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咱们的队伍吗?(142)
主 编:崔晓汉
总撰稿:徐焰
顾 问:毛新宇
1951年秋季作战结束后,朝鲜战场出现了十个月平稳状态,志愿军利用这一时机组织全军大挖坑道。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将筑起的长达数百公里的坑道称为“地下长城”呢?
在敌强大火力下深挖洞穴,群众智慧创造出坑道工事
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火力,志愿军解决阵地生存成为重大难题。入朝初期,志愿军部队主要靠挖单人防炮洞来抵御敌人猛烈的火力,并日益积极地向深处挖洞,相邻的洞子就此连接起来,形成了U字形即马蹄型坑道。在1951年抗击敌“秋季攻势”的防御作战当中,志愿军构筑的坑道掩蔽部数量虽然很少,却已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很快在部队得到推广。
修筑坑道(地道)进行战斗,这在中国和外国的战争史上都有过先例。在大规模阵地对峙战中如何全面修筑和使用坑道,并将其作为一种既具有战略意义、又在战役和战斗中起重要作用的工事,还是中外战争史上未解决过的问题。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面对敌人火力强大,表面阵地难以久守的情况,构筑坑道工事成为有效地保存自己及保持防御稳定的重要保障。坑道防御体系的建成,就此解决了志愿军在敌人绝对优势火力下阵地生存的问题。
敌“秋季攻势”开始前夕,1951年9月16日中朝联合司令部便发出《关于小型作战的指示》,要求全军修筑坑道(当时称为隧道),强调“我主要阵地必须是隧道式的据点,特别是核心阵地”。通过总结抗击“秋季攻势”的经验,证明坑道远比野战工事优越,志愿军司令部随即向全军提出,在各个防守要点上都要构筑坑道工事。
从1951年末开始,经全军上下一起奋战,半年之内第一线各军就修筑起190公里长的坑道。同年8月,第二线各军防御阵地上的坑道工事也基本完成。至此,在横贯朝鲜半岛的250公里长的战线上,形成了一个有20-30公里纵深的以坑道为中心的防御体系。
朝鲜前线极其复杂的坑道防御体系,是在战争中依靠广大群众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实践而逐步形成的,离开了战争实践和群众智慧,任何高明的工程专家也无法设计出这种世界战争史上独特的工程系统。修筑坑道工事的过程,也是不断抵御敌人现代化技术手段攻击破坏的过程。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式的反复较量,使得坑道工事逐步具备了能防、能打、能生活等适应现代化战争要求的功能。
志愿军全线开始修筑坑道时,敌人就以空中投弹、坦克炮和大口径炮轰击洞口、向坑道内施放毒气等方式进行破坏。对此,志愿军除了组织力量压制敌重炮打坦克外,还及时总结经验,对坑道进行了多方改进,强调达到“七防”的要求,即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坑道内大都有防毒门、储水池、指挥室、休息室、救护室和粮弹仓库。坑道口在力求坚固隐蔽的同时,又采取真假工事相结合的方式迷惑敌人。坑道工事还突出了“防”与“打’的结合,坑道口同野战工事紧密连接,使得人员能及时跃出投入战斗。
有坑道可大减己方伤亡,以出击和狙击消耗敌人
坑道防御体系的形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使得志愿军可以由以前带有运动性的机动防御转变为阵地坚守防御。它使志愿军能够减少第一线守备部队,抽出较多的部队作为二线预备队和加强海防。坑道工事再与野战工事相结合,在战役战术上也具有重要意义。有了这种工事,志愿军才可以用劣势装备在攻防战斗中同有绝对优势装备的敌军对垒。坑道工事形成后,敌人空炮火力对于志愿军的杀伤大大减少。如1951年夏季敌人平均发射40~60发炮弹可杀伤志愿军一人,在1952年1月至8月间则平均发射 660 发炮弹才能杀伤一人。
志愿军展开大规模筑城活动时,前线部队为了保持阵地巩固和消耗敌人,广泛地进行了小分队出击和狙击活动(当时称为“冷枪冷炮运动”),使敌人生活环境恶化,士气低落。据中朝方面统计,从1951年11月末至1952年9月在前沿共杀伤敌军11.7万人,其中大多为冷枪冷炮杀伤。同一期间中朝军队伤亡3.6万人,绝大多数为敌炮火杀伤。事实证明,在双方长期阵地对峙的情况下,除了加强工事外,还应不断地以小分队出击和狙击活动袭扰对方。志愿军的火力和技术装备处于绝对劣势,却通过小分队出击和狙击活动使“联合国军”在前沿日夜处于恐慌之中,龟缩于工事中丧失了行动自由,从而掌握了战线上的主动权。
防御工事亦用于进攻,战术上出现创新
进入 1952年以后,朝鲜战争呈现长期持续而又难以扩大的迹象,5月间停战谈判又陷入停顿,中共中央对谈判做了拖过1952年底的准备,“并决心坚守已经巩固起来的现时朝鲜前线阵地,加修第二线坚固工事,准备应付今年夏秋两季可能到来的敌人新的进攻。”
9月18日至10月31日,中朝军队八个军(志愿军六个军,人民军两个军团)在 180公里宽的地段上向敌60个目标进行了77次进攻(其中志愿军进攻74次)。根据攻占目标后能守则守,不易坚守则放弃的方针,经反复争夺,据统计以1.07万人伤亡的代价,占领敌连排支撑点17处,杀伤敌人2.7万人。
这次反击战规模不大,在战术上却有着人民解放军战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些新特点。这次反击是依托坑道防御体系发起的,攻击前部队在前沿坑道集结,或挖屯兵洞隐蔽。这样,就在敌反应迅速,很快以密集炮火拦阻志愿军步兵冲击的情况下,能以突然性的短距离冲击攻入敌人阵地,在攻击连排支撑点时一般都能速战速决,并减少了自己的伤亡。这次战术反击证明,坑道工事不仅可用于防御,也可以为组织阵地进攻提供重要保障。
对于志愿军创造的坑道防御体系,毛泽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52年8月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总结说:“能不能守,这个问题去年也解决了。办法是钻洞子。我们挖两层工事,敌人攻上来,我们就进地道。”由于规模宏大的坑道工事保障了抗美援朝战略防御的实施,当时的中国军民将其称之为“地下长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