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兴戏剧下的「潮流」涌动—— 戏剧观众篇

0
分享至

从初入剧院,到票根无数,

戏剧成为观众不可剥离的存在,

它变成了生活中的一个呼吸点。

让我们暂停一下,在一个封闭的氛围空间里,

沉浸式地感受正在发生的所有表演,

感受情绪充溢到五官和身体。

这一期,以戏剧为媒介,

我们邀请到“北戏随缘更”的戏剧观众

在此分享她们的戏剧生活。

—创立北戏随缘更的初衷是什么?公众号经营多久了?

2019年5月大家开始运营北戏随缘更,当时是为了给北京戏剧观众微信群里的群友们提供一个可以归档、查询剧目反馈的公开空间,到现在这个目的也并没有改变。我们尽量没有偏好地推送内容或者以观众立场进行写作的对于某部戏剧的个人感想,也偶尔会推送一些戏剧相关的分析、综述投稿。可知的作者们的年龄层从70后到00后都有,编辑们则分布在85后到00后。

我们每年的农历年末会统计一年的大致发稿数据,2019年的时候共推送577篇repo,来自205个剧目116位作者;2020年因为剧场营业的实际时长,数据略有下降,收到了来自94位作者的447篇repo,共178个剧目;2021年剧场回温,收到了来自143位作者的851篇repo,共319个剧目。

—公众号中不同的颜色具有怎样的意义?

头图颜色是为了方便读者对推送的repo进行评级的预判,是我们的一个视觉符号或者说习惯,起初这个颜色代表的含义仅对投稿作者开放,不过敏感的读者很快发现我们的头图颜色暗藏玄机,能感受到偏绿的repo整体评价较高,偏红的可能更多是批评。实际我们每个头图颜色都有对应的文案,作者在初次投稿时都会收到评级文案和评分的对应表,可以根据文案来进行确认。每年的年终盘点我们都会解密一到两种颜色的文案,今年的年终盘点预计会解密剩下的部分。

同一个作品的头图颜色不同,是因为我们试图在头图上给大家展示两个信息,一半是剧目名称,一半是repo作者对于剧目的整体观感,每篇repo的观感都是作者的个人主观感受,感受不同,颜色就可能会有很大差别,我们希望repo的推送能从各个方面尽量保留作者对自己当下体验的诚实和直观反馈。

最早设计这个规则也有一部分是为了给非营利的运营编辑减少头图的制图成本,毕竟本公众号完全不挣钱也不发工资,能给大家省一点工作量是一点。而且考虑到repo的主观性,比起单纯的评分或者打星,用颜色代表更直接,可能也更加带有情绪的色彩,这是我们公众号运营初始就定好的,长期使用中也成为读者和作者的一个沟通方式。

—成为戏剧迷的过程是怎样的?看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是什么?戏剧在你的生活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我个人的话,谈不上迷,看戏可能是个自然而然的习惯,因为小时候起床非常困难,起床气很严重,所以我妈一般公放音乐或者音乐剧把我叫醒。第一部戏剧现场是《剧院魅影》,第一部话剧现场是《北京法源寺》。

印象最深刻的戏剧作品应该是林奕华的《梁祝的继承者们》,现场直接哭肿眼睛,看完之后和朋友们一起制作了纪念相册送给剧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难忘的事情,当时一起制作相册的人有很多后来都变成了北戏随缘更的编辑。

戏剧在我的生活中大概属于稳定器,短暂地从琐碎生活中抽出几个小时沉浸在剧场、离开现实生活,反而让人更能接受生活。

—会反复看同一部作品吗?

很少反复“看”,部分音乐剧会反复听原声。好戏是需要全情投入的,而且通常在完全空白的情况下第一次观看最敏感和完整,太熟悉了二刷三刷就很容易留意到细节上的瑕疵,容易破坏我对这部戏的好印象,情绪激荡也没有一刷来得纯粹。不过有时候会特意为了接收更多的信息或者看现挂去多看几次。

—会被戏剧作品的名称吸引吗?

很少被戏剧作品的名称吸引,我对戏大部分是只要没有很不喜欢的,又有便宜票的话,就去看一看。但是标题太奇怪对我来说可能也会有点赶客,通常我更在意内容简介和主创履历。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有很多作品选择线上直播的形式演出,人们为什么还要走进剧场?

首先剧场环境本身实际也是戏剧体验的一部分,在特定的场所做特定的事情,排除其他行为或事件的影响,是线上直播很难做到的,线上直播很多时候还附带弹幕、实时评论、爆灯这种功能,会极大地影响对于戏剧内容本身的专注体验。当然,这种交互也可能在某些时候成为戏剧的一部分,这是另外的问题。

走进剧场,是观众为剧目付出的行为成本,付出本身就会影响观众对剧目的感受。在剧场与世隔离两三个小时体验舞台演出带来的陌生世界,是剧目回馈观众的方式。

再换一个角度来说,戏剧是现场艺术,在同一个空间中,观众与表演者在实时对话,这种现场气氛本身无可替代。场次不同,观众的微妙反应给台上演员带来的情绪也不同,使得表演本身可能也不同,现场艺术是观众和演员一起交融创造的,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令人遗憾。

—从观众视角出发,你认为中国戏剧发展处在怎样的状态?

发展中阶段。尽管说任何东西的阶段本质上都是发展中,但中国戏剧的“发展中”仍然别有一番滋味。它断层、舶来、停滞、犹疑、谨慎,但又偶有诚挚的亮点,让人无法拒绝。

—中国戏剧需不需要“接地气”?

中国戏剧当然需要接地气,实际现在可能是太不接地气,总得先做到“源于生活”,再考虑有没有能力“高于生活”吧。从某些方面上来说,通稿和业界公开互评就很像不怎么接地气的东西,大家在一种彼此心知肚明的语境中说一些有助于行业发展的话。但传播规律注定了沉默的观众才是大多数,好评和赞誉当然可能都是真实的,偶有差评也可能确实是观众的肺腑之言,很难有什么东西能做到所有人都喜欢,但好像很多戏都能做到社交媒体一片赞誉,或者主流业界专家评价花团锦簇。也期待戏剧人在接受好评的同时亦能平静看待部分普通观众的不同意见,倒不是非得接受这些“地气”,只是这也是难免的。

—从2021年开始国内的戏剧形式(类似沉浸式话剧)变得更加多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沉浸式的话剧其实已经有好几年了,环境式和其他新的形式也确实在改变观众看戏的方式,就我个人而言,形式和内容都能够带给人体验感,只要用得好,提升我的戏剧体验,就很开心。

火热的驻场环境式戏剧培养了挺多演员,也培养了很多观众,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带很多人第一次走进了剧场。作为戏剧的一个品类挺好的,作为娱乐消费也很不错,它对观众对戏剧的需求造成的影响则见仁见智,但事已至此,大家只能接受这种变化,我只能说希望观众也好,演员也好,制作方也好,都能心态稳定地面对这种演出形式,也希望大家不要被困在这种形式里。当然,在这样的时代,快乐仍然是第一位的,毕竟难得。

—热门综艺节目的播出以及流量的涌入,这些影响戏剧发展的因素是否让国内的戏剧市场发生变化 ?

热门的综艺节目确实带很多人第一次走进剧场,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愿意看偶像的戏剧可能后期就会逐渐开始看其他戏剧,这的确给观众和戏剧本身提供了很多可能性。但急躁和忙着割韭菜是很难做出好东西的,观众们起初是来看偶像,最终能不能看到戏剧本身的魅力,还得让剧目自己说话。为了促进购票而起用没有戏剧经验的流量艺人,有些剧目成功了,有些也卖得不如非流量艺人场次好,一来流量与流量之间也有目标粉丝的不同,二来有些戏剧专业性很高,只为了看戏的观众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专业舞台演员的场次。

很难说作为戏剧观众是什么感想,有时觉得有资本看到戏剧市场了也许之后能看到更多有意思的戏,有时觉得人(行业)红是非多。城市的戏剧氛围是个很难直观感受到的东西,毕竟大家都是线上沟通,资本集中的地方剧场多、演出多,观众选择就多。不过热门综艺播出之后购买部分戏剧票需要很高的抢票技术,但看到大家有饭吃,也行吧。

—疫情之下戏剧市场同样遭遇压力,作为观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不停买票,不停取消。以前觉得偶尔错过一两部戏没事儿,以后总归会看到的,现在觉得能看就赶紧看吧,以后也不知道会怎么样。外国剧目基本看不到现场了,只能靠新现场放映来回血,结果三克映画也搬到郊区,只能指望北京剧院和中间剧场。国内戏剧现场的票价贵了,不确定性多了,但是戏剧人也得活着,所以只能说大家在这种状态下保持一点对彼此的妥协。北戏随缘更在疫情期间停更了几次,也都是因为剧场关门,上演剧目变少,稿子不够发,不过我们本身也重在随缘,没的发就停,有戏演再开,心态放平,随时准备和稿子、和剧说再见。

—你对中国戏剧最大的期许是什么?

过20年回头看,希望各位戏剧人吃过的苦对自己是有价值的。

—成为戏剧迷的过程是怎样的?看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是什么?戏剧在你的生活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早几年零星看过一些话剧、音乐剧、舞剧甚至戏曲,但真正高频入坑是从2018年《声入人心》开始的,那确实曾经是美好的冬季限定。当看了几十台上百台演出,每周有三四天不是在剧场就是在赶往剧场的路上,戏剧成了生活里割舍不掉的部分,可能就是一个迷了。

第一部戏剧作品是在学校礼堂看的中央芭蕾舞团的《天鹅湖》,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是一次符合幻想的观演经历。印象最深刻的戏剧作品是《毒》。它在很多方面都不是我看过的最优秀的戏,但那是我第一次在剧场里哭到干呕,痛苦的身体记忆应该算是印象最深刻了吧。

戏剧于我而言像是外卖。我心情好的时候想点,心情不好的时候也想点;天南海北世界各地拍卖航空件的美味都能吃到,煎炒烹炸酸甜苦辣都有,当然偶尔也会点到难吃的、变质的、漏袋的;可以好多人一起点,可以吃独食,还有专门给小孩的餐;意外情况时它可能延时,也可能被取消……我也做饭,也靠外卖快乐地活着。

—会反复看同一部作品吗?

会重复看同一部作品。有的是在线下剧场看很多次,有的是看线上版本。像循环同一首歌,重读同一本书,点固定搭配的外卖,重复开盲盒—— 想要沉浸在某种气氛里,没全看明白再来“亿”次,好吃还想吃天天吃百吃不腻。

—会被戏剧作品的名称吸引吗?

我会被戏剧作品的名字吸引,也会被戏剧作品释放出来的任何细节吸引。就算是一看就是烂戏的名字,也会想着“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烂”就去了,结果可想而知(摊手)。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有很多作品选择线上直播的形式演出,人们为什么还要走进剧场?

不走进剧场,那就淋不到《浪潮》的雨,闻不到《陌生女人》的牛排香,吃不到《毒》的一嘴沙子,捡不到《兰波》的信纸,受不到《枪花》的打砸的惊吓……当然这都是一些戏剧现场增加感官效果的边角料,在一个封闭的氛围空间里,沉浸地感受正在发生的所有表演,是暂时还无可替代的美好体验。有时候剧场戏剧需要即时反应,也需要反应的反应。线上直播相当于空间的折叠和隔离,只剩下平面视觉效果,相当可惜。

观众的注意力投入程度与戏剧效果成强正比。在我的生活环境中,很难有机会在线上直播时间段专注地看完一场直播。和朋友一起聚会或者线上团建的情况之外,那是另一种维度强注意力投入。

但目前线上展演的形式确实打破了地域、时间限制,戏剧变得唾手可得,出现参考功能:有效避雷,先睹为快。也期待有更多的直播、互动技术,实现更有趣的戏剧表演形式。

—从观众视角出发,你认为中国戏剧发展处在怎样的状态?

在制作北戏随缘更的年度repo数据统计的时候,发现2021年的repo平均分相比2020、2019年的平均分有一个比较大的跌幅。这不能代表戏剧发展状态,但可以代表部分观众的观剧感受。其中也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疫情导致的戏剧引进停止等。

—中国戏剧需不需要“接地气”?

我认为最需要接地气的是剧本吧。不知民间疾苦,不通大众喜乐,技术性推进,技巧性煽情,既不真实,又显空洞,不接地气纯拍脑门的剧本确实不怎么好看啊,“何不食肉糜”的笑话也闹了不少,令人恼火的胡拼乱改也屡见不鲜。

—从2021年开始国内的戏剧形式(类似沉浸式话剧)变得更加多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浸没式、环境式戏剧这几年也看过一些,有很迷人的,上头多刷,也有无趣的,甚至有“谁看谁有病”类型的。这类新形式的戏剧作为戏剧本身的核心要素(比如剧本、表演)足够优秀,产出其他形式的次生艺术和综合艺术就不会有太差的表现效果。从2021年北戏随缘更收到的repo来看,环境式戏剧的均分是高于话剧、音乐剧的,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样的新形式的确帮助提升了观众们对戏剧的观感。

—热门综艺节目的播出以及流量的涌入,这些影响戏剧发展的因素是否让国内的戏剧市场发生变化?

我也是在一拨综艺热度后成为固定剧场观众的,可以肯定这些热度带来的将戏剧广泛化的效果。北戏随缘更常说不要相信任何repo,毕竟观剧感受是非常个人的事情,大家抱着不同的目的走进剧场,获得自己想要的体验,能对剧场有一些喜爱就好了。

综艺和idol确实给属于小众文化市场的戏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只是综艺的呈现与线下演出的实际还是有比较大的出入的。热度带来资本的投入、资源倾斜甚至挤兑,原有生态的破坏也是存在的。但目前,似乎戏剧市场还是比较有活力的,迅速自愈,达到新的平衡。无论是演员、观众还是出品方,市场一淘洗,留下一些新的力量,继续前行。

—疫情之下戏剧市场同样遭遇压力,作为观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作为观众,非常遗憾无法现场看到一些引进剧目。我的戏剧屏保至今还是2019年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国内的戏剧倒是大多数陆陆续续看上了。心疼各种剧目炸卡、延期、取消,北戏随缘更也两度停更。

—你对中国戏剧最大的期许是什么?

做戏的演戏的可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看戏的品戏的获得难忘的戏剧体验。想收到五颜六色的稿子。

—成为戏剧迷的过程是怎样的?看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是什么?戏剧在你的生活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其实并没有哪一种契机或者仪式让人可以宣布“哦,我是戏剧迷了”。常看剧的朋友之间会互相安利,你叫我看这个、我推荐你看那个,发展到后面变成习惯性点开票务网站“巡逻”,买的票的种类和频次慢慢上来了。“迷”始终说不上,总觉得说一个人是“xx迷”好像就得无条件地包容和博爱这个门类里所有的,我还是比较挑的。

我主动现场观看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是《剧院魅影》,也是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开业大戏,给了我相当好的“进剧场”第一印象。印象最深刻的是《天使在美国》,非常喜欢的演员和剧本,很极限地赶上了宽街末场。我定位“看剧”这个行为本身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和逛街或者看电影是差不多的,不过看过的作品中有意思的剧本、观念、呈现等,也会很自然地成为我平时做方案和创作的灵感来源或支点,帮了我很多忙。

—会反复看同一部作品吗?

会。戏剧现场的魅力就在于哪怕是“同一部作品”,每一场演出也有差别——场面话而已,真实原因多半是追星啦。有喜欢的主创,剧也不错,未来能看的机会少,钱包允许,就会忍不住多看几次。

—会被戏剧作品的名称吸引吗?

对于在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来说,封标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我很容易被有意思的作品名称吸引,不过一定会看过简介和主创信息后再买票。第一眼无法分辨的作品名称背后可能代表着这个作品并不是脱胎于我们熟悉的编剧或者文本,选购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变大。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有很多作品选择线上直播的形式演出,人们为什么还要走进剧场?

在我看来,目前线上戏剧实践的关键词还是“存档”和“妥协”。2021年那会儿全世界的剧院都关门了,我报复性地看了很多线上展演的戏剧,最后的结论是现场的魅力(目前)是绝对无可替代的。我,包括身边的朋友,如果在线上看到了很喜欢的作品,满足过后,心情最终都会回落到“有机会一定要看一次现场”。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线上直播就像是让观众看这部戏剧的“导演剪辑版”,实际上观众在剧场里的观看行为是有很大自主权的,这部分的趣味就被抹去了。

我绝对不是在说线上的展演是没有必要的。宏观上说整个艺术领域都在向数字化迈进,流媒体平台给了更多人接触戏剧的机会,剧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去阶级化;放大到具体的作品,也有一些导演确实非常擅长运用摄像机和互联网,在线上的实践一方面帮助团队走出了困境,另一方面获得的经验还可以反哺未来的创作。我觉得线上的实践不会永远只是线下的延伸或妥协,未来一定会出现线上独有的一些创作,如果发展得特别好,那线上和线下说不定就会变成并行的两种不同形式。

—从观众视角出发,你认为中国戏剧发展处在怎样的状态?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慢慢来吧,都在市场反馈里了。

—从2021年开始国内的戏剧形式(类似沉浸式话剧)变得更加多元,对此你2021看法?

百花齐放嘛,当然是好事。受个人专业背景的影响,在“戏剧”的名词解释阵营分类里我是彻底的“形式自由定义自由”派:在特定空间发生的、存在看与被看关系的,都可以是戏剧。环境式也好,沉浸式也罢,浸没的、浮潜的、能换气的、不下水的都行,所有类型所有尝试都多多益善,好不好看另说,有没有发展前途也另说,质变总是量变堆出来的。

—热门综艺节目的播出以及流量的涌入,这些影响戏剧发展的因素是否让国内的戏剧市场发生变化?

关于流量,剧场不能算是一个好的粉丝购买力变现的方式,甚至容易费力不讨好。大剧场一千多个座位,五场演出就要卖七八千张票,一通宣发最后票版不好看,真的所有人一起尴尬。当然卖得好和我也没什么关系,我向来是不凑这个热闹的。

城市里看剧的人肯定是变多了,但“城市戏剧氛围”好像是一个很梦幻的词汇,北京两千万人,剧场里的人撒出去就是捞都捞不到,更别说营造出什么氛围了。这么梦幻的氛围我觉得还得在体量更集中的地方寻找,比如戏剧节:小到朗园,大到乌镇、阿那亚,剧场是剧场、海滩是剧场、书店是剧场、门口水池是剧场……那确实是很美的。

—疫情之下戏剧市场同样遭遇压力,作为观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剧变少了,票变贵了。因为延期取消的情况多,买票或成新时代的无息理财。我这两年养成的新习惯就是演出前再买票。

—你对中国戏剧最大的期许是什么?

有剧票好,好剧有票。好像不是对中国戏剧的期许,只是我个人的愿望。

—成为戏剧迷的过程是怎样的?看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是什么?戏剧在你的生活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最初是因为高中时期特别喜欢金星老师,她非常鼓励大家走进剧场看演出,也算是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后来高考结束的时候她正好带着她的舞团来到我家乡这边演出,是一部现代舞作品,叫作《海上探戈》。就是因为这一场演出,戏剧彻底地征服了我。

印象最深刻的戏剧作品,其实在我心里《叶甫盖尼·奥涅金》和《繁花》难分伯仲,或者说,二者完全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来自不同的语言环境(甚至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弱化了语言载体),但二者都将戏剧表达做到了极致——极致的美、极致的丧、极致的技巧、极致的思考等。但是很遗憾,它们对于我来说大概永远留在了2019年那个盛放的夏天。

戏剧在我的生活中大概是解药吧,但又不完全是。生活无解,希望剧场里这一方天地能帮助我短暂地从现实世界中抽离。或许称之为精神补给更为恰当,当然了,这里特指好的戏剧。

—会反复看同一部作品吗?

会的,可能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三刷《四张机》是因为很喜欢这部剧构建的精神世界,二刷《永不消逝的电波》《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是想换个前排视角,二刷《雷曼兄弟》是因为时隔一年看到了这个名字,内心波澜起伏,于是想去看看……

—会被戏剧作品的名称吸引吗?

不会被戏剧作品的名称吸引,因为名字好听的“烂剧”太多了,主要还是看这部剧的制作水平与思想内核(主要是看看北戏随缘更repo)。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有很多作品选择线上直播的形式演出,人们为什么还要走进剧场?

举个例子来说吧,交响乐是剧场演出中最为程式化、最为严谨的艺术形式,主要是以声音为载体,演奏的大多是古典作品,为什么不找一个世界顶级乐团把全部作品录制一版装裱收藏,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大家随时想听就拿出来听啊,为什么这种艺术形式到现在还能在剧场中存活下来呢?

事实上,现场演出无法被取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种氛围感,我就很喜欢坐在观众席某个漆黑角落的感觉,那一刻我觉得这就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我可以消失在人群中,悄悄地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去看这个舞台上每一个灵动的个体,欣赏一门单纯的艺术,去看每一个音符怎样产生。它就是当下、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一件事情,而我有幸能够身临其境。当然,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目前的科技水平还达不到三维空间声音效果的完美复现,艺术本身的体验还是会大打折扣的。

—从观众视角出发,你认为中国戏剧发展处在怎样的状态?

中国戏剧发展处在一个并不那么好的大环境中。戏剧的观众对于戏剧的需求是五花八门的,甚至可能我们当中很多人对于戏剧的需求并不那么清晰,也就会使得市场中存在情绪化、不理智的一些现象。而戏剧与观众是有隔阂的,并不存在评判的标准或者秩序去沟通和规范市场,毕竟“秩序”一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这一点有悖戏剧精神。戏剧的制作很难不迎合这部分似乎不那么清晰的需求,因为唯一能保证自身存活下来的正是市场中的需求。很遗憾,对于中国戏剧发展我只想说,计划和市场都行不通,只能靠自觉。

—中国戏剧需不需要“接地气”?

看怎么定义“接地气”。如果将“接地气”理解为贴近人们的生活,那肯定是需要的,毕竟很大程度上观众希望能与舞台上讲述的故事找共鸣,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人总是希望能找到和自己在某方面很相像的人,可以缓解一下“孤独”之类的东西。当然了,“共鸣”这种东西其实也很有意思,因为会有这样一类人,在找共鸣的过程中越来越孤单,因为不同的导演、编剧对于生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很难说“接”的是哪类人的“地气”,有可能每个人在舞台上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同的,很有可能彼此之间会存在冲突,这也就造成了评论的分化。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听到一些小众的声音,夸也好,骂也罢。硬要说一部剧“接地气”与否,我觉得不可以忽略这部分声音。

另外,如果将“接地气”理解为引进改编国外作品的本土化处理,那我觉得倒也不用太刻意,不需要刻意加方言、加本土元素,会很怪,反而很出戏。

—从2021年开始国内的戏剧形式(类似沉浸式话剧)变得更加多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沉浸式戏剧前几年也一直都有,确实是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但从我个人来讲,戏剧内容大于形式,我感觉无所谓。

—热门综艺节目的播出以及流量的涌入,这些影响戏剧发展的因素是否让国内的戏剧市场发生变化?

短期会带来外生因素冲击吧,可能会让一部分人捞到钱,长期来说还是要看戏剧本身会不会打动一部分人,热度吸引而来的人会不会留住一部分。很难说,但我相信总归会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总归是会越来越好的。但弊端也很明显,这些年来剧场饭圈化越来越严重,只能说某种程度上是有热度了,但是也引来了一些戏剧需求不那么清晰、但是追星需求非常清晰的人。对于制作方来说,这么大的一块蛋糕,很难拒绝吧。真是遗憾。

—疫情之下戏剧市场同样遭遇压力,作为观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最大的感受就是,2022年我一场戏还没看呢!说不上来什么感觉,时而愤怒,时而无感,就一直在这之间“仰卧起坐”。作为观众,虚构的话剧和现实的生活之于我们的意义其实是一种互文的体验。现实可能完全不讲道理,它给戏剧带来了更多的无法控制的东西,也给我们的生活体验带来了更多无常。不过我已经开始着手适应没有戏剧的生活了,人嘛,日子总能过。

—你对中国戏剧最大的期许是什么?

希望它不要偏航,走自己该走的路,不至于让我们无戏可看。当然我也相信不至于此,毕竟我相信人还是有良知的。希望中国戏剧能做出更好的内容,能继续创作出真正值得回忆的好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看来华谊兄弟现在混的是真的不行了啊,一个大牌明星也请不到

看来华谊兄弟现在混的是真的不行了啊,一个大牌明星也请不到

青瓜娱评
2024-06-16 10:06:26
42岁凯特惊喜亮相,新造型向戴安娜致敬,加冕王后只差临门一脚

42岁凯特惊喜亮相,新造型向戴安娜致敬,加冕王后只差临门一脚

红袖说事
2024-06-16 11:00:21
绝大部分支持“维持现状”的台湾人没意识到一个问题

绝大部分支持“维持现状”的台湾人没意识到一个问题

观察者网
2024-06-16 08:36:13
指挥所遭空袭,数十人被埋!这次偷袭俄本土的不明战机是F-35吗?

指挥所遭空袭,数十人被埋!这次偷袭俄本土的不明战机是F-35吗?

锋芒毕露
2024-06-16 12:24:54
0-2到3-2!女排绝地反击,逆转世界第1,日本队空欢喜一场!

0-2到3-2!女排绝地反击,逆转世界第1,日本队空欢喜一场!

钉钉陌上花开
2024-06-15 22:43:32
中国曾三次忍辱负重“装孙子”,完美躲过美国制裁!最终迎来崛起

中国曾三次忍辱负重“装孙子”,完美躲过美国制裁!最终迎来崛起

猫眼观史
2024-05-16 18:11:46
上海最短的三条马路,一条只有33米,正宗的上海人也未必知道全部

上海最短的三条马路,一条只有33米,正宗的上海人也未必知道全部

苗苗情感说
2024-06-16 07:15:02
妻子和网友睡3次,被网友转走5万多,2021年妻子:寂寞才找男人的

妻子和网友睡3次,被网友转走5万多,2021年妻子:寂寞才找男人的

汉史趣闻
2024-06-15 10:48:04
高考结束家长拆了放在孩子卧室6年的监控,网友:满满的窒息感,专家:培养自信更重要

高考结束家长拆了放在孩子卧室6年的监控,网友:满满的窒息感,专家:培养自信更重要

极目新闻
2024-06-14 10:52:19
博士老师为何留守中专?编制,穷孩子逆袭的最后防线!

博士老师为何留守中专?编制,穷孩子逆袭的最后防线!

华庭讲美食
2024-06-16 08:57:11
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小孩回答后,孔子行礼拜师

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小孩回答后,孔子行礼拜师

否知
2024-06-10 09:50:11
德国欧洲杯6月16日(周日)比赛预测

德国欧洲杯6月16日(周日)比赛预测

元爸体育
2024-06-16 08:28:45
欧洲杯第3日赛程看点:波兰VS荷兰一触即发,夺冠热门英格兰登场

欧洲杯第3日赛程看点:波兰VS荷兰一触即发,夺冠热门英格兰登场

ALL体育
2024-06-16 08:40:07
小米公司两位总经理涉贪腐被开除!

小米公司两位总经理涉贪腐被开除!

互联网坊间八卦
2024-06-15 17:51:11
淮安文旅、涟水文旅连发多条视频祝贺姜萍,网友:省了几百万广告费

淮安文旅、涟水文旅连发多条视频祝贺姜萍,网友:省了几百万广告费

极目新闻
2024-06-15 19:33:39
《墨雨云间》周夫人永远不会知道,害惨周彦邦的其实是姜玉娥

《墨雨云间》周夫人永远不会知道,害惨周彦邦的其实是姜玉娥

娱记掌门
2024-06-16 08:35:13
瑞士3-1匈牙利!赢欧洲杯开门红,埃比舍尔传射,索博送助攻

瑞士3-1匈牙利!赢欧洲杯开门红,埃比舍尔传射,索博送助攻

侃球熊弟
2024-06-15 22:52:25
刚和中国海军过完招,十多位美军舰长被解职,原因是“失去信心”

刚和中国海军过完招,十多位美军舰长被解职,原因是“失去信心”

蓝莓防务
2024-06-15 22:09:50
068期双色球之解析,惊喜6+1,蓝定10,11,3区防26,28,33

068期双色球之解析,惊喜6+1,蓝定10,11,3区防26,28,33

王晓爱体彩
2024-06-16 11:45:05
记者辟谣三元里成空城,村民表示适应,商户生意也没受太大影响

记者辟谣三元里成空城,村民表示适应,商户生意也没受太大影响

映射生活的身影
2024-06-15 15:36:04
2024-06-16 13:48:49
《瑞丽服饰美容》
《瑞丽服饰美容》
全媒体时代“第一扮美工具书”
5996文章数 183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头条要闻

上海一家三口出动去香港过周末 在高铁动卧睡一晚就到

头条要闻

上海一家三口出动去香港过周末 在高铁动卧睡一晚就到

体育要闻

没人永远年轻 但青春如此无敌还是离谱了些

娱乐要闻

上影节红毯:倪妮好松弛,娜扎吸睛

财经要闻

打断妻子多根肋骨 上市公司创始人被公诉

科技要闻

iPhone 16会杀死大模型APP吗?

汽车要闻

售17.68万-21.68万元 极狐阿尔法S5正式上市

态度原创

健康
亲子
教育
房产
艺术

晚餐不吃or吃七分饱,哪种更减肥?

亲子要闻

陪宝宝看鲨鱼,跟海底动物们来个亲密接触,就差美人鱼了

教育要闻

视频 | 山东夏季高考试卷总数404.2万份,记者带您探访评卷现场

房产要闻

万华对面!海口今年首宗超百亩宅地,重磅挂出!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