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论坛举办

0
分享至


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于4月18日启幕,展览期间,在中国美术学院同期举办以数字艺术为主题的六场研讨会,教育与艺术界、数字艺术大展艺委会、行业及产业专家、各大专业院校嘉宾学者围绕“中国数字艺术发展”、“数字艺术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中国科幻的视觉开发”、如何“与AI一起进化”,以及“数字艺术与产业”等议题展开讨论。




{ 主论坛 }

“中国数字艺术发展研讨会”

探讨数字时代下,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云计算等前沿数字技术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互动与融合。高度关注文化产业形态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聚焦探索新质生产力激发的有效方式,及其如何推动社会文化进步与经济转型,为艺术创作开辟全新的手段和广阔的空间。

时间:2024年4月18日下午14:00-16:3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大会议室

学术主持:于朕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负责人


{ 发言喜宾名单 }

(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组委会主任高世名,北京奥运会、冬奥会美术总监陈岩,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赵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冯峰,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李川,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盛瑨,东南大学童寯讲席教授夏铸九,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吕继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叶风,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主任邓强出席发言。论坛由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于朕主持。


本次“中国数字艺术发展研讨会”旨在探讨数字时代,包括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数字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文化产业形态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激发的有效方式,推动社会文化进步和经济转型,为艺术创作提供全新的手段和广阔的空间。

{ 嘉宾发言节选 }

(左右滑动查看)


●高世名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我们可以就数字艺术的问题、发展的问题,在创作、教育、技术的研发、技术的实验与产业的融合这些方面展开讨论。我们当中有些来自美院体系,有些来自理工科院校,大家能够带着从评审开始一直到现在的阶段性结果,带着这些经验和意识,开诚布公探讨,为中国数字艺术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引起一些思考。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也看到:数字艺术不但建构起一种“人文科技双向会通”的创作新领域,而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体系和幻觉工业,其生产力和创造性张力远超出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的范畴。数字智能正在不断生产出新的应用场景,通过与艺术的耦合,它正在对我们的感官知觉和现实感觉进行新一轮开发与整合。


●夏铸九

东南大学童寯讲席 教授

首先,创造与操纵象征(文化)的社会过程,和生产与分配商品及服务的能力(即生产力)之间,有了紧密的关系。我们用理论的语言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类的心智不只是决定性的元素,甚至直接成为生产力。第二点,在现实里可以看到,比如这次展览也可以看到,需要不同领域的工作者合作,在知识上要异化收集,才能够有所表现。所以科技知识、技术工作者以及机构的汇集,创新氛围形成一种合能综效大熔炉的要求,这个合能综效就是新的社会对于创新之所以能够形成的能力。我们于是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推动的数字艺术浮现的历史意义。艺术的领域比较开放,虽然有前面讲的偏见,可是比较有容量,来有所突破。我们的数字艺术展,我觉得就是扮演这样的历史角色。我肯定它,这是历史意义。


●王之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

我们一直在探讨的核心问题——数字艺术核心的价值是什么,就是它所体现出来的公共性层面。现当代以来的艺术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层,在这个循环体系里面,已经很多年没有增长。前两年NFT出现的时候,有一个契机,打破了一些规则,但后来发现这也是昙花一现的状态。提到数字艺术的公共性,一方面在于它给予了普通人,乃至专家,这种自我创作的真正的机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数字技术和数字艺术观念的传递,艺术的平权在当代成为一种可能性。现在所有人去了解艺术,不再是仅仅通过读艺术院校、艺术书籍的方式,如果你想研究,甚至可以在某一个领域研究得比某一个学者还要深,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状态。我们可以把教学课堂转化成为一个相互之间学习、以及去探讨更为本质东西的场合。所以这个公共性,从创作,从传播,以及共生的生态,突破了以往在艺术史的权威的,服务于权贵的和阶级性的特点,艺术的公共性在这个时代成为了一种可能性。


●费俊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

此次大展呈现出来的并不是传统策展人的有强控制力的展览叙事,而是一种非常松驰的,充满活力的现场。展览中的很多作品都有一种“蛮荒”感,而年轻艺术家身上也充满了一种流动的、不讲道理的创新能量。数字艺术是伴随着互联网等社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因而数字艺术从诞生之初就具有了强烈的公共性,这不仅体现在数字艺术创作所依托的数字媒介的复制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等媒介特征上;还体现在数字艺术展现所依托的数字媒体的超链性、参与性和社交性等媒体特征上。这些特性使得数字艺术在介入公共空间和社会场域方面有着很强的公共能量,具有非常好的链接性,能够在以信息流的方式建构新的场能,将人、物、场所等物理要素通过叙事进行有机缝合,也就是说,数字艺术的应用场景不仅仅是基于虚拟空间的虚拟场域营造,还可以通过与基于物理空间的物理场域进行叠加,构筑以混合性心流体验为核心的混合场域。


●李川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我想从工具、媒介、产业的角度来谈一下。我们都知道从艺术史发展来看,一种新的工具材料的产生,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与知识传播。印刷术发明之前,很多人类的经验、思想,集聚在少数人的手里,知识的传播主要是用手抄,这样的过程肯定会有一些错误的传播。印刷术的发明把知识的传播变成爆炸式的发展,让普通人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同时也催生了以印刷术为核心的版画艺术发展,再到摄影术的发明,更增加了图像与影像的传播,到今天数字为底层逻辑的计算机技术,结合互联网技术,带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印刷术、摄影术、数字技术,我觉得这三者之间,是可以观察到它们内在的联系的。另外,我们都知道最近二十年,从互动媒体、跨媒体、新媒体艺术、实验艺术,到数字艺术、艺术与科技、科技艺术,一大堆新的专业涌现。这也是夏老师开始提的高屋建瓴的理论,在这样一种被分割,被分裂的状态下,其实需要一种更宏观、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今天的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也带来了一种知识普及更加民主的方式。


●吕继刚

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艺云(青岛)总经理 文旅部数字艺术显示创新技术中心专委会主任

此次展览的顺利开展,说明数字化的艺术以及数字艺术赋能产业提升的趋势从学界到产业界形成了共识。作为产业人,要适应这种趋势,多做文化+科技+服务的融合创新,以艺术赋能产品、以艺术赋能场景创新,提升消费者体验,为产业提升价值。

京东方艺云是专做数字艺术显示及相关物联网科技的公司,在文旅部的指导下,牵头申请了H.629.1数字艺术显示国际标准,成为首批文旅部技术创新中心之一。长期在物联网传感技术、A I智能分发技术,5G+8K技术,以及AIGC技术等在数字艺术方面的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研究艺术创新怎么样赋能传统产业。新时代语境下的艺术赋能产业,对创作者而言,更需要混合性的技能,通常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文态尽量采用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融合提炼;业态采用体验式服务创新以增强用户粘性;形态上采用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等。通过数字艺术+科技的手段助力产业升级是我们持续在做的。


●邓强

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主任

数字艺术在未来必然会全面的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艺术创作工具的易用性发展趋势会大幅降低技术门槛,因此数字艺术与其他行业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需要建立在对相关领域的深入了解与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基础上。在面对AIGC这一新技术形态的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在积极地接触和使用新工具参与创作,也有一部分学生更为倾向传统的艺术创作手段,对AI技术持不信任的态度。随着在创作课程中的接触与导入,同学们的认知逐渐趋于客观。这反映出以下问题:1.对于新技术需要我们积极地学习和了解,学以致用,加强在应用层面的探索。2.对于新技术的推动发展要客观和理智,需要避免不切实际的夸大与无谓的焦虑。3.技术对效率的提升毋庸置疑,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密切联系,但社会需求不完全等同于产业需求,艺术的价值并非只有艺术生产的价值,对于社会公益与实验性内容值得我们的重视。


●叶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本次数字艺术大展比较完整反映了中国在近十年来数字艺术创作成果。数字艺术在本质上是以数字技术为实践手段,以文化为内涵,艺术为表现形式。基于本次数字艺术大展,后续还可以深入讨论大展对国内数字艺术创作的发展概貌,创作的样式,技术手段的变迁情况,以及数字艺术的发展与其他行业门类和传统艺术内容的相关性。此外,我们可以分析发展内在原因和要素,可以去思考当前和未来时期数字艺术发展的可行路径,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数字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行业发展与数字内容创新等主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间节点下,去探索数字艺术在当下和未来可能性。我认为一定要跳出我们已有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来讨论数字艺术的概念和未来发展空间。也就是数字艺术的“超越性”,在技术、艺术、文化、媒介、商业、实验等关键概念的不断“跨界”融合下,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未来艺术的创新。


●赵璐

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数字媒体艺术负责人

我们正在步入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时代特征的数智时代。我特别期待和大家共同聚焦于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共性研究,并在以下四个领域进行要素的拓展和开发。比如对于数字化人才的前瞻性需求,我们的人才密度要加大,战略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与未来产业深度链接。数据成为生产力,我们对于场景模型的操控,对于强算力与大数据、大算法进而生成大模型这几个层面之间关系的认知与探究至关重要。此外,无论是现在正在经历的AIGC还是AGI时代,我们知道强AI时代是人工智能注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生存模式,都会受到它全方位的影响。在此,我们作为一个设计教育者,我们的设计产出,也指向了新的内容,我们的作品不仅是新的数字内容的呈现,也是新的视觉表达的呈现,更是新的视觉大模型的生成。因此面临新时代知识体系的升级,与刚才提到的生产力的迭代,能够在强化创意维度和审美的训练中,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考路径和解决方案。


●冯峰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今天这个时代,我觉得最大的特点是技术实践远远走在理论和思想的前面,我们其实找不到一种能够系统地描述今天状态的理论。数字艺术是从艺术世界外部发生的,它由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而来,带给艺术以非常大的冲击,但同时也给到了可能性和机会。同时,数字世界我觉得非常像自然世界,它也是非常基础的二进制的数字,不停地迭代。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可能要重新思考工业时代逻辑下的所谓的创造性,包括生产和艺术的观念。今天的展览,看到它这样一个模糊的初始的状态,也许恰恰是一个特别好的状态。我看到我们在展览当中尝试着划分了很多种类型,这在过去我们学校的学科也好,包括今天美协的体制也好,我们都能看到这种以技术分类的痕迹。但实际上技术始终是在迭代和变化过程中,尤其是今天的技术迭代和变化特别快,所以如果是以技术去做这样的分类,可能过于急躁。保持它的初始弹性和可能性,也许会更好。


●陈岩

北京奥运会、冬奥会美术总监

我个人觉得可能随之而来的挑战就是观赏性要改变,我们现在看到了展览当中是我们的思维,作品是数字艺术,但是真正的我相信下一届的时候,可能会变成一个观赏关系的自然改变。观众们一定是带着主观的愿望,行还是不行。我们称它为数字艺术,已经是很当代了,但是我们要做当代的事。但是我有一个观点,当代艺术可能会变成当天艺术,就是我们传统的东西,刚做一个报告还没消化,新的东西一波一波来了,尤其我们看到很多生成的东西。在教育界我们要延续教育大纲,同时还要有探索的精神。这不是口号,现在已经怼到这儿来了,只是那个虚拟的门我们撞上也没看见,但其实我们是撞门了。所以我是坚决崇尚AI的解放。我个人的观点,AI时代还有一个,它把所有分工打散了,把所有复杂变得简单处理,然后让所有人都爱着它、接近它,这是对我们所有从事艺术的人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盛瑨

江苏省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 教授

视听审美的过程,实际上是认知积累到感知体验,再到意识感悟的过程。我们大多停留在感知体验上,没有意识感悟的过程和收口,所以它的创作往往上不了台阶。从形式表现到形态表现,再到场域表现,是从单体到整体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在审美过程当中,数字艺术特别明显的一个点是在哪?是从精神需求到物质呈现,再到精神愉悦,它是精神到物质,物质到精神的过程。而我们传统的艺术表现,是物质到精神,再到物质的过程。所以这就是数字艺术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区别。





{ 学术论坛(一) }

“数字艺术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

探讨数字技术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数字艺术评价标准、学术理论、艺术市场及公众对数字艺术的普及程度等问题。期待通过共商共议,推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发展、美育普及与教育应用提升、数字艺术评价体系更新,推进发展高质量数字化新质文创产品,完善数字艺术教学培养体系。

时间:2024年4月19日上午9:00-12:3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大会议室

学术主持:陈正达 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


{ 发言喜宾名单 }

(排名不分先后)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光影交互服务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蔡新元,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建民,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梁岩,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主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周雯,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原院长、教授/硕博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委会委员、教育部高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指委委员王亦飞,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刘渊,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黄向东,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省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盛瑨,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严晨,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淮永建,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雷,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动画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陈赞蔚出席发言。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陈正达主持。


陈正达表示:中国美术学院以国家战略为指引,秉持勇于担当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正努力向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目标迈进。我们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并倡导“以乡土为学院”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备高层次创新能力的人才,进而推动社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艺术教育的新模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乡土为学院”的教育实践体系,它解决了艺术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通过构建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我们将国家的文艺思想具体化为艺术教育的实操方案,深信艺术既源于生活,也应回馈于生活。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意识到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需正面迎接新技术带来的世界经验,并在人文与科学、技术与艺术的交融中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工具。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将成为引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方向。面对人工智能的崛起和知识领域的不断细分,我们深入思考这些变革为艺术创作和智力工作带来的便利、挑战与机遇,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为人文社科领域的进步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为了更好地把握国际设计发展的趋势,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了设计学科建设委员会,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发布了《设计再出发——设计学国际发展通报》,旨在为全球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我们也呼吁将这项研究持续进行,并与国内外八大美术学院共同合作,构建全球设计学科的知识、人才和成果图谱。

此外,我们非常重视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的建设,视其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加强课程建设,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今天的议题是“数字艺术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我们将聚焦于创新设计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这一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期待与会者能够分享深刻的见解和实践经验,共同推动数字艺术领域的发展。

{ 嘉宾发言节选 }

(左右滑动查看)


●于朕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负责人

介绍在中国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情况。

主题报告主要围绕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管理、培养模式以及建设成效五个方面展开介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立在新媒体融合背景下,跨越设计学、计算机学、传播学和商学的综合性学科。教学研究围绕媒体与思想、数媒与产业之间的共性关系,对多维感知设计、媒介交互设计的专业领域进行探索实验,推演未来已来与未来的设计战略与解决方案。我们希望培养的人才具有科学艺术、科幻娱乐、商业传播相结合的思维框架,有能力对未来新兴数媒科技介入人类生活的价值、意义和文化,加速未来人类生活状态、未来人居环境、未来数字城市,最终程度具有开放性、感知性、体验性的综合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宽厚的人文修养、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多元化数字媒体艺术人才。

中国美术学院邀请教育部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为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提供真知灼见,同时在未来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之下,站在国际的事业上来反思教育教学学科发展的方向。


●周雯

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主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关于《设计学科国际发展通报》,第一个关键词是学科,我们通常是在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建设的时候会做广泛的国际调研,参考国外名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但这本通报把视野扩展到整个设计学科,站位更高,也更加系统。第二个关键词是国际发展,其实国际化是我们经常会提及的,但当我看到国美“以乡土为学院”的教育理念,就会意识到这里的“国际化”不是用来对标的,而是我们立足中国、立足当下的立标基础。这种从学科角度的、国际化关照的系统研究确实非常难得和宝贵,开放包容而扎实严谨,这是这本通报非常独特而重要的价值。关于培养方案,当下技术发展太快,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需要即时性的调整,因此要预留调整空间,如果说之前的培养方案注重确定性,那么现在的则需要有开放性,生长性。


●王建民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现在处在数字媒体艺术到智能媒体艺术的第二次转换过程当中。原来课程体系主要有几块,一是综合素养,平台课程或者通识性课程;二是各个专业有两个维度,知识模块累积的程度,不断地堆积,从二维动画性的相关性到内容相关性,另外一个维度是按照工作流的方式。现在有更好的工具,从剧本创作到角色创作、产品创作一直到动画片的合成,从创意一直到最后的整体合成,突然发现所有工具都变了,工作流程全部发生改变。第二,思维观念的转变。原来教的课程模块,所有知识点,从课程的知识图谱到专业的知识图谱构建,学生画像出来,按照专业毕业,但是现在因为智能媒体的嵌入,使得工作流程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老师大多数思维就是用搜索引擎的思维,在互联网输入关键词,但是现在智能的场景构造能力、讲故事的能力,谁把故事场景讲出来,谁利用现在AI生成艺术的能力就会越强,思维转变很大。第三,学生就业。过去是将数字化手段赋予传统艺术的表达,使得艺术创作能力更强,但突然发现我们的应用面更广,数字艺术可以应用在工业领域。


●刘渊

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我在设计学和软件工程两个学科带博士。先讲一下场景,现在设计学带博士必须结合工具,Midjourney、ChatGPT,另外有一个最新的消息,现在美国国家专利局接收完全由机器生成的专利申请,但中国还没有。AI不仅改变了设计本身的创造过程,还优化了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呈现方式,有很多图做得很漂亮,都是AI做的。当你与工具结合了以后,可能为你进产业带来非常大的方便,比如到华为、联想、海尔。设计学科结构,现在比较大的变动就是有交叉学科门类授予。设计学科博士的知识基础,通用基础理论可以有工学,我带的学生全部要搞一点工学,没有定量研究就写不出来文章。设计学科博士的进路思考,AI与大数据结合,展现方式至少要做到混合现实,全部做VR可能稍微有点快。怎么把文章写出来?分五步,首先看文献综述、收集信息;二是研究设计与方法论开发,我带学生的方法都不是纯粹的设计类方法,必须嵌入量化分析和AI;三是数据收集与分析;四是撰写论文;五是论文提交与发表准确,每一步都有AI工具可以来帮助你。好的学位论文=创新的idea+适合的方法+刻苦的努力。

我这个PPT最精彩的是最后一页,“本PPT内容由ChatGPT辅助制作完成”


●蔡新元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光影交互服务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全中国有3480所大学高校,包括职业院校,美术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可能还不超过50所,真正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大头还是在综合类大学成长起来的,尤其最近综合类大学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无论从哪一个维度上来讲,未来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永远是跟大势连在一起,这个大势说到底就是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我们的学科到底如何发展?这里有三个命题,综合类大学的优势在哪里,设计被移到了1403交叉设计学,直接把我们过去艺术门类下的设计学换成了专硕,这就是重大的变革信息。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一定不能再遵循过去所谓的学科升级的概念,不是在艺术门类下用先进技术来武装升级它,恰恰我们所有老师和院校面临的是一次颠覆性变革,这种变革表现在目标,什么叫交叉学科,只是在课程当中引入了一些其他课程就是交叉吗?设计学一定要干到设计+某某,让设计成为创新最重要的动力源,成为引领学科发展的方向。


●王亦飞

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原院长、教授/硕博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委会委员、教育部高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指委委员

数字艺术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这个主题是我们传统美院更应该加以思考的话题,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下面有几十年的系统,如果打破又如何创新,这是每个老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责任,这个责任非常挑战我们每个人的底线。

我们更多地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造。从传媒动画来讲,几个专业的相互支撑,尤其是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势头,在研究这个趋势的时候,传统专业如何发展?昨天看了数字媒体艺术大展的作品,每一件数字媒体作品都是一个动态作品,这是我们学科建设过程当中的一个观点,未来如果不交互就没有视觉艺术,未来数字媒体艺术如何发展是我们在座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的,它们之间的融合如何建立起来,融合之后产生的新学科、新业态、新生活方式又如何被我们适应,我认为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不是所有专家或者教育家给出一个定位就可以完成的。学科建设、业态发展每天都在变化,之前是五年一个教学计划,五年改变一次,前两年是两年,现在是一年,我觉得一个学期就应该改变一下,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我们传统艺术教育带来的思考是很深远的,也是很痛的。


●严晨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每个设计师或者设计高校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设计生态环境不断发展,从最早的手工到计算机图形图像,到多媒体,到网络,到虚拟现实,到今天的人工智能,经历了这么多设计生态环境的变化之后,设计的本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一开始设计一个大概念到后来设计慢慢细化为各个专业方向,上个世纪90年代末曾经提出要建立一个设计的大概念,新技术不断嵌入,大家又开始分道扬镳。今天在人工智能新环境下,设计有了重新再次整合的机会。人工智能为新时代的大设计提供了一个平台,2020年教育部提出的交叉学科设立,其实为我们大设计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或者一种新的政策支持。数字艺术,是艺术与科技的,新媒体艺术的整合,当下各个专业开始走向共同的发展方向,这个发展方向为我们整体大设计可能会提供一个共同奋斗的方向。


●黄向东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当下数字艺术的样貌到底应该是以怎样方式呈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涉及到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传统教学体系和构架的重新认知,如现有专业目录定义的新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跨媒体艺术、实验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等,其大部分都在探索使用最新的数字媒介及技术表达方式展开教学和创作活动,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表达空间和观念。我之所以以AIGC艺术表达方式的视角来探讨数字艺术创作工具,其根本是我们遇到了从传统工具到智能工具的大变革时代,事实上我们美术学院也早已经从架上绘画和传统媒介走向了以数字工具与媒介来表达世界的发展阶段,这已经成为事实。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美术学院围绕数字艺术发展趋势的专业布局,其空间和格局都极具前瞻性。2023年AIGC同样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方面,主流媒体以及各种应用场景中得到快速的转化应用。如华中科技大学的蔡新元教授团队去年底短时间内完成了利用AIGC创作的第一步大型绘本系列丛书《大国巨匠》,行业对于智能工具的应用所呈现的效率提升是我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思考的大问题,我们与艺术创作工具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技术伦理、AI伦理、审美素养以及人文关怀应该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各种AIGC生成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其表现形态对于如何界定当下数字艺术样貌变成特别值得关注的严峻现实问题。


●淮永建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我们现在讨论的不管是AI,还是VR,依托的还是新一代数字技术。数字艺术创作团队里面专门有AI算法工程师、AI视效工程师,VR交互设计,未来在AI背景下创造好的艺术创作,也需要具有工科背景的人,从而更好地创作出优秀数字艺术作品。怎么让AI设计工具更智能化、便捷化,最终要有比较好的艺术创意表达,可能还需要AI算法创新,包括AI算法工程师来进行数字内容生成,艺术类院校将来课程内容的重构或者设置需要融入一些CG、AI和VR相关知识,实现艺术与科技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数字艺术展更多的是挖掘媒体内容的互动元素或者内容的创意和展示方式。未来在AI GC背景下需要探索艺术化作品的人机互动的创意表现形式、内容生成方式和用户的体验语境。为更好的艺术作品的呈现,如果要借助AI的工具或者VR的交互,要从艺术家的创意过渡到机器的创意。AI和VR技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不断迭代,技术如何赋能艺术创作,AI创作工具和内容生成大语言模型也会不断迭代,算法设计师会提供更多的设计平台融入到设计软件。对我们高校来说,尤其是艺术类院校,未来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工具,艺术学科和技术学科做到真正的交叉和融合创新是未来学科交叉发展趋势。


●陈赞蔚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动画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艺术学院在人工智能新技术巨浪盖过来之后的基础课程、创作课程的相关思考。

我们艺术设计类院校最擅长的,对社会与生活的观察,以及艺术创作实践的完整训练,还有商业和设计共生的策划能力,可能会成为未来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我曾在AI相关讲座举了个知名平台新闻报道的摄影比赛,大赛的大奖是AI生成的动物图片,但令我很诧异的是那个动物的状态某个结构是错的,也许是AI基于网络海量图片训练有局限性,无法分辨动物在不同状态的骨骼肌肉结构导致的,但我们艺术生很容易发现,因为我们曾经历过的传统写生课程,训练的是从不同维度的观察,真实世界被描绘生物表象下的骨头结构与肌肉状态导致的外在形体的艺术呈现,并不仅仅是细致描绘角色外表的技法。这种能力在AI时代不仅能尽可能避免基于网络数据训练的大模型导致的问题,也能令我们创作的作品有别与AI直接生成的作品,具有更独特性的个性。

因此未来艺术设计表达的技术门槛降得很低的时候,我们做艺术创作时,基于真实世界的观察,系统性综合分析与指向性表达的能力是变得尤为重要。

在国外人工智能软硬件迅猛发展,中国相对滞后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来应变,以及有那些不变应变万变的能力,应该是我们艺术设计院校培养人才时要极为重视的问题。


●梁岩

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很振奋,这种振奋来自于国美从老中青几代人对于中国数字艺术,乃至艺术传承的精神,包括对数字艺术最新形式不断追求的感动。现在看数字艺术的社会需求巨大,今天只要一谈到数字,人工智能就兴奋,而且不是简单的那种兴奋,是全社会的,都在兴奋,只要冠以AIGC、人工智能,就会掀起很高的热度。我们在看展览的时候可能都会兴奋于技术性、呈现性,大众更是这样,他就会产生一个概念,这就是艺术,这就是数字艺术。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具有创造力,具有想象力的人,基础教育在这方面或许还需要加强一些!以至于现在交给大学想弥补这个缺失,那我们到底应该给这些学生加什么课,增加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弥补回来?我想有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的感知能力,另外一种是审美的认知,还有就是以此来推升出具有产业预知的能力。这需要从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单单是数字能力。既然是做艺术教育的,我们有必要,而且也有责任来向大众输送艺术认知、艺术审美力和面对新新事物的想象力与态度。


●王雷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把握数字艺术的发展,我们觉得要认识到现实世界和数字媒介的异质同构,越来越成熟。上世纪末被提出的“数字化生存”概念虽然昙花一现,但是过去二十多年来,我们看到现实社会的很多方面,在虚拟的世界里都出现了对应物。数字艺术有关的一些领域,比如动画、电影、游戏等,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针对虚拟世界的设计和创造。近年来我们也在不断重新梳理和思考了对数字艺术相关专业建设的思路。目前我们用三个I来进行整合:;第一个I是智能(intelligence),AI是虚拟内容生产的基础工具。也只有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才能构建起数据量极其庞大的具备复杂性的虚拟世界,这是人力不能企及的。第二个I是沉浸(immerse),第三个I是交互(interactive)。沉浸和交互之间是长长的过渡地带,涵盖了数字艺术的各种形态。比如数字电影、动画是沉浸的,很多数字装置艺术强调交互,而电子游戏这样的艺术形式则兼有沉浸和交互。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工智能对数字艺术产生的这场革命,但是思考不能只停留在工具和技术的层面,甚至热衷于使用AI去生成大量的劣质设计。我们应该思考的是,AI全面介入后数字艺术会出现什么样的新形式,我们如何在AI时代持续创新,培养善用AI去创作前所未见的艺术作品的新一代数字艺术人才。这理应是当下数字艺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创作科研的核心问题。


●盛瑨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省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我们在进行数字艺术创作和展览的过程当中迫切需要建立评价体系。数字艺术的评价体系该如何建立?有了评价体系之后就可以指导创作者和观众去创作、去欣赏数字艺术作品。大概有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评价的思想体系。包含主流价值观体系、传统价值观体系;第二,评价的指标。涉及到两个方面,实用型的指标、实验型的指标;第三,评价的要素。评价要素可以分为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第四,评价的方式。艺术作品都是主观评价,没有统一标准,我们在做数字艺术的过程当中必须加入客观评价,而客观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比如通过人工智能的大模型或者中模型来进行分析;第五,评价的应用。社会的应用场景和个体应用场景;第六,评价指导。对创作有指导,对观赏有指导,才能准确地进行教学的引导和社会的导向。数字艺术已经正式亮相,我们就要开始建立这些相关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进行相关的人才培养以及需求导向。


●吴小华

中国美术学院教学督导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感谢各位教指委委员们参加本次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和数字媒体艺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论证会议,大家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设计学科发展变动最大的就是交叉学科门类的授予,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也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统的美术学院的优势正在慢慢削弱,一批工科类院校正在崛起,我们的数字媒体专业也在面临人工智能、算法艺术、混合现实、数字产业和商业传播相结合的专业知识内核拓展。中国美术学院很早就开始探讨艺科、工科协同培养的教学模式。2021年以来在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陈正达教授的领导下,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于朕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通过学分制、院所制、项目制等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培养一流专业人才的新模式,这也是建设一流院校的担当。

数字媒体艺术教指委委员一直以来都站在数字艺术教育的最前沿,同时也非常敢说、敢想、敢闯的一群人。我相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下,不仅艺术创作的边界得以无限扩展,同时交流和研究的平台也将无限扩展,中国美术学院也希望与诸位一起为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探索和创新的机会,发现和定义更多无限的可能性。






{ 学术论坛(二) }

“中国科幻的视觉开发”

爱因斯坦尝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永远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在理论上可以是无限的。事实上,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仅是小说或电影,恰是人类历史的真实进程:在包含错谬的空想、猜测和跌跌撞撞的实现之间,交互而前行。所想所思之“象”,需要被视觉化地呈现——这便是“中国科幻的视觉开发”之缘起:它寻求一种体现文明之想象的视觉艺术,它既从特定文明条件中生发而出,也是对整体文明的增补。众所周知,时至今日,绝大部分的科幻视觉呈现,都没有走出前苏联或好莱坞视觉工业的惯性与限制。那么,何为“中国科幻的视觉”,能够由这个文明有机体的独有文化脉络、视觉资源中生长而出?与语法之有限相比的优势,是它的资源对象之令人艳羡地丰富:囊括了史前化石、上古礼器、中古文明、近代工业、当下科技……我们诚邀各领域人士共同到来,从古、今、科、艺、哲、史等多角度切入,展开交流、碰撞,并以期导向未来的长久联合工作。这既是对于传统遗存的理解和激活,也关乎未来想象的图景与塑造。

时间:2024年4月19日下午2:00-4: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小会议室

学术主持:姜珺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院长


{ 发言喜宾名单 }

(排名不分先后)

科幻电影研究者、2023世界科幻大会申办委员会主席、八光分文化影视总监西夏,保利影业、保利文娱科技总经理李挺伟,中国第三代科幻作者,五届银河奖得主,“九州”系列创始作者潘海天,雨果奖最佳职业艺术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美术奖评委会主席赵恩哲,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智能造物研究所所长马川,时光坐标合伙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B组导演郁刚,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宇宙学者王乔,博采传媒制片人黄河,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制作系主任杨树,“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科幻研究学者李兆欣,动画导演、念动文化艺术总监、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美术副教授张勃,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制作系副教授高路,科幻作家、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常务理事、蓬莱科幻学院创始院长吟光,动画导演、多媒体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超视觉工作室主任邴寅出席发言。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院长姜珺主持。


姜珺表示:今天参加这个论坛的14位嘉宾,他们的身份都非常多元,有艺术家、设计师、电影制片人,有做虚拟制片技术的人员,还有科学家。今天下午是一场跨学科、跨专业的对话。本次论坛主题是“中国科幻的视觉开发”,视觉——大家常说“眼见为虚”,背后还有世界观,很多事看到以后它就“眼见为实”了,因为它的可能性被锁定了,这里面有哪些关于视觉的辩证性,今天下午也可以请各位嘉宾展开。

{ 嘉宾发言节选 }

(左右滑动查看)


●西夏

科幻电影研究者、2023世界科幻大会申办委员会主席、八光分文化影视总监

除了科学之美、万物之奇,科幻里面还有很多非常惊艳的、让我们感到愉悦的魅力来自于逻辑上的美感。比如《三体》第二部讲程心看到云天明的大脑要被发射进太空去迎接三体舰队,她急得冲口而出问维德“他以后吃什么”,要带上一些种子给他。这本是女性情感的一种非理性表达,但小说第三部,三百年以后他们竟然相遇,程心在太空电梯里和云天明的克隆体影像见面,看到他身后一片金色麦子就问他在做什么,云天明说“我在种麦子”,程心问“种麦子干什么?”,云天明笑着说“要不然我吃什么?”…… 显然那是用了程心带给他的种子,句式的相似表明二人情感的天然连接,这一段不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呼应三百年前的铺垫,也带着逻辑严密的美感。


●李挺伟

保利影业、保利文娱科技总经理

科幻电影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也投射出内在的文化传统及基因。从科幻电影与文化表达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是视觉的物象,中间是美学的意象,根基是文化的意境。科幻电影不仅是讲故事,还可以探讨科技、社会、哲学等命题,结合科技元素和人文关怀,探讨科技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中国科幻电影文化表达如何找到自身路径,首先将“古典想象”与“未来美学”相结合,形成“古典未来”的思想内核;其次构建世界认同的主题,用世界眼光看中国,用中国眼光看世界;第三是让科技为实现人类整体的福祉向善前行,用科幻电影探索人机如何共生。


●潘海天

中国第三代科幻作者,五届银河奖得主,“九州”系列创始作者

中国的文化很悠久漫长,有很多很多的元素值得我们去利用,但是如果我们陷入到追求这些外在元素,你可能会忽视了内核的东西。找到独有的符号很好,但是如果想拥有更广阔的天地,不但要追求这种过去的元素,反而可以通过故事的内核去寻找,只要是中国的故事,讲述中国的历程,中国的苦难,中国的焦虑,中国的人物,中国的未来,从这些角度出发认认真真描述一个故事的时候,这样的故事一定是中国化的。


●赵恩哲

雨果奖最佳职业艺术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美术奖评委会主席

我经常和很多国际上的文学泰斗做一些碰撞,给他们的作品做一些主视觉……关于创作的乐趣,我在前面几年有出版了一本图像小说叫《星园彼岸》,里面有“600NW”的诞生,这是我在文字里面设置的一个彩蛋,缩写就是女娲的意思,这个在整部小说里面非常的重要,我的灵感来自于滚动洗衣机。我们在创作的时候灵感无处不在,主要是要通过自己的脑子打活它,让它一直想,一直挖掘。


●马川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智能造物研究所所长

我们在各种跨学科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各个学科门类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带领我们了解世界的本质,同时作为设计者会赞美不同的想象力,允许他们与我们共存。在这样一个跨学科背景下,我们会和哲学、生命科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的合作中,发现他们的想象力比我们的想象力更加的极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希望能够以他们所处的非常规的世界观和现实结合我们作为设计活动去出发,因为我们的设计活动更加与现实紧密相连,所以我们有助于能够用设计缩短这样的一个极端的想象力和日常生活中的距离。


●郁刚

时光坐标合伙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B组导演

中国科幻电影的设计不是从细节开始做的,一定要上到一个比较高的理论层次,先从高纬拉起来看他的逻辑和结构,先从文本层面做这个事,而不是直接进去做设计层面。因为大部分的同学觉得好看就行了,但是怎么好看,为什么好看?科幻的特点是什么?一定是和功能性结合的,这个特别的重要。科幻一旦缺少了功能性,就变成的纯装饰了。所以我们做了很多我的思考是什么,参考是什么,世界观是什么?基于这些,他们把神话传说编他们自己想要的故事,我让每一个小组都做了一个项目书。现在因为有人工智能了,所以他们出图的质量就非常的好。这批他们真正做了一个角色的设计,比如说他的具象,青铜文明基础上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物角色设计。


●王乔

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宇宙学者

比如说在上学的时候,大家不能想象今天能够探测引力波,至于你说有一个奇怪的外星文明的事情,它远远的超出我们理解的范围,但是这个电影不一样,它是一个很好的基于现有的科学理论下面的一个科幻,它把所有“幻”的部分包装在现在的物理边界之外的地方,这是一个很难得的事,同时做的又很成功,希望我们自己也做出一些类似水平的东西,从技术上做一些改进,之前有一些理论,技术和软件的积累,如果把它做成一些更成熟的工具,那是很好的事。


●黄河

博采传媒制片人

现在的中国科幻影视产业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既有机遇,但也有更大挑战。我觉得现在能给一些年轻创作者提供机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科幻影视圈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不应该只有刘慈欣,中国的科幻电影创作也不应该只有一个郭帆。无奈现在大家面临的局面就是这样,只有这两位重量级人物领衔的科幻项目才可能有机会做大一点。其它多数科幻项目和创作者,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市场和资金的制约。从创造力培养角度看,大学是塑造和培养创造力的重要场所,所以我们也参与到与校园的合作,给未来的青年创作者一个认识和了解新创作方式的机会,给未来科幻影视创作实践打下一些基础。


●杨树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制作系主任

科幻视觉作为一种美学或者说视觉文化,其背后重要的我个人认为不单是科学技术的视觉想象,而是一种科学的观念。……而真正以科学观和科学精神为内核,对人类未来命运展开科技想象的影视作品还是很少的,科幻、美学与影像的探索还需要更多的创作者来参与,共同投入到中国科幻视觉的开发中,将“科玄之争”在今天要转换成“科玄之辩证”。我们当然不会丢掉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那是我们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但是我们要做的是开启一个征程,就像《流浪地球2》电影结尾时让所有人记忆深刻的浪漫的景象,带着我们的家园迈向无垠的太空,驶向未来。


●李兆欣

“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科幻研究学者

今天讲的是科幻的本质核心是创造,它是最关心创造这件事的一个工具。因此我们要强调科幻应该搞工具,给年轻人留工具,最简单直接拿来用的东西。真正的工具是普世,绝不能是当下和局部的。要做基础教育,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最关心的事就是要把大家的基础教育不断的补,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具箱。就好像讨论科幻中国性,德国人莫宜佳(Monika Motsch)写的《中国中短篇叙事文学史》就建立一个简单的工具,强调中国短篇叙事的核心就是一个“异”,这才是搞工具的思路。


●张勃

动画导演、念动文化艺术总监、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美术副教授

刚才还提到中国性的问题,其实在一开始《流浪地球》的时候,在前面是没有东西可以参考的,这个问题也是困扰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如果还记得《流浪地球1》,它的发动机是用煤气灶,后来做发动机核心的时候,发动机的核心是任何人没有建立起来一个纯粹的假定性的概念,在这种没有支点的情况下,不能在泥潭里面继续的陷下去了。当时我想到这是一个复合性的结构,因为发动机本来是7个方向都是长一样的,所以我们的核心也是长一样,我们想到地动仪,我们用中国古代的器形来做,我们自己是自恰的,后来因为这个点子又想到比如说太空站的日晷,还有火石做了一个玉琮的外壳,其实我们并没有想从中看出来,但是在这样的泥潭中我们要找到一个抓手爬出来,这是最后一根稻草,让我们建立了自己的自信。在后期的创作中,刘老师其他的几个作品,我们没有再聊过这个话题了,我们开始更加的自信,开始注重于自己创作的表达,紧紧的抓住导演想要什么,剧本写的是什么?所有的东西必须附着在内容上才会有它的价值的。


●高路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制作系副教授

从我的认知来说,我觉得未来电影想象力可以做的更大一点,比如说在视觉之外会有什么样的东西?有一个人晚上对着城市灯火在那里打坐冥想,我们知道刚刚看过有这么多的技术、方法、设备、工具,在这一片五颜六色的情况下有没有真正的想象一下怎么样提升一个纬度?我们今天其实是在框架里面讨论,电影被压成一个二维扁平的东西让你观赏。


●吟光

科幻作家、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常务理事、蓬莱科幻学院创始院长

我这一次汇报的主题是“以科幻作为方法”,特别感兴趣的是除了内容上的创新,而且还有如何去创新方法论。“后文明时代的叙事”或“后文学的诞生”,是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提到的,都在关注我们不可避免的到了“视觉文明”的时代。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故事的方式都在不断的演变,印刷术——在这种多媒介的时代怎么样传播故事呢?我在思考一种可能:科幻不仅是一个内容的主题,还是一个思考的方法,也作为一个创作的方法。


●邴寅

动画导演、多媒体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超视觉工作室主任

我今天的题目是“从科学可视化到科幻可视化”,一方面科幻(Science Fiction)设计、设计虚构(Design Fiction)与思辨设计(Speculative Design)等方法互有关联,另一方面视觉工业与视觉文化、符号学、社会学等其实是一个复合整体。……图像学家W.J.T米切尔曾经对“恐龙”形象做了研究,从最开始水晶宫里的恐龙到后来好莱坞的“霸王龙”,再到现在身上长满羽毛的恐龙,发现它受到了科学、经济、文化等多重影响。因此我们想,应当如何脱离开电影工业的桎梏去建构科幻视觉图像呢?比如去年我们与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对月壤结构的研究、以及对未来月球基地的推演,设计了一系列原位再生建筑,进而依据它们的结构特征创作更科学、更“真实”的科幻视觉,希望尝试一种有别于传统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视觉生产方式。科幻视觉的美学一定是超文化、超媒介、超模态的。








{ 学术论坛(三) }

“与AI一起进化”

分论坛( A )

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AI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都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它有助于我们去探索人类的思考、学习、分析、推理、规划和想象究竟是怎样的智力过程。AI不只是研究和制造的工具,更是感知和思维的工具;它是人自我认知的镜子,也是人类社会意识的镜子。甚至,它不只是工具,更是伙伴,AI是我们的一部分,是我们的未来的一部分。

时间:2024年4月19日下午14:00-16:3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大会议室

学术主持:宣学君

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

{ 发言喜宾名单 }

(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美术学院 Open Media Lab 开放媒体系主任,艺术媒介混合现实(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姚大钧,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淮永建,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教师姚驰,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师,AI动画短片《龙门》导演段雯锴,艺术家、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武子杨,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副所长高登科,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智能造物研究所副所长林村,数字艺术家、独立设计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张周捷,Reality Design Lab 负责人,Holo Interactive Inc创始人、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硕士胡伯涛(Amber)出席发言。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宣学君主持。


宣学君表示:今天下午的主题是“与AI一起进化”,前几天马斯克在他的社交媒体上表示,到明年年底,人工智能可能会比任何一个人类都聪明。在此之前,Open AI的Sam Altman也表示,随着时代发展,电影可能会变成游戏,而电子游戏将变成难以想象的更好的东西。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我们的教学、创作、培养各个方面都在进化,这个进化并不是主动的,有时候也是被动的。今天来到现场的专家,大部分都是一线的教学人员和创作人员,希望我们针对教学、创作展开探讨。

{ 嘉宾发言节选 }

(左右滑动查看)


●姚大钧

中国美术学院Open Media Lab开放媒体系主任、艺术媒介混合现实(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今天是我的“AI与艺术策略”系列第三讲:“人人都是策展人?”这当然是伪命题,就像我上次的讲题“艺术的终结?”一样,艺术并不会终结,但它会被彻底改变成另一个东西。另外,社会阶级结构将不会有大幅变动,虽然比例会调整。AI时代虽80%以上的劳动力会被取代,但其实还将有更深层更微妙的变化。AI因智力奇高,它已在强迫各种社会角色作升维。艺术家长久以来是社会的特权阶级,在未来,视觉听觉创作生产的特权会下放给平民,但“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事并不会发生,反而是艺术这事的本体会被迫发生巨变。艺术家阶级不会被完全取代,但艺术家的角色会渐变,他们的工作会被迫更趋概念化、系统规划,成为策展人。这将会是由于单件零碎的作品越来越没有价值,因为它们可以轻易被自动生成。而最早面临改革危机的将会是策展人,他们需要寻找新的工作模式或说社会角色;ChatGPT 4.0 早已预示了这一危机。


●淮永建

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不管是元宇宙,还是AI,我们重点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数字化内容生产,二是数字化内容体验。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中的作品更多地是跟用户进行互动交互,元宇宙和AI在不同维度来探索数字化内容的生产和体验。

如今的AI已经有自我迭代,自我创意的功能了,输入不同的提示词,所获得的结果都不一样,把用户的创意和机器的智能创意,艺术家的表达和机器的表达更好地融入在一起。未来的艺术作品远远超过了人类的创意。在数字艺术展中,如果作品要更有趣,一定是有沉浸式实时互动和体验的,这才有创意性。


●姚驰

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教师

在这一次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浪潮中,我们如何与AI协同进化?让我们从生物进化史上寻找答案。

ChatGPT刚面世时,几乎每天都有无数新兴的产品涌现,伴随着层出不穷的新型创业公司,很多旧有的产品与公司突然面临生存危机,这与5.4亿年前地球历史上的震旦纪埃迪卡拉生物大灭绝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我们分析了埃迪卡拉生物群,以及恐龙等曾经的地球霸主为何最后都逃不过灭绝的命运,为何刀嘴蜂鸟与管状花的双双特化是走进了进化的死胡同, “左墙定律”在物种进化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我们总结经验,在环境剧变时,适者生存。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追求更快的迭代速度,更小的迭代单元,以确保我们能够及时响应世界的变化。

最后演示下我所做的实践:AI自动生成游戏的项目,旨在实现从故事创作到美术设计、数值配置、程序编写等环节的一键式生成。通过将重复性劳动的任务交由AI来自动化完成,我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的创造性工作中。且由于全部采用模块化,NodeBased设计。AI领域最新的模型和算法都可以被快速整合进我的工作流中,以期实现真正的“与AI一同进化”。


●段雯锴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AI动画短片《龙门》导演

我主要研究的是动画创作。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在《龙门》中我通过AIGC技术探索新的动画创作方式。智能时代动画创作,其一趋势是动画的流程模块AI生成化,传统的动画内容管线将会利用 AI工具提高各环节的品质、效率。其二是创作制作流程AI中心化,这个趋势是全新的方式,以加强人机交互为手段,完善人机信息传递桥梁,来实现人机共创。在智能时代,AI会形成更加强烈的信息茧房,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独立思考和信息获取,AI生成的内容会充斥我们的各种媒介,甚至需要我们人为的去除“AI感”。从人机共创的角度来看,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艺术创作者的原创、创新性会变得更加重要。


●武子杨

艺术家、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

我讨论的有关AI的话题是以艺术实践的方式来表达的。我的作品关注技术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通过田野考察、数据分析、实时模拟、增强现实等媒介进行创作。我认为对媒介特性的关注是很重要的,用AI或者相关的工具、相关的概念进行创作的时候也是完全基于特性去入手的,以及将系统和过程本身作为创作概念也很重要,而不只是关注AI生成的结果。

今天大模型的世界里,我们打交道的是训练的结果和封装得很严实的黑箱,当这样的技术迎来过期的那一天将是什么样的局面,我们已经生存在这样的世界中,无时无刻都需要去面对技术过期性的问题。


●高登科

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副所长

AI最初可能是工具,但随后就会发现彼此都是伙伴。我的研究更偏向于数字美育,主要面向通识教育的群体。数字美育解决了教师资源不足、缺乏反馈评价和学科无数据支撑等问题。此外,数字美育还具有智能辅助教学的价值。清华大学已经开始在一些课程中使用AI助教,并计划在未来给学生配备AI助教。

我们处在信息生成的时代,而非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字美育的核心问题在于生成的逻辑和标准,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标准中的黑盒。AI虽然为创作和教学提供了帮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


●林村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智能造物研究所副所长

我所提到的“一、二、一”的概念,代表了踏步走和起步走的两种状态。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不同的观察角度能带来不同的感受,师生的不同背景在同一门课程设置之下可以碰撞出特别的火花,得以打破我们之前不敢互相踩踏的边界。

在此分享AI作为媒介加入之后的课程现场,在实践中,AI在参与制作示范案例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路径和执行步骤,这即是一种破例,一种思维动力的叠合可能,也更有针对性的将适当的数据或者模型供AI训练,但无论如何,教与学的本质依旧是互相吸收,在课程设置边界清晰与模糊的交相行进中,共同探索一种观看世界的全新视角,尝试将自己的思维跟课程目标做一个结合,并在创造中成就,这也是我正在尝试中的一个阶段性分享。


●张周捷

数字艺术家、独立设计师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

我认为解决技术、产出和社会价值之间的闭环是至关重要的。未来的闭环会是什么样子?如何形成一个价值闭环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人工智能和数字算法可以生成无尽的东西,但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需求是不可预测的,而问题的核心就在于需求。AI无法预判这种需求,因此对社会和行业的理解和洞察是至关重要的。

在数字时代,人们对物品的个性化、专属性和稀缺性的需求与工业化生产方式之间存在矛盾。算法、生产工厂和商业模式是关键因素。我们非常期待通过数字技术不断迭代和发展,就像DNA一样。一把椅子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场景,外观不同,但本质上是相同的,这也适用于算法。技术的核心是稳定的,但动力源于需求。


●胡伯涛(Amber)

Reality Design Lab 负责人、Holo Interactive Inc 创始人、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硕士

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混合现实媒介上,我提取了媒介理论中最重要的特点,即不需要授权。我认为,AR作为一个媒介,本质上是反精英的,对精英所构造的公共空间和现实提出了最大的挑战。在混合现实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感知自己想要感知的世界,无需经过他人的授权。这种非对称性让戴上眼镜的人拥有更多的权利,能够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东西,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现实和权力结构。

传统的设计注重用户体验,而我认为在未来,信任体验将成为设计的核心。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是否相信我们的AI。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超越了对工具和机器本身的认知,因此可信任的AI将成为未来设计中的重要主题,也是我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 学术论坛(三) }

“与AI一起进化”

分论坛( B )

时间:2024年4月19日下午14:00-16:3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小会议室

学术主持:胡晓琛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计算艺术研究所所长

{ 发言喜宾名单 }

(排名不分先后)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博士后研究员、馆员张天钢,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交互研究所教师卢泳如,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杨乔伊,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硕士研究生叶茗,青年数字媒体艺术家方雨轩,中国美术学院人工智能艺术设计实验室(D&A LAB)负责人周致远,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陶梦楚,青年数字媒体艺术家胡琬泽,青年数字媒体艺术家孙李俊哲出席发言。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计算艺术研究所所长胡晓琛副教授主持。


胡晓琛表示:随着AI技术的迅速发展,AI艺术的智性与创造性,究竟是人工智能运算结果,还是人类智慧的延伸,成为我们当下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此场青年艺术家们都是AI技术的一线使用者,做过不同方面的深入的人工智能实践,在论坛的单独发言和圆桌讨论环节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在单独的发言中,每位讲者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提出了关于人工智能的使用场景、使用流程,包括使用技术的思考。在圆桌讨论环节,几位创作者分别对A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石人峡事件白衣女是月入近万的退休老师,登山前最后合照令人不解

石人峡事件白衣女是月入近万的退休老师,登山前最后合照令人不解

棒棒糖画画
2024-06-07 00:49:01
71年毛主席来到杭州休息,看见陈励耘时,厌烦道:你怎么又来了

71年毛主席来到杭州休息,看见陈励耘时,厌烦道:你怎么又来了

让时间说真话
2024-06-05 22:10:13
泰媒点评国足:十几亿人的国家竟要靠归化,这反映了足球的衰落

泰媒点评国足:十几亿人的国家竟要靠归化,这反映了足球的衰落

足球大腕
2024-06-07 16:48:27
国足主帅失职又1铁证!韦世豪:若2个点球都进,我们出线了

国足主帅失职又1铁证!韦世豪:若2个点球都进,我们出线了

叶青足球世界
2024-06-07 10:17:00
CCTV5专访!蔡斌罕见主动揽责,承诺让朱婷首发,再次强调团结

CCTV5专访!蔡斌罕见主动揽责,承诺让朱婷首发,再次强调团结

跑者排球视角
2024-06-07 09:33:59
天快亮了,警惕狗急跳墙

天快亮了,警惕狗急跳墙

蜻蜓世音
2024-06-06 16:20:51
中国抛售4573亿美债,又大规模购买黄金,美面临危机,开始服软了

中国抛售4573亿美债,又大规模购买黄金,美面临危机,开始服软了

光头强和小舒呀
2024-06-07 20:43:54
医生曾经对你暗示过什么话?多亏医生提醒,才让我避免染上HIV

医生曾经对你暗示过什么话?多亏医生提醒,才让我避免染上HIV

奇特短尾矮袋鼠
2024-06-07 12:28:38
一步到位!华为突然官宣,6月7日,重大升级!

一步到位!华为突然官宣,6月7日,重大升级!

心在途中
2024-06-06 15:43:09
夫妻都是中国人,却生出混血婴儿,3次亲子鉴定后,妻子坦白真相

夫妻都是中国人,却生出混血婴儿,3次亲子鉴定后,妻子坦白真相

墨染尘香
2024-05-19 12:28:28
40度以上,大范围高温确定将出现,降雨也来了,预报:3波下不停

40度以上,大范围高温确定将出现,降雨也来了,预报:3波下不停

环球科学猫
2024-06-07 11:11:16
快讯!202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揭晓

快讯!202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揭晓

南方都市报
2024-06-07 11:31:40
大庆市拟任职干部公示

大庆市拟任职干部公示

鲁中晨报
2024-06-07 09:11:01
俞敏洪深夜致歉:说东方甄选“做得乱七八糟”是朋友间谦虚表达,会努力前行负责到底

俞敏洪深夜致歉:说东方甄选“做得乱七八糟”是朋友间谦虚表达,会努力前行负责到底

澎湃新闻
2024-06-07 09:08:27
京多安谈针对他血统的民意调查:这很悲哀,调查动机令我困惑

京多安谈针对他血统的民意调查:这很悲哀,调查动机令我困惑

懂球帝
2024-06-07 06:29:06
24小时内耶伦连发两次警告,称美国已付出代价,拜登要紧急回国

24小时内耶伦连发两次警告,称美国已付出代价,拜登要紧急回国

冰雨音乐呀
2024-06-07 16:49:05
金莎参加朋友婚礼现场唱祝歌!精修图又白又瘦,生图差距大到惊人

金莎参加朋友婚礼现场唱祝歌!精修图又白又瘦,生图差距大到惊人

小娱乐悠悠
2024-06-07 17:37:21
王思聪现身KTV,吞云吐雾心情不佳,女伴被指不如孙一宁

王思聪现身KTV,吞云吐雾心情不佳,女伴被指不如孙一宁

鱼真香综艺
2024-06-07 20:15:01
上海这一夜,骨瘦如柴的娜扎和金晨,都败给了“全裹”出镜的宋佳

上海这一夜,骨瘦如柴的娜扎和金晨,都败给了“全裹”出镜的宋佳

室内设计师阿喇
2024-06-04 17:17:36
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俄乌战争最起码给中国又争取了五年时间

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俄乌战争最起码给中国又争取了五年时间

曾经年少
2024-03-05 11:38:53
2024-06-08 06:10:44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网易号
3275文章数 75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头条要闻

云南省镇雄县一煤矿发生事故致1死3伤 还有2人失联

头条要闻

云南省镇雄县一煤矿发生事故致1死3伤 还有2人失联

体育要闻

优势在我?中国足球有自己的节奏

娱乐要闻

汤唯抵达巴黎将担任奥运火炬手

财经要闻

身陷退市股的投资者:我的钱瞬间没了

科技要闻

6家大模型抢答高考作文,谁是你心中的Top1

汽车要闻

2.0T混动售20.98万元起 福特蒙迪欧运动版上市

态度原创

健康
教育
亲子
房产
时尚

晚餐不吃or吃七分饱,哪种更减肥?

教育要闻

唐山高中数学,求cosC最小值,与等差数列有关系

亲子要闻

新生儿,大学生,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房产要闻

顶流地段+顶级户型!香港半山豪宅,已成为高净值人群的资产压舱石!

接下来几个月,比看赛事更有意思的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