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
(1)经济方面,农奴制下的自然经济和大量农奴的贫困,使俄国工业的发展落后于欧美强国。
(2)政治方面,俄国农奴主的剥削和压迫激起的农奴起义不断,阶级矛盾激化。
(3)思想方面,十二月党人等激进派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4)军事方面,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了社会危机。
(二)内容
(1)农奴: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有权订立契约、从事工商业活动,拥有动产和不动产,还可以改变身份,成为市民或商人;
土地: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半土地;
管理:以村社和乡组织管理农民,由各级官员负责处理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并建立连环保制度。
(2)行政: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在农村建立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农村杜马;
(3)司法:颁布《司法章程》,废除旧的等级法庭、实行公开陪审、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4)教育改革:建立了初等国民教育网;增设了半职业教育中学;大学恢复教授自治权,但教授由政府任命。
(5)军事改革: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年满20岁的青年不分等级都要应征入伍。
(三)意义
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和随后的一系列改革,是由沙皇政府进行的,但按其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可是这次改革又是不彻底的,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国内保有大量封建残余,资本主义发展仍受到一定阻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