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大神对人类有两大贡献:一是造人之德,二是补天之功!
女娲补天的故事,最详细的机制是西汉的《淮南子》,以及近代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书,将补天神话的时代提前了到战国时期;而女娲造人的故事,直到东汉时期才形成《风俗通》。
今天阳Sir主要讲女娲补天,人类的创造会在另一篇文章中从考古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来分析。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偶尔读点山海经!
首先,“女娲”最原始的来源来自《山海经·大荒西经》:
》 西北海之外,荒野一角,有一座不合的山。木山。有虞攻共工山。有一个国家,名叫舒氏,颛顼之子。有十位神,名叫女娲肠,化作神灵,居住在黎光之野。夷,来西北角风曰韦,判日月长短。
既然要说女娲补天,那么在谈论补天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可能就绕不开共工对不周山的愤怒,而共工为什么要打不周山,自然我们就不得不说的是共工与帝颛顼争夺皇位。可以说,“女娲补天”、“共工触舟山”、“共工颛顼争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神话、极其重要的三个母题,而这三个母题都是首次出现。要同时出现在文献中的,就是上面这段《大荒西经》的正文。
《大荒经》是借助图片来书写的,文字是对图片中场景的描述,也就是说图片中同一场景所呈现的内容自然被描述为经文中的连续上下文,并且有着基本的“叙事三要素”,因此为我们搭建了这个宏伟神话的故事舞台:
时间是秋冬之交;地点在不周山;主角有三位,分别是女娲、共工、颛顼。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剧本并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冲突!
1.女娲补天神话——《淮南子·览冥训》
“古之四极灭,九州撕裂,天不遮地,地不限,火不灭,故女火熔五色”。石补天,斩凤足立四竿,杀黑龙济济州,积芦灰止水。天补四竿正,水干时,冀州平;“
这是描述女娲补天神话最早、最完整的记录,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到补天的原因,也就是说,还没有提到共工!
《淮南子·天文训》
第二,共工摸不着舟山——《淮南子·天文训》
“昔日共工、颛顼为皇帝而战,一怒之下触动了周围的群山,天柱折断,大地完好无损。天空向西北倾斜,所以太阳,日月星辰移,大地未满东南,故水尘归。”
这是最早记载的共工怒不周山的故事。解释了共工之所以触碰不周山是其与颛顼争皇帝失败,但并没有解释这场战斗最终是谁擦屁股的,也就是说后续并没有提及女娲修补天空!
梳理基本的叙事逻辑后,我们会发现,在西汉时期,“共工帝争位——怒触不周山”两个故事与《女娲修复天空》。独立!
于是,就可以产生一个众所周知的叙事逻辑:共工与颛顼争夺皇帝失败——共工愤怒,积蓄无能之山——女娲用五色石补天!但其实古籍中还有另外一种不同的说法:
例如,《列子·汤问》中表示:
》当年女娲练五色石补短板,断爪足以顶四极。后来共工颛顼打皇帝,摸山不周之怒,断天柱,自危,故天偏西北,日月星辰在,地不满东南,故诸河河流被淹没了。”
看到了吗?在这里,正是女娲修补了天空之后,共工的愤怒触动了群山。这种说法在魏晋时期就可见到。
阳Sir在这里遵循的是第一叙事逻辑,不仅在时间上和逻辑合理性上;此外,天地秩序因一些不幸的变化而陷入混乱,于是创世神挺身而出,恢复了天地秩序。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是许多民族创世神话永恒的主题。女娲补天神话能够用女娲与共工、维护与破坏的二元对来表达深刻的宇宙学意义,即宇宙的秩序不能被破坏,必须维持。
3。女娲弥补的是石天?
可以看出,在这些文献中,女娲用来补天的材料是“五色石”,所以阳Sir很好奇。天空是由“石头”构成的。古代有“石天”这样的说法吗?不!古人也在问:
《论衡》云:“天非玉质,女娲不如天,如何弥补”
其实古人就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了。女娲补天神话和原始天文历法的关系很早以前就被提过:
例如《列子·汤问》张展注:
“阴阳亏损,三星萎缩,就是让天地匮乏,不用失去肉身。女娲是神人,所以可以炼化五常精髓调和阴阳,使日晷秩序井然,无需材料相辅相成也”
这句话,他明确指出,女娲弥补的天空不是实体的天空,而是历法的天空,也就是每周运行的天道!清朝的于正燮脑洞很大。顺着他的思路,他认为女娲熔炼石头修复的不是天空,而是浑天仪,而四脚就是仪器底座的四个支撑。
“以玉为浑仪,天象亦珍贵……女娲炼石补天,以玉为器。断爪足以立四极者,足矣”乐器”
其实从原文“四极废,九州分裂,天不覆,地不容”来看,已经指出了四极的重要性。“四极”即东、西、南、北四极,四点基准面的建立是天文观测的基本前提。如果四极不正确,必然会导致无序现象和历法失衡。水波浩瀚,一望无际;猛兽吞噬人民、猛禽抢老弱”等灾难。
所以,女娲把天空填满了,“天填满了,四极正直”并不是说女娲填的是物理天空,而是把四极摆直了,这样就有了可靠的方位基准只有符合自然节律的历法,才能依时而治,避免各种自然灾害。
4。女娲加的是天网?
关于弯天的另一种说法也很有趣:所谓“天网全面恢复,疏而不漏”,这与女娲补天神话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女娲赔偿的是共工对天网的损害。
俗语“天柱断,地尾绝”,其实就是前面引文中的“天柱断,地尾绝”。天威指的是天网。《天威绝》中的“绝”,亦有斩目之意。
“共工大怒,天崩地裂。”——李白,《上崔相百忧章》“斩敖乙帝,炼石补天”。——李白《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
女娲的炼石其实就是炼金术,最终的产物是一根针,然后用这根针缝制天网!对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意义,有多种解读。杨Sir认为,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考虑可能更有说服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收藏、点赞、关注。谢谢杨先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