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1月10日俄国的一个老头与家人大吵一架,决定离家出走,在途中患上了肺炎,仅仅一个多月后就因为寒冷病逝于一个小火车站,终年82岁。
起初车站工作人员并不知道这个被寒冷和疾病折磨而死的老头,究竟是谁,后来才知道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老头正是俄国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1828年9月9日,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图拉省,一个在当地非常有名望的贵族家庭。童年的列夫托尔斯泰很不幸,1岁半母亲去世,10岁父亲又去世。好在出身高贵,列夫托尔斯泰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去世而变成孤儿。他被家里的亲戚抚养长大,青少年时期又受到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年,16岁的列夫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学习,不过他的学习并不好。无心学习,反倒是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尤其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列夫托尔斯泰特别喜欢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影响了此后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
年轻时的列夫托尔斯泰
1847年,19岁的列夫托尔斯泰从喀山大学退学,回到家乡辍学回到家乡雅斯纳亚波里亚纳。出身贵族的他,对于俄国底层农民非常同情,决心改变他们的命运。尝试在自己的庄园内开始进行农牧改革。并且在家乡第一次办农奴子弟学校,不过这些改革毫无意外的都失败了。
19岁的他觉得凭借一腔热血,就一定能改变底层农奴悲惨的命运。现实却狠狠地给了他一次教训。不过他后来一直没有放弃改革俄国农奴制和建立农奴子弟学校。
1856年,他又重新开始改革,用租种的方法来解放农民的奴隶身份,在自己的庄园开始实验。也是在这时期,列夫托尔斯泰开办了二十多所学校,创办许多教育压制,因为俄国政府和教会的强烈反对。这些学校一一被取缔,就连他帮助的农民都不理解托尔斯泰,他们认为农民的子女读书还不如去放马种地实在。读书那是贵族子弟的权利。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穷人的孩子学习,也一定会成为人才,改变命运。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些人的命运。
1851年,列夫托尔斯泰跟随哥哥前往高加索地区,当了一名志愿兵。1852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童年》,这是列夫托尔泰的第一篇作品,由此开始走上创作道路。1854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下了《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列夫托尔斯泰
1855年,列夫托尔斯泰来到圣彼得堡,在这里结识了许多俄国著名的作家和批评家。1862年,列夫托尔斯泰退役,开始在法国,德国等地游学。
1862年托尔斯泰与索菲亚·安德列耶芙娜·托尔斯塔娅结婚,婚后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也开始进入了高潮。史诗长篇著作《战争与和平》正是在此期间完成。19世纪70年代又完成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在这期间,他结识了许多修道士,农民,并与他们成为好友,完成了思想上和世界观上的巨大转变,他决定与自己的阶级决裂,站在了农民一边。
列夫托尔斯泰与妻子
他开始讨厌自己以及贵族的生活方式,经常从事劳动。自己耕种,放弃奢侈的生活。并且对于自己以前的作品,开始反思。他觉得以前的自己,只是游戏,并没有真正的为自由平等博爱而奋斗。他开始直接发表评论,揭露俄国沙皇的残暴统治,开始深入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
而此时的俄国也开始出现了底层民众反抗沙皇统治的运动,列夫托尔斯泰对民众的抗争充满了同情。俄国革命失败后,他反对沙皇的残暴镇压和屠杀,并且写下《我不能沉默》一书,以表达自己的立场。
在思想和世界观的剧烈转变之下,列夫托尔斯泰觉得自己和底层人民依然存在距离,为此,他感到苦难。并一度产生了离家出走,彻底和现在的生活告别的念头。尽管晚年的他,生活简朴,自己在庄园亲自劳动,同情农奴。但离家出走念头越来越强烈。
80岁的列夫托尔斯泰
1910年的10月,列夫托尔斯泰宣布解放庄园里的全部奴隶,结果遭到了夫人和子女的强烈反对。他认为自己的这种庄园生活完全违背了自己的平等博爱的信仰,这让他很痛苦。
在离家出走之前,他与夫人经常爆发矛盾,发生激烈争吵。妻子为了挽留丈夫,跪下来恳求列夫托尔斯泰,想用情感打动丈夫。而列夫托尔斯泰已经完全死心,最终在1910年10月28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去寻找他要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和过去脱离一切。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一张照片
此时已经82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名满天下,儿女成群,自己的生活富足,但他内心却并不幸福。离家出走的列夫托尔斯泰途中患上了肺炎,最终于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他的遗体安葬在森林之中,他的坟墓没有立碑,就这样安静地长眠于森林之中。
出身贵族的他拥有巨大的土地和财富,自己又是受人尊敬的大文豪。最终因为爱和平等的理念,让他决定去真正地去寻找内心的解脱。正如他在《托尔斯泰读书随笔》中所说的一样:
“所有肉体的罪孽:淫荡、奢侈、不劳而食、贪图私利、阴险狡诈,这一切都出自一种观念,即把自己的“我”看成自己的肉体,进而使自己的灵魂屈服于肉体。要摆脱罪孽,只有把自己的“我”看成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肉体屈服于灵魂。”
“献出的属于肉体的东西越多,得到的属于灵魂的东西越多。”
列夫托尔斯泰死后七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最终沙皇被推翻,农奴获得了彻底解放,我想他能亲眼看到,一定会很欣慰。
罗曼罗兰曾经评价道:“俄罗斯伟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焰,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最精纯的光彩。在十九世纪终了时阴霾重重的黄昏,他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他的目光足以吸引并抚慰我们的灵魂。”
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中散发的平等博爱的共情心,让他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星星。也许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最真实写照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