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侠肝义胆的“张大侠”
张国福是默默无闻的普通老百姓,他没有泯灭对人民的敬爱,和对社会上丑恶的憎恨。在单位里,在邻居面前,在周围同事中,他是一个出了名的“张大侠”。张国福退休以后,曾有一次在山东省济南市郊大市场将一名持刀抢劫犯押回公安机关。
还记得张国福在鹤岗人民医院为了两只青霉素,跪求医院院长的事情吧,这个事与院长的弟弟刘晓力还有点关系。刘晓力在十三厂惹下了一个大祸。刘晓力酒后打架,面临着开除的危险。无可奈何的刘晓力,求张国福帮忙。张国福爽快地替刘晓力承担责任。刘晓力在张国福侠肝义胆的感召下,痛改前非,年年评为十三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1994年的春天,张国福独自一人在市郊农村散步,他发现围着许多人,还不时地发出一阵阵叫骂声。
当他拨开人群一看,地上躺着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知情人告诉他,有一肇事司机将一村民撞死以后逃跑。愤怒的村民们自发地拿起镐把、铁锹、铁棍,形成了一堵厚厚的人墙,不许任何车辆通过。
一位带头人手指着死者的尸体,又指了指想要通过的车辆,大声地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我们的弟兄死在你们汽车司机手下,那么,弟兄的丧葬费和损失费就出在你们身上!什么时候把我们弟兄应该得的钱交够了,我们就放你们走!”
其中一司机说:“如果我们不掏钱呢?”
带头人大吼一声:“不掏钱可以啊!那我们就让你们一命抵一命!”
说完,带头人将手一挥,村民们七手八脚地将前几辆汽车砸了个稀巴烂。其中,有几名司机伸手进行反抗,村民们挥动着镐把,几下子就把一司机的胳膊打折了。
就在这时,已有上百辆汽车停靠在这一土路上,等待村民们勒索。见到这一情景,张国福再也沉不住气了,他上前扯住带头人的铁锹,高声地说:“请你命令村民们,千万不要这样做。如果你们这样做,死者不但得不到妥善处理,相反,还要引起更大的殴斗事件发生啊!”
可带头人根本不把张国福的劝阻当成一回事儿,决定每一辆汽车交出一千元方可放行的时候,当几百辆汽车的司机纷纷表示反对,并要与对方拼一死活的时候,张国福“呼”地一下,从一村民手中夺过铁棍,站在土路中间,大声地喊着:“村民们!我是全国特等孤胆英雄张国富!我今天出面劝阻你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不能眼看着你们再这样胡闹下去。这些司机都是无辜的!如果再向他们要钱,你们可就是明目张胆的抢劫了!我说的可是实话呀!”
他将自己的上衣解开,露出了在无数次战斗中负伤而留下的一道道伤疤。村民们一看是真的,自觉自动地让开了道路,纷纷将手中的工具扔到了地上。带头人真的被张国福的话语感动了。
还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当地派出所和交通警察全都赶到了现场。经过这一村长、带头人和张国福等人作证,公安部门很快地将肇事逃逸司机抓获归案,并对死者进行了妥善的处理。忙活了一整天的张国福,一看到问题妥善解决,他心里暖乎乎的,美滋滋的。这也是张国福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自报家门”,亮出自己“孤胆英雄”的牌子,这也是他离开部队后第六次最为勇敢的举动啊!
八、身份暴露之后
张国福有一个令人费解的举动,一到春节时,特别是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饺子时,他的眼睛里就会闪出哀痛的目光。常常不管家人高兴不高兴,悄然离家,在外面买一两瓶白酒,找个地方“咕嘟”“咕嘟”喝个精光。有时喝得醉如烂泥,家人怎么都唤不醒他。有时甚至从除夕一直到出了正月,张国福全都是这个样子。他的老伴儿总有些纳闷,儿女们更是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年春节将至,张国福的大女儿提前在父亲高兴的时候,用探究的口吻问:“爸爸,春节就要到了,全家人应该高兴放松,不过,我和妹妹、弟弟,以及我妈,有一个事要和你商量一下。”
张国福不解地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商量的?”
大女儿说:“我们是说,春节那天你能不能不要再自己喝酒了?”
张国福的脸色阴沉下来,半天才抬起头,泪水从眼角流淌出来:“孩子们啊,你们不知道我心里的秘密呀!在1951年的春节那一天,我和全连人坚守在朝鲜一战场上。为了使全连战友们吃上饺子,我和副连长用敌人轰炸后的弹皮子作为擀面杖,用菜根子做饺子馅,包了十几盖帘子饺子。就在这时,敌机又开始对我们阵地进行轰炸,一颗炸弹将两盖帘子饺子炸飞了。这时,两名战士为了保护全连人吃的饺子,奋不顾身地扑向了饺子。可是,敌机过后,两名战士已经血肉模糊地牺牲在饺子上面。每当我看见饺子,又看到全家人团聚在春节这一节日时,就想起了我的战友。我的心,如同万箭穿心般地难受啊!”
张国福的老伴儿明白了他的内心世界,儿女们理解了他的悲痛心情。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几十年来,张国福堪称一条铁骨铮铮的硬汉。按照人们的常理,硬汉轻易不落泪。可是,随着年龄的递增,这位老英雄到了晚年,会经常性地流泪,有时自己像一个小孩子似的,坐在一旁痛哭不止。这让老伴儿和儿女们感到奇怪。
有一天,退休在家的张国福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的故事影片《上甘岭》。家中只有他一人。邻居在外面坐着闲聊,隐隐约约地听见张国福家里有哭声。开始,以为是电视里的声音,可越听越不像。邻居意识到情况不妙,急忙走进他家。推门一看,发现张国福在放声大哭。
邻居不解地问:“大哥,你这是干什么呀?你哭的是哪一出呀?”
张国福指着电视,抽泣不已:“我哭的是,我们在朝鲜战场那些牺牲的战友啊!如果他们活到今天,该有多好!”
事后,邻居、儿女们都知道了一个秘密,那就是每当张国福看电视电影时,一看到战友们牺牲的场面,他就伤心落泪。每当张国福一看到刘少奇、贺龙、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遭到诬陷而悲痛离开人世时,他就哭声不断。儿女们也只能将浸湿的毛巾递到他面前,像哄小孩子似的。
可是,又有一个特殊场面,使得亲人们大为不解。有一年,张国福认真观看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一连十几天都没有间断。就在观看过程中,张国福一边流泪,一边长吁短叹。小女儿觉得很奇怪,便问:“爸爸!你在年轻时敢拼敢杀,看到战争场面的电视电影而流泪那也是正常的。可是,看到那些高级干部贪赃枉法受到法律制裁时,你为什么还要流泪呢?”
张国福擦干了眼泪,拉着女儿的手:“爸爸我并不是敢拼敢杀的粗人呀!我也不是又傻又憨的老人。我的心,知道善恶,知道正义。近年来,我特别痛恨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也特别担心那些高级干部的腐败糟蹋了我和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打下来的江山!”
小女儿有点不解,一个普通的退伍军人,怎么对国家大事如此关心?她怀疑地问:“爸,我总觉得你有些不对劲儿,是不是隐藏着什么秘密呀?”
张国福马上否认了。他将自己过去立过特等功勋等许多荣誉一直深藏在心里,即便是讲战斗故事,也只讲战役过程,只字不提自己。一直觉得父亲有着不同寻常经历的小女儿,在一次路过西安市时,听说父亲过去所在的部队47军驻扎在这里,也就萌生了探访的想法,前去了解父亲的过去。
在47军的荣誉室里,当讲解员讲起“孤胆英雄张国富”时,小女儿瞪大了眼睛,瞧着英模榜上的照片,不禁愕然!这幅照片多么熟悉!怎么特像自己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呀?这时,讲解员滔滔不绝地告诉她,张国富的战斗英雄事迹不光47军军史上有记载,就连后来的小学课本也有一篇课文《孤胆英雄张国富》,记载着他的英雄事迹。小女儿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地揉了又揉,仔细地在这一幅照片前进行辨认:是!就是我的父亲!
随即,讲解员详细地讲解了张国富的战斗经历。天啊,我的父亲原来是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可是,他为什么将“张国富”改为“张国福”呢?为什么不对我们说呢?
带着种种疑惑和谜团,张国福的小女儿回到鹤岗,在全家人面前公开了父亲“特级战斗英雄”的身份,并详细地讲述了她在47军的所见所闻。她向父亲提出了为什么要隐姓埋名等三个为什么的问题,问得张国福再也隐藏不住了,终于公开了这一段秘密。他无限深沉地说:“既然我的身份已经暴露,那我就回答你们提出的三个‘为什么’。这些年来,我埋名的目的,就是不想让部队再找到我,更不想让人们知道我过去的经历。在战争年代,特别是在朝鲜战场上,全连的战友们都牺牲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能活下来,就是天大的幸福,如果要借着牺牲的战友们的荣誉,来享受党和人民给予的各种好处,我这不是卑鄙小人了么?我不想这么做,也根本不能这么做。我只有埋名,合上功劳簿,当一个脚踏实地的劳动者,这样才能对得起与我出生入死牺牲了的战友们。”
说到这里,张国福早已泣不成声。
儿女们深受感动。张国富随即宣布了三条纪律:“既然你们知道了我的身份,也知道了我这些年的目的,我必须向你们声明三条纪律,一是从现在起不许你们向外界透露我的身份;二是不许借着我的名声向上级组织讲条件、要享受;三是不许你们利用我这个身份在外面炫耀!”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女们对父亲的三条纪律渐渐淡忘了。大女儿张秀荣结婚成家了,二女儿张秀明、三女儿张秀英、小女儿张秀波,一到每年地方征兵时,就与父亲吵着闹着要参军。这个时候,张国福就笑着对女儿们说,参军好啊!你们要参军,我举双手表示赞成和支持啊,但不托关系,不走后门,一个电话也不能打,一封信、一个字都不能写。
父亲拒绝了她们的要求,把母亲请出来也没有起作用。结果,张国福的女儿们不但一个也都没有参上军,就连工作他都没有找任何组织和领导去争取。至今,他的四个女儿分别在北京、上海、长春等地打工。只有小儿子张君耀算是赶上好机会了,恰好符合政策接了张国福的班,在鹤岗矿务局机电处当上了一名普通工人。
儿女的工作张国福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就连儿女们结婚成家他也什么都不管。他的原则是,你们自己能攒多少钱就花多少钱,有多大本事就办多大的规模,谁都不要指望我给你们置办什么!
张国福退休以后,他特别支持儿女们自谋职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有一次,他的大女儿因为身体状况准备放弃自己经营的“大馇粥”的买卖。得知这一消息以后,他急匆匆地赶往长春,来到了大女儿身边。他二话不说,除了帮助进货看摊儿以外,还蹲在灶锅旁边,添加着柴禾,一锅一锅地将散发着浓浓香味大馇粥盛到保温罐里,汗流浃背地用手推车推运到固定销售点。他帮了大女儿足有三个月时间,人整整瘦了一圈。
当张国福得知二女儿和三女儿在北京经营服装缺少人手的时候,便将电话打到了女儿那里:“不要再雇佣别人了,能省下一分钱就是一分钱,我为你们打下手,搬搬扛扛的,我还有一把子力气。”在北京的日子里,他为女儿们进货看堆儿,取货扛东西,而且还卖货记账。1998年,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发生了特大水灾。张国福刚刚来到北京治病,听到消息,将手中的200元钱投到了北京市前门的募捐箱里。他还一直劝女儿们:“孩子啊,国家有难了,我们不能坐而不管,有力出力,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呀!我说的,你们都听清楚了么?”
女儿们没有反驳父亲,她们听从了老人的劝告。
