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先请看一位读者的来信。
(向上滑动启阅)
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初二的男生,学习成绩一般,当乡村教师的父亲总是说只有学习好了,考一个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还总拿我的成绩和别人家孩子比。这让我很紧张,学习的时候也不能专注,一到考完试发成绩的时候就开始浑身不舒服,成绩也不理想……我该怎么办?
本期,我们邀请重量级心理咨询专家
宋 丹
为这位同学答疑解惑
宋丹,青年文摘杂志社特邀心理咨询专家,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研究生。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服务关爱行动”心理咨询师,多家杂志心理栏目特邀心理专家、撰稿人。
同学:
你好!
你引用了宋代汪洙《神童诗》里面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来形容父亲对你学习的要求,似乎你人生的选择和意义都被困在了一条单向道上,这确实令人窒息。
读书的妙处不必赘述,毕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过古人讲的读书似乎并非等同于今日父亲对你各科成绩的要求。人为什么要读书?世纪老人冰心提倡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是唯成绩论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曾给出人需要读书的几个理由,比如“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较通达,不固执,不偏执”“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书或许不能解决眼下的难题,但它会给你冲破困难的力量”,等等。
这里的“书”并不仅是指课本,它还涵盖了文艺、小说、科技、人文社科等类目。读书可以让人看到世界之广袤,自我之渺小,拓展我们看问题的维度。读书可以给予人力量,即便外在世界不尽人意,内在世界依然可以丰盈恬静。所以,读书不是压力的来源,不要厌恶读书,真正的压力是考试的成绩和家长的要求。
你提到学习成绩不如意,每次发成绩的时候都会浑身不舒服,这说明你是看重学习成绩的。在现今的教育制度下,文凭仍然是未来的敲门砖,很多人会因缺少一纸证书而被拒之门外。高考固然很难,但与国外名校入学和工作升迁相比,它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现了公平竞争。也许你的父亲就曾是高考的受益者,学习是他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出路,他才会如此现身说法。
作为教师的父亲多少也会在育儿时带有职业特质。
首先,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使他们容易形成权威感,总认为孩子的想法是幼稚的、错误的。其次,教师的世界里常常充满了对与错的二元选择,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避免学生犯错,面对自家孩子的时候,容错率也常常不高。
另外,教师要应对继续深造和体制内部晋升的压力,还要处理班级成绩排位和学生的各式问题,这使得他们很少有耐心陪伴孩子玩耍。
最后,教师与父母的身份融合,也使得他们的孩子被以学生和子女的双重身份教育和要求。这些构成了教师子女一些共同的心理特点:早年缺乏玩耍与陪伴的孩子往往欠缺感受无用之事的能力;总是被否定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为了父母而学习的孩子内驱力不足,无法持久坚强地应对挫折。
学习的道路从不是坦途,要有足够的韧性踏过这道荆棘。你现在要学会停下来修整,思考自己为什么而学习,又为什么感觉被压垮了。当一个人被过度要求,追寻一个始终无法企及的目标时,就会慢慢陷入无能为力的焦虑空虚中去。每天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既无法专注于眼下的任务,也无法放松地游戏。久而久之,在这样拼命想学好的思想内耗中,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不升反降,进而再次自责内疚,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
我建议你把面对成绩时不舒服的感受告诉父亲,告诉他,你太累了。他并不是不爱你,只是经验主义让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逻辑会伤害到你。你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降低对你的期待,不要把你和其他人比较,多多关心一下学习以外的人和事。告诉他,你希望他能看到你身上闪闪发光的其他面。
撼动一个人并不容易,如果一开始进展的不顺利也不要放弃,在理解的基础上慢慢去争取父亲的支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你们的互动可以逐渐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加油!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