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6 09:18 来源:南方网
吞掉家长1.8亿?
某小学通过“校讯通”向家长发布暑期儿童安全提醒。许多家长通过每天查看“校讯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家长被“自愿”缴通信费,学校或拿回扣,全市展开“校讯通”涉嫌教育搭车乱收费调查
开学了,绝大多数家长又开始每天必须查看“校讯通”,因为孩子的在校情况、每天的家庭作业等,必须通过“校讯通”获知。然而,家长是否有选择使用“校讯通”和选择“校讯通”服务商的权利、每月10-15元的通信费是否合理、学校和校讯通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勾结?
近日,一位家长列举了“‘校讯通’十大罪状”,投诉学校与校外企业串通、变相强制学生家长使用“校讯通”服务进行乱收费。昨日,市市场监管局罗湖分局回应,已就此调查了3家“校讯通”服务商,学校向家长收取通信费涉嫌教育搭车乱收费,此调查行动已在全市展开。如深圳150万在校、园(幼儿园)学生都在使用“校讯通”(或“园讯通”),每人每年120元计,深圳家长每年要多出1.8亿元的教育负担。
学校发一纸通知家长不得不开通
李先生是罗湖东昌小学一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今年6月底,他写了一份投诉信,列举了“‘校讯通’十大罪状”,投诉该小学与校外企业串通、变相强制学生家长使用“校讯通”服务进行乱收费。投诉信提交到了市、区相关纪检部门,最终转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罗湖分局受理。
李先生向南都记者介绍,他已交了两年的“校讯通”通信费,“一年一次性缴纳200元,一周收到学校短信两三条,多的时候一周四五条”。学校每个学期前给学生家长发放通知单,通知家长将一年的“校讯通”通信费打入到指定的“校讯通”公司账户。李先生说,虽然通知单上标注为“自愿”,但孩子的家庭作业、在校情况等信息,学校都是通过“校讯通”告知家长,家长被迫“自愿”开通,“使用哪家校讯通、通信费多少,学校早已定好,家长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布置作业的途径有很多种,不一定要使用‘校讯通’。”李先生认为,布置作业、告知学生在校情况是学校应尽的义务,如今通过“校讯通”,变相成为学校与企业勾结获取利益的途径。
使用“校讯通”也成为全市中小学乃至幼儿园普遍现象。9月4日,福田某中学对学生家长发出一份《告家长的一封信》,称学校决定从9月6日起,启用全新的“有教校信通”,原来的“校讯通”将于9月30日停用。而这种“有教校信通”具有即时互动、身份管理、学校通知、布置作业、群组管理、校务监督、投票系统和成绩管理等功能。除了在电脑上登录操作外,还能下载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使用该系统收发消息和图片,收费为5元/月(原来的校讯通收费10元/月)。面对如此强大的功能,涵盖学生学习方方面面,有家长表示,只能被动接受,“不开通的话,就意味着与学校完全脱钩”。
针对校讯通,福田某中学老师向南都记者表示,家长常抱怨每月10元贵了点。而作为老师,在用“校讯通”发信息时有时也会面临两难选择,比如“你如果事无巨细,发太多信息给家长,又怕家长觉得是骚扰;但如果发太少,又怕家长觉得“校讯通”的钱白花了”。这位老师表示,所以有时候老师在使用“校讯通”时也要考虑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同时,这位老师认为,向每位家长每月收取10元的信息费偏贵,难怪家长有意见。
全市彻查“校讯通”10家服务商年收亿元
昨日,市市场监管局罗湖分局回应,8月中旬,李先生的投诉移交到该分局后,该局稽查科、价格检查科就此进行摸底调查近半个月,在掌握一定证据后,9月4日起开始了相关执法行动并立案调查,深圳3家“校讯通”服务商接受了调查,其中包括承接东昌小学“校讯通”服务的深圳市育合科技有限公司。据调查,全市绝大部分学校都在使用“校讯通”,此次调查和执法行动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
罗湖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调查,全市提供“校讯通”服务的运营商有10家左右,年收入都在800万元至上千万元,已被调查的3家位于行业前五。
“校讯通”服务商的运营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移动公司合作,通过移动公司直接扣话费的方式向家长收取通信费,所得的通信费,七成归移动公司所有,三成为“校讯通”服务商。另外一种则是,家长直接将通信费打入“校讯通”服务商账户,“校讯通”服务商再与电信合作开通短信服务,一般情况下,“校讯通”服务商与电信约定,一定限量的短信服务内,所得75%归“校讯通”服务商所有,25%归电信公司。
从收费过程来看,似乎没有经过学校之手。但是,学校使用哪家“校讯通”服务商、费用如何收取,学校与企业之间有合作协议。罗湖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调查中,单从学校与“校讯通”服务商之间的合同来看,之间没有利益关系。但实际上是否存在猫腻也在此次调查范围之内。
深圳家长每年多出1.8亿元教育负担?
正常发送短信的收费标准是0 .1元/条,即使上学期间每天一条,一个月的费用也就2元。而根据市市场监管局罗湖分局调查,“校训通”平均要收取家长0 .3元/条的通信费,每月向家长收取10-15元。如果深圳在校、园(幼儿园)以150万名学生计算,如都在使用“校讯通”,并以每人每年120元计算,深圳家长每年要多出1.8亿元的教育负担。
据南都记者调查发现,老师通过“校讯通”服务商获得账户和密码,通过网络平台群发短信。而业内人士表示,不同运营商手机之间互发短信的成本为0 .03元/条,运营商网内用户互发短信的成本更低,几乎为零。也就是说,以每天一条短信为例,网内发送信息几乎没有成本,网外发送的成本每个月才0 .9元,每个收取10元,实为暴利。
据市市场监管局罗湖分局调查,“校讯通”服务商并没有在深圳物价部门进行相关备案,而与其合作的移动或电信公司在省物价局有相关备案,比如电信2010年备案的“天翼家教通”有每月8元或20元的套餐。罗湖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移动或电信在社会上推广此业务是正常的市场行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是否介入该市场行为。
它山之石
安徽明文禁止“校讯通”业务
近年来,国内大部分省市区教育部门发布相关通知,加强管理“校讯通”,要求学校不得强迫家长使用。但收效不尽如人意,虽说是自愿,但家长却变成被迫自愿。个别省市区教育部门甚至发出禁令,禁止学校使用“校讯通”。2011年3月,安徽省教育厅明文禁止“校讯通”业务,并在2012年10月表态,“校讯通”事件情节严重的,校长将被撤职。
家长列举“校讯通”十大罪状
“校讯通”不是规定的教育收费项目,不应由学校要求或推荐家长使用,学校收费未予公示。
用哪家公司的“校讯通”、收费标准多少,家长无选择权、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变相强制,违反教育收费“自愿”原则。
告知家长学生在校情况,本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校讯通”违规收费,增加了家长负担。
霸王订制,家长信息被泄露。
家长是收取短信,使用者是学校,费用不应家长来出。
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作业、成绩等情况如实告知家长,是学校的义务和责任。义务教育阶段,更应由办公经费支出通信费。
监管不力,校讯通可漫天要价,甚至暴利。
传递学生信息可用微信、Q Q群等既省钱又方便的方式,学校大可不用找企业,自己动手就能完成。
助长行业不正之风,滋生腐败。
数字·校讯通
正常发送短信收费标准是0.1元/条,即使上学期间每天一条,一个月的费用2元。“校训通”平均要收取家长0.3元/条的通信费,每月向家长收取10 -15元。
如果深圳在校、园(幼儿园)以150万名学生计算,如都在使用“校讯通”,以每人每年120元计算,深圳家长每年要多出1.8亿元的教育负担。
统筹:南都记者 米燕
06-07版采写:南都记者米燕 陈思福 刘颖 王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