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很多同行设计师朋友交流,有的因为项目类型单一,思维越来越闭塞,相对大型展览公司大多是策划主导整个项目,展厅设计师变成了出图“工具人”。
然而设计师的30岁就像一道坎,体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初入职场时的状态。
和年轻人相比,长时间熬夜加班也会吃不消,30岁之后要怎么发展呢?
难道我们要一直局限于加班画效果图吗,还是提升设计思维突破自己的瓶颈?
看到他们发来一段段感慨长文,不禁回想到自己的工作经历,深有感触,今天和大家分享从业中几个阶段的迷茫和成长经历。
一、明确目标与主题:
1、首先明确展厅的主要目的(如教育、宣传、销售、娱乐等)和核心主题。
2、确定目标受众,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和知识水平,以便定制化设计。
二、故事叙述:
1、将展览内容编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通过时间顺序、逻辑发展或情感共鸣引导观众。
2、利用视觉叙事技巧,如场景重现、角色扮演、时间轴展示等,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三、空间规划与动线设计:
1、根据展览内容和观众流量,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确保流畅且有趣的参观路径。
2、利用开放式、封闭式或半开放式空间布局,营造不同的氛围和体验。
四、视觉元素与色彩搭配:
1、选择与主题相符的视觉元素,如图像、图标、文字等,确保清晰易读且视觉冲击力强。
2、色彩搭配需考虑情感表达和视觉舒适度,利用色彩心理学原理引导观众情绪。
五、互动体验:
1、设计互动性强的展品或装置,如触摸屏、AR/VR体验、体感游戏等,提升观众参与度和记忆点。
2、确保互动内容简洁明了,易于操作,适合不同年龄和技能水平的观众。
六、技术与创新应用:
1、整合最新技术,如多媒体投影、智能导览系统、物联网技术等,提升展览的科技感和未来感。
2、鼓励创新思维,尝试非传统材料、构造方式或展示手法,创造独特体验。
七、无障碍设计:
1、确保展厅设计对所有观众(包括老年人、残疾人等)友好,设置无障碍通道、视觉和听觉辅助设施。
2、提供多语言导览服务,满足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需求。
八、评估与反馈:
在展览期间收集观众反馈,通过问卷、社交媒体、现场调研等方式了解展览效果。
分析数据,评估展览的成功之处和待改进之处,为未来项目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展厅策划设计是一个涉及创意、技术、人文关怀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过程。通过细致规划和不断迭代,可以创造出既美观又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展览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