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李白这首诗里的“床”,是“窗” 的假借。
这个解释倒是说得通,而且不会再对这个字的含义有争议。
不过,历代收录李白此诗的诗集,从宋代开始,没谁改过这个字,作此解的也甚少。这个说法,基本可以搁置。
- 还有人说,李白诗里的“床”,是指“井床”。
《晋书.淮南王篇》曰:“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说得很好听,其实就是指汲水的辘轳架。古人早就考证过,说把“银作床”解释为“井栏”不妥。
问题在于,后人多用此典,但都是用“银床”一词。李白自己就用过,他在《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诗中云:“去国客行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另外,南朝庾肩吾;隋江总;唐杜甫、李商隐、温庭筠等一众著名诗人,都用过“银床”作诗。
“银床”已成固定词组,李白将其拆开,单用一个“床”字表示辘轳架,可能性甚微。
另,目前尚存的宋代蜀本《李太白文集》中,此句诗为“举头望山月”,评家称,这显然是从屋内望向屋外。
看来,“床”即“银床”,也不大说得通。
- 再有人说,李白这个“床”,是指“胡床”。
《后汉书.五行志》云:“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止。”
这些带“胡”的东西,因为都来自“胡”人“胡”地。
“胡床”,指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隋代,亦称之“交椅”、“交床”。现在的俗称叫“马扎”。
有很著名的文物收藏者,认为李白此诗中的“床”,指“胡床”。
这个解释倒是有可能,后面的描写也都能说得通。
问题仍然是,李白的诗里,也是说到过“胡床”的。
他在《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诗中说:“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我心还不浅,怀古醉馀觞。”
他在《寄上吴王其二》诗中又说:“坐啸庐江静,闲闻进玉觞。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可见,李白对“胡床”很熟悉,也多用到自己诗中。一般来说,他应该即便把《静夜思》这首诗改为七言,亦断断不会省略一个字,把“胡床”说成“床”的。
- 亦有人说,李白这里的“床”,是指北方那种土炕,因为李白是北方人。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记载,“高丽”具寒贫之地,“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煴火以取暖,此即今之土炕也。但作坑字。”这种炕,当时已传入北京一带。但用者,“其俗贫窭者多”。
只是,第一,20多岁的李白不至于贫穷到这种地步;第二,李白这首诗写于扬州,那里一定不会烧土炕的。
- 那么,最有可能的,李白说的“床”还就是“床”了。
汉代以前,人们是“席地而坐”,不是坐在地上,而是坐在“席”上,有草竹之席,也有毡絮之席,都称“席”。
睡觉,很多也是在“席”上,如日本的榻榻米,榻榻米就是从中国穿过去的,不是在唐朝,而应该在汉之前。
后来,有了“床”。“床”一开始是坐的,所以,《说文》曰:“牀,安身之几坐也。”在汉代,“床”的样子很像“几”,只是稍低,可坐可倚,但不可躺。
当时的古人,横陈之卧怎么办?《管子.弟子职》曰:“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睡觉,不在“床”上,而是另铺枕席。
汉以后,开始兴起“有足有桄”之“床”,逐渐可以在上面睡觉了。但此时之床,仍然以低矮为特点。
本文前面的一些插图,多为唐代前后著名画作,可以看到当时的睡床的模样。
隋末有一个农民起义军首领叫高开道,《旧唐书.高开道传》说,他身边有数百亲兵,都是他的“义儿”,他对这些义儿很好,让他们睡觉都有床可躺,“床之安者,以绳为之”。
《文苑.王维传》说,他的“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是已”。
《旧唐书.穆宗纪》还记载:“群臣请立太子,上于紫宸殿御大绳床见百官。”这是说,唐穆宗躺在大绳床上接见群臣。
或曰,绳床和胡床有关,很可能,但不太会是指交椅马扎,而是可坐可卧可睡的床。
李白旅居扬州,当住客栈,晚上,躺在或者倚靠在这种比较低的床上,基本上平视地面,看到洒进来的月光,感觉像下了霜一样,于是抬头望见月亮,低头就开始思乡了——意象、意境俱佳。
这是很说得通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