又压抑的社会,年轻人当然渴望最简单的快乐、最率真的娱乐、最直接的宣泄。
比起那些活在世上,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某某某,谁又能不爱虽以凋零,却余香依旧的鲁迅先生呢?
其实这也反应出现代社会,年轻人的快乐是真的很贫乏,巨大的压力和工作量,也让很多孩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叫苦连连,鲁迅先生接地气的思想和作品,却也成了黑暗中为数不多的闪光。
本身就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又凭什么不能在劳累了一天后,用最低成本,去也是最高品格的方式,让自己活的开心起来呢?
三、
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先生的热度高发,也是当下特有的社会现象所造就的,这不是时代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那句:“从来如此,便对吗?”就像“人性圣经”一般,为多少年轻人向长辈的道德绑架提供了有力的回击?
他的语录让年轻人看到了希望,让年轻人们相信,当下的黑暗是暂时的,我们的未来是无量的;在冰冷沉珂的漫漫长夜中,有了等待黎明的勇气,
而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又何曾找不到那个时代的缩影,饱受质疑和施压的新生代,又岂不是在黑暗中为自己与国家的前途,默默承受一切,从未放弃斗争的鲁迅呢?
正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也许,鲁迅先生的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朗诵,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学习,鲁迅先生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考试答案,而是在人生的考验中属于自己的试卷。
时间会证明一切。
鲁迅先生从未离去,他就站在了我们的身旁,他的思想从未过时,而是等待我们的聆听。他的文学不仅是那个时代新青年的灵魂,更是鼓舞当下时代年轻人的精神。
他不像老师那般严厉,古朴的外表下却也是慈爱的心,那种平易近人的韵味,也让我们有着穿越时空的共鸣。
不是年轻人越来越喜欢鲁迅,而是我们从来没有忘记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我们。
正如教员同志对他的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